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学思想对武术文化的型塑
——基于师徒关系的研究

2016-11-28甘丛婷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27期
关键词:儒学伦理武术

甘丛婷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上海 200438)

儒学思想对武术文化的型塑
——基于师徒关系的研究

甘丛婷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上海 200438)

文章以历史凝结成的武术文化意向——师徒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及口述资料的调研,将历史性性研究与结构性分析相结合,分析其凝聚在武术人思想和行为观念中的文化因子,对武术人传习武术文化的师徒关系构成最深远的影响,以期藉由儒家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师徒关系的民族之根,呈现历史生活与现代生活中武术传习的伦理经验。

儒学 人伦 武术文化 师徒关系

中国传统社会中,一切经验认知的传习都离不开师徒关系,而师徒关系的建立、变迁和重构与儒家文化的沿革存在密切的联系。武术发展至明清时期已趋成熟,武术拳种和器械多样、传承方式自成体系,在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师徒关系是民间传习过程中建立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择徒拜师是师徒关系建立的过程,在学拳群体中,“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认知。而习武者则是在思想精神层面以严守“师道尊严”来肯定师的价值。[1]这些师徒关系的建立是基于历史发展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和宗法制的发展。宗法制从氏族制下的血缘关系与祖先崇拜发展而来,儒家“家国一体”的观念不仅反映出宗法制度的发展成果,也反映出其制度在思想领域内被论证的肯定。[2]然而,儒家思想也并不是一尘不变的,从先秦到明清时期,儒学思想一直处于发展变迁的阶段,将探究的目光置于其历史沿革之中,不难发现师徒的地位、伦理关系、责任和义务都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精致雕砌。儒学思想对武术传承师徒关系的影响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该研究对现代武术发展的师生关系的思考。

1 儒家思想发展的沿革

1.1先秦儒学的萌芽与发展

身处于“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孔子为力挽狂澜,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他构建了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结构的儒家伦理体系。师徒交往作为人际交往的一个方面,也自然受其制约。陈青之曾说:儒家思想以伦理为中心,他们的伦理学说,对于自身修养方面,取听天由命主义对于社会秩序方面,取正名定分主义,是告吾人以做人的标准。他认为伦理学说相当于教育的方针,如果研究中国的教育史,却忽略掉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数千年的支配,一定会失掉历史的可靠性。[3]儒家思想在仁、义、礼、智、信的理论体系中,又发展出孟子学派和荀子学派,荀子学派从外在规范方面提出“隆师亲友”,师是掌握真理的权威,因而“师道尊严”成为为师之道的思想历史发端。

1.2儒学思想的嬗变与重振

汉代儒学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获得独尊地位,儒家思想升格为国家意识形态。为满足汉代统治者的需要,为解释帝王权威的合法性、预测灾异符瑞,儒学被神学化,孔子被后人建立起感应天地、通天神人的形象。儒学由强调道德自律的教化演变成外在强制性的他律了。隋朝时期,虽表面上说是三教并重,但实际上佛学才是隋朝最主要的,儒学不过是佛教的辅助工具。经学不振的状况到唐朝也没多大改观,这可从李白的“凤歌笑孔丘”(《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和杜甫的“儒冠多误身”(《奉赠韦丈左承二十二韵》)中略见一斑。儒学从此开始了在纷争中求生存,在融合中求发展的曲折过程。南北宋时期,在学理方面提高思辨性的儒学完成了自我的升华,最终形成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目的是重新充分发挥儒学道德修养方面的社会功能,如果说,先秦儒学重仁义礼,两汉经学重忠孝的话,那两宋理学就是强调伦理规范,并通过祭祀等活动来“明人伦”,如武术的拜师仪式,仪式中庄严肃穆的气氛、毕恭毕敬的拈香叩,有利于型塑徒弟对师父的敬仰尊重之情。

1.3程朱理学的衰落

随着清末西方工商业的经济冲击,中国农村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因此,建立在小农经济之上的家族制度以及血缘伦理等儒学观念就此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不仅如此,封建专制制度的崩溃,也使儒学失去了政治支柱;科举制度的废除,直接切断了儒家文化得以传播和继承的途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巨大影响,自由、平等理念的渗透,使得儒学进一步瓦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儒学的传统政治制度和教育体系虽然在形式上早已不复存在,但先秦原始儒学的明忠义、程朱理学的重人伦等都对人们精神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

2 师徒关系中的儒家精神

我国历来重伦理,儒家就设计出 “礼”来规范人伦。例如: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三礼》规定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丧葬婚嫁都有相应的礼制。儒家重人伦、重礼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对师生关系产生直接影响的有两方面:师对生的严以及生对师的尊。[4]“拜入门中的弟子会按照辈分另令起名字,名字也是按定好的辈分字号所起。”[5]“严格来说,形意拳古规矩是不准带艺投师的,而且还有个理想说法,徒弟和师父的年龄最好相差15岁,也有破规矩的,但是前一个师父和后一个师父之间要交接得很清楚,中间是有礼法的。”[5]门户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以一种准家族的方式进行互动。[6]对伦理辈分和礼法的恪守,型塑了武术人尊师重道的师徒关系。当然,师生之间除了人伦关系,学生礼敬老师,是因为师徒间存在恩义关系。徒弟跟着师父习武,一旦拜入师门,便是一辈子的师徒,是类似血缘的纽带关系,徒弟对师父的亦有供养的责任。

3 现代工具理性与情感道义的矛盾

儒家文化强调人伦关系,梁漱溟将其称为“关系本位”,他认为“伦理因情而有义,……伦理社会所贵者,一言以蔽之曰尊重对方,……一个人似不为其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互为他人而存在者”。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师生都是一种“义务关系”而非“利益关系”,理想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它们应该是互相尊重的,互尊就“产生平衡”即和谐。[7]但在现代工具理性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价值理念倾向于利益的追求,师徒的责任和义务、长久维系的情感纽带则被逐渐抛弃,现代武术的师徒关系在情感和道义上需要重拾儒学的教化影响,坚持儒学对武术人涵养的灌溉,型塑武术人“内圣外王”“平民称贵”的价值追求。

4 结语

儒学思想以“仁”为根本,以“义”为价值追求,以“礼”来规定社会关系和角色定位。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支配着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交往的准则,对传统武术师徒关系的角色构建起着重要的形塑作用。中国传统武术的师徒关系在现代工具理性和儒学思想的张力中,呈现武术传习的伦理经验,反思儒学思想对师徒关系的角色构建,是解决传统武术传承难题的关键。

[1]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583-588.

[2]韩海锋,刘英杰.从师徒制看武德与武技的辩证关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7(4):134-136.

[3]陈青之.中国教育史[M].商务印书馆,1936.

[4]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5]徐浩峰,李仲轩.逝去的武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6]戴国斌.中国武术的文化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05.

G853/857

A

2095-2813(2016)09(c)-015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7.159

猜你喜欢

儒学伦理武术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儒学在西部暨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儒学交流在路上
应用儒学的兴起
——儒学创新发展的趋势与愿景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