论武术与舞蹈共同发展之路①
2016-11-28孟琳王森
孟琳 王森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济南 250014)
论武术与舞蹈共同发展之路①
孟琳 王森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济南 250014)
“舞”“武”同源已被证实,自古以来武术与舞蹈就属于一家,留着同样的血液,只是舞蹈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主要表达的是人们内心的情感,而武术则来源于狩猎以及军事战争,主要表达技击技术,但二者紧密相连,相互融合,形成了以舞蹈形式展现技击技术的“舞武”,以及掺入武术技击技术及特点来表现情感和艺术的“武舞”,该文主要以文献资料法,分析和讨论武术与舞蹈共同走过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前景。武术与舞蹈互惠互融,为技击之术增添一抹柔色,灌溉下武术艺术的催化剂,也为中国舞蹈增添一道异光,挥洒出舞蹈意境的彩虹。
武术 舞蹈 同源
自古以来就有舞蹈与武术同源近根的说法,但是至今为止,由于关于武术与舞蹈起源的问题一直缺乏可以证实的材料,众多学者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认的是,武舞同源。武术与中国古典舞蹈自创始以来,由合到分,再从分到合,直到如今结合越发的紧密,甚至融合在一起。按照现今武舞结合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武术与传统舞蹈相互结合与互融更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更加有利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走向全球化。
1 “武”“舞”同源之史实
1.1“武”即“舞”也
在中国的古典文化历史上,“舞”字与“武”字是通用的,比如说《诗经》当中所记的“象舞”,在《礼记》当中则记为“象武”。在《释名·释言语》当中曾有记载,“武,舞也,征伐行动,如物鼓舞也”[1],这都表明了,在古代二者不分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初的舞蹈与“武术”是无法分开明确界定的,武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能够在大自然中生存,躲避猛兽的侵袭同时也要同野兽搏斗解决食物问题,在此过程当中跳跃、脚踢、抓挠等动作逐渐出现,狩猎结束后为了庆祝就模仿狩猎时的情景,展现当时的英勇身姿,跳跃腾挪,拳打脚踢,逐渐演变出一系列的技击自为动作,这就是武术的雏形。然而舞蹈的出现基本同时的,人们用以庆祝狩猎的成功或者祭祀,人们敲打着石器,模仿飞禽走兽的动作与狩猎场景,来表达人们的喜悦之情与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1.2“舞武”与“武舞”
图腾舞武在当今仍处于原始状态的民族当中,还可以看到原始宗教与武术的关联[2]。著名的舞蹈家吴晓邦曾说过:“中国的舞蹈一半是武术”[3]。舞武产生于中国古代军事发展,渊源颇深,为了训练军队当中士兵的战斗能力,则以舞的形式来提高士兵的体能,技能与上场应战能力,所谓“舞武”,就是以舞的形式来执行武的效能。当然,舞武的重点仍然集中在实战技击能力上,其实当今我们武术套路应当就属于舞武,以一种舞蹈的形式来展现我们中国武术的精神与艺术。
当然武舞也是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战争与宗教活动,当原始民族狩猎满载而归之时,人们则手持狩猎工具,模仿动物的姿态舞动起来以此来庆祝,它具有一定的娱乐与艺术性,其中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曾经记载到:“项庄入为寿,宴会时以舞剑为乐。”这是在楚汉之争当中,项羽为了庆祝攻得咸阳之喜,让虞姬舞剑助兴,虽然虞姬以优美的舞姿展现剑术,但其中也不乏武术自身的技击性,这也是如今剑术套路的雏形。另外在《淮南子·缪称训》当中曾记载,尧舜时期,苗族三次反叛,然则舜三次战胜对方,但苗族依旧不曾降服,然而禹“持干戚,舞于两阶之间,而三苗服。”[4]。所以,武舞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表演,它更加起到发扬武术精神,在古代也起到展示军事实力的功效。所谓武舞,就是以武术技击的形式,加之以适当的整理,体现给观众的表演。
2 “舞”“武”当今的携手之旅
2.1从武术自身谈“舞”“武”融合
早期的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以及军事战争,以最简单实用的技击形式表现,后来通过加工整理形成了最初的技击套路,但称之为武术套路并不十分恰当,然而,为了提高军事实力,训练士兵不可以真刀真枪的如在战场厮杀一样的训练,所以,就出现了以舞的形式来训练武的技术。在军队当中,以整齐划一的动作来训练士兵的身体素质,技击动作,同时通过喊出洪亮的口号也振奋鼓舞了军队士气。逐渐地,在简单实用的攻防格斗技术动作当中添加了花哨的舞蹈动作,使得武术技术套路中吸取越来越多舞蹈的精华,因此,就出现了舞武,备受自夏商西周以来至如今广大群众的欢迎。比如:“罗衣从风,长袖交横”的双手交替云手动作,成为了当今武术套路当中的主要动作之一,“体如游龙,舞似飞凤”也被应用到剑术套路当中[5],大大地增加了武术的观赏价值,使得武术套路更加充分地体现其艺术性,适应时代的变迁,当今中华武术所需要发挥的不仅仅是它的技击价值,同样也需要体现它的美,与艺术价值。这是发扬中华武术,使武术走向全球化的必要前提。我们不要忘记,武术与舞蹈同属于形体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双壁。只有走创新性,融合性又不失本性的特色道路才能适应当今多元化,飞速发展的社会。
2.2从舞蹈自身谈“舞”“武”融合
对于舞蹈来说,武术的融合无疑丰富了舞蹈内容,大大地加深放宽了中国舞蹈的闪光点,深深地吸引了广大国内外的观众,并且取得了认可。特别是武术当中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应用,以及武术文化当中“天人合一”“形神兼备”等的特色,应用到古典舞蹈当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比如说具有代表性,历史悠久的剑舞,在确立现代剑舞的时候,存在一个当时引起一番争论的问题,就是向戏曲学习还是向武术学习,最终还是选择了向武术学习。以至于中国古典舞蹈当中大量地引用了武术里的旋子、扑步、飞脚等动作,并且逐渐地融合到舞台剧当中。使得戏剧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在曼妙的舞姿当中也不乏精彩夺目的武术表演。自古“武”“舞”不分家,二者的结合与相融必然会产生“共振”,达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效果,为发扬中华文化铺起了康庄大道。
3 “武”“舞”未来发展之路
3.1“舞”“武”结合对各自的发展影响
武术与舞蹈结合对于舞蹈来说,无疑是一个前途无量的发展趋势,开亮了一盏指路明灯。在中国的传统舞蹈当中结合武术的场景、服饰与韵味,必然会使整个舞台焕然一新,让观众眼前一亮,早期的《风中武林》夸张点说就是风靡全球,让中国人去演练中国“亲生的”文化,更容易演到我们的心灵深处,达到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当然也更加容易触及观众的心灵深处,寓情于景,感人至深。这无疑对于舞蹈界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帮助中国舞突破了一个发展的瓶颈,迎来一场海阔天空。而对于武术来说,武舞结合更加符合当代人的需求,顺利地踏上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道路。当今的武术套路早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技击之术,它从多个角度结合了中国古典舞蹈众多的艺术特征,美化也充实了武术套路,当今正在着重发展的竞技武术套路就是经历了多元化融合的武术套路。当然,武术技击性的本质是不能丢弃的,所以,在保持武术自身本质不变的前提下要继续发掘武术套路里的艺术气息,怎样发掘,舞蹈就是极好的工具,武术与舞蹈就如同磁铁的两极,互相吸引,相互补给,共同形成稳定而不朽的磁场。
3.2“舞”“武”携手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武术与舞蹈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之下,中西文化也在相互交融、借鉴、流通,但是也会存在相应的西方的文化冲击和占领。所以,我们中华武术必须要引进新鲜的血液,满足当代人们的需要,更何况是与武术流淌着同样血液的中国舞蹈,结合舞蹈不断地丰富武术素材,提高武术自身发展的需要,拓宽我们对艺术世界的视野,是发扬我们华夏文明,使东方文化扎根于快速发展的轨道的必要前提。当今是多元化社会,止步不前,故步自封早已不适合当代的发展,华夏文明也好,传承下来的文化也罢,总有其自身的缺陷之处,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易于千秋万代的精髓,勇于融入新鲜的血液,尤其是与之拥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文化,更应合理相融,只有引进来,走出去,才会稳步于快速发展的社会,才能够避免西方文化“殖民”的危险。
3.3“舞”“武”共同走向国际化
当今的武术套路,深受海外友人的赞赏,唯美而不乏韵味,在柔美当中也不失力的表达,它不是全盘的舞蹈化,而是艺术技击法,时刻不失力与美的和谐统一,虽然武术不仅仅添加了舞蹈的元素,也增加了体操的难度动作,让整个武术套路更加精彩夺目,逐渐满足大众的广泛需求,走向国际化,响应了全球一体化,让外国友人在欣赏的同时对中国武术文化加以了解,促进了全球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正如温力教授在《论武术套路的综合创造和套路进入奥运会》中也提到过:“武术要体现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宗旨,只有结合才能使他们更具观赏价值,使观众从观赏中得到更大的精神享受”。所以,今天的武术套路一定要大胆的吸收、融合、引进,去适应国际发展的趋势,用创新去发掘武术之美,用艺术去填补武术的缺失。
4 结语
武舞与舞武在上千年的文化历史长廊中,始终没有被磨灭,反而发展得越来越繁荣,因为中华武术与中国古典舞蹈蕴含着深厚的华夏文化底蕴,在二者的发展路上,武术与舞蹈相互扶持,互补互融,尤其是武术对于舞蹈给予质的飞跃,舞蹈给予武术美的意象。无论是古典的武舞还是现代武舞,都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当然不能为了加快宣扬武术文明进而磨灭了中华武术技击的特性,没有技击的武术不叫武术,这是他的本质特征,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武术当中融进不同的元素,从而促进发挥传统武术当中潜在的艺术特征,毕竟武术也属于身体艺术,进而更加有效地发扬中华文化,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和了解我们传承了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
[1]林家铭.武术对传统戏剧、舞蹈艺术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6(5):22-24.
[2]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邱丕相.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40-41.
[4]刘涛.对武舞历史解读-兼论武术套路对古典舞蹈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2):124-126.
G852
A
2095-2813(2016)09(c)-0178-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7.178
孟琳(1992,9—),女,汉,山东济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王森(1970,11—),男,汉,山东济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