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舞文化特质及传播机制探析①
2016-11-28杨逾涵
杨逾涵
(沈阳体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
城市广场舞文化特质及传播机制探析①
杨逾涵
(沈阳体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
广场舞文化近年来成为城市重要的大众文化形式之一,该文分析城市广场舞的文化特质及其文化传播的机制问题,提出广场舞文化具备审美性通俗性,文化符号流行性,和文化功能的自娱性;同时分析了文化共同体意识、城市公共空间重建以及民众自主意识唤起等三方面是广场舞文化得以传播的主要动因。
广场舞 大众体育 文化特质 文化传播
1 广场舞起源的多元性
舞蹈与文艺同源,有游戏说、劳动说、巫术说等;学术界普遍认为,巫术是舞蹈的直接来源,而广场舞作为团体舞蹈,其带有鲜明的团体性特征,通过整齐划一的舞蹈动作和轻快明朗的乐曲相配合,其起源与人类早期祝祷祈求粮食丰产等传统祭祀活动有相当的内在关联性和相似性,因此,广场舞来源于人类早期的巫术祭祀活动。至今在许多少数名族地区,仍有通过集体舞蹈进行节日庆祝的传统。舞蹈作为人类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当代以广场舞的方式重新被人们认识,其强烈的节奏性和健康符号特色深刻符合中国当代市民文化的特征,因此,这种来源于人类早期科技文明不发达而进行的祈福祝祷仪式在当代重换光彩,并被学术界认识。
通过对广场舞起源的分析,能够得出广场舞的起源是多元性的,无论巫术、游戏都印证了人类对审美的认识和对精神生活得以丰富的追求。
2 城市广场舞文化特质分析
近年来,城市广场舞方兴未艾,特别是进入到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致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增多,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城市文化艺术活动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从而使得广场舞成为了一种有效缓解这一矛盾冲突的重要形式。
第一,广场舞文化审美的通俗性。广场舞参与群体以普通市民为主,他们是广场舞文化参与者,又是的组织者,广场舞为东方社群生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面对快节奏都市生活的陌生感和压抑感的抵抗形式,其参与人数的众多与参与人群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决定了其通俗性特征。第二,广场舞文化符号的流行性。广场舞动作简单,充满乐观和生命力,同时又被站在精英主义立场的学者诟病,认为它浮夸,是文化垃圾。这与它在当下与大众传媒传播的流行文化有着高度的重合和紧密的联系不无关系,其符号反应了当代社会流行音乐和舞蹈的多种元素。第三,广场舞文化功能的自娱性。广场舞具有足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以团队为基础,使舞蹈具备了较强的组织传播功能和社交功能,广场舞参与者通过这一渠道,寻找到精神社区的构建空间,他们能够以自娱的方式获得归属感和精神满足。
第一, 文化共同体意识为广场舞文化传播提供基础。
所谓共同体,是指人群在主观和客观双重因素作用下基于共同特征形成的群体,而广场舞是以邻里,街区为单位的,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概念中,以社区为单位,以社群关系为基础的拥有更大外在空间的文化共同体。城市广场舞因其律动的音符和整齐划一的舞姿,吸引着居住在周围的人群参与,具备了文化共同体的三大内涵:一是共同的文化记忆;二是共同的文化生活;三是共同的文化精神。
首先,城市广场舞代表中国人圈子式的文化生活。梁漱溟先生在解释中国人的这种儒家文化圈文化特质时总结为“家伦理”文化,而费孝通在解释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时,运用了“差序格局”这个词,无论是梁漱溟还是费孝通都意识到中国人在处理人际格局时是追求一种“圈子式”的交往关系,并以如水面泛开涟漪式扩展的模式存在的。城市广场舞的主要参与者是中老年女性,这一社会群体在完成了工作使命之后仍有精力和体力从事文化活动,广场舞成为了她们寻找圈子,进行自我身份建构的最佳选择之一。
其次,城市广场舞代表中国人集体式的文化精神。集体主义在中国有丰厚的土壤,究其原因,和儒家文化圈的人伦特质不无关联。通过广场舞,参与者可通过寻找到同质性群体,找到归宿和伙伴,再孕育同质化群体的精神追求,如:通过统一服装、舞蹈道具、参加比赛等,在相似身份中通过统一的动作完成自我认知和伙伴关系形成。
通过以上两点的分析不难得出结论,共同的文化意识塑造了广场舞文化得以传播的基础。
第二,城市公共空间重建为广场舞文化传播提供渠道。
近年来,关于城市广场舞在媒介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两类:一类报道是关于广场舞扰民;另一类报道集中于广场舞大妈在国外著名建筑前舞蹈。这两类报道呈两极化发展,暴露出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公共空间形成过程中,公共文化空间的争夺与监管问题。
狭义上,公共空间是指提供给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使用的室内外空间,如:街道、广场等;广义是指人们能够广泛参与进行交流和互动的各类休闲娱乐活动和网络虚拟空间。
从广场舞的特征来看,其自发性和自娱性是中国目前公共空间形成过程中,中老年群体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文化特征,他们通过自发自愿的形式形成团体,并以身体锻炼,时尚健康等非功利性的目的为目标,从而成为城市文化空间形成过程中中老年群体参与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以往,中国人的公共空间里,多以宣传主体,活动内容多是政治报告和宏大叙事的表演为主,所以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城市社会没有真正的公共空间。而城市广场舞代表的公共空间不仅仅包括其狭义的地理概念,同时广场舞使得公共空间活动的自主权回归到民间,形成新型的公共文化,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公共空间的规模也随之拓展,而其功能的复杂性也日渐显现。城市广场舞通过融入现代舞蹈意识,自成风格,动作整齐划一,同时还可以通过即兴舞等斗舞的方式进行交流,其传播和影响力体现了城市公共空间拓展的重要成果和国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第三,大众文化与唤起民众自主意识为广场舞文化传播提供动力。
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是与生俱来的了,作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并列的三种文化类型,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主要和最广泛人群参与的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大众文化目前正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依照市场的规则和运作,并与市场的发展相适应。当深入研究城市广场舞的编舞和乐曲时不难发现,当下广场舞多以网络神曲和流行歌曲为主,舞蹈动作也模仿原版MV中的动作,结合中老年群体身体条件和特点进行再创造和改变,就其性质而言,尽管缺乏文化深层内涵和永久回味与思考的艺术空间,但是广场舞的娱乐功能抚慰了现代都市人在快节奏生活状态下的心灵,提供了一种身心依托,唤起了民众对身体和心灵的双重自我意识。
总之,就功能而言,首先广场舞文化是娱乐性的,为广大舞蹈爱好者和体育爱好者提供了娱乐身心,锻炼健康体魄的机会和空间;其次广场舞文化的文化中介功能为舞者提供了对自我再认识场域,通过参与广场舞组织和习学舞蹈的过程,完成了他们对自我身体和世界的认知;最后,广场舞文化的动力功能为大众提供了创造新的文化文本机会,舞者通过编舞、排练、斗舞甚至参加比赛等形式创造出新的城市文化文本,为城市文化形象确立与传播提供帮助。
[1]杨清华.广场舞作为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1(35):89-90.
[2]邵兰燕.广场舞的类型及其文化功能[J].福建艺术,2011(5):60.
[3]王荣红.浅析广场舞的发展及定位[J].大众文艺,2011(13):210.
G807
A
2095-2813(2016)09(c)-016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7.165
2015年辽宁省体育局科研课题广场健身舞的发展动因及社会价值研究,课题编号:2015lntyzc-07;2015沈阳体育学院院管课题(一般项目):大型体育赛事文化展示与传播研究。
杨逾涵(1984,2—),女,回族,辽宁沈阳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