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视角下农村学校体育发展
2016-11-28□李森
□ 李 森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视角下农村学校体育发展
□李森
当今,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严重不均衡的现状比比皆是,尤其以偏远地方的农村中小学更为艰难。在公共文化均等化背景下,促进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1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从概念内涵和内容讲,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系统的总称。
2 当前我国农村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困境
2.1分配不公造成基础设施严重匮乏
随着近些年中央和政府加大对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情况有所改善,但是离完善还相差甚远。扶持力度总数在增加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总体趋势,但是许多现实情况却不可回避。很多农村中小学面临着场地破烂不堪,器材陈旧落后,甚至很多地方根本不具备上体育课的基本条件。这些问题的造成一方面与我国体育经费安排有关,我国城市体育设施由国家出资建设,而农村则由县乡(镇)财政承担,大多县乡(镇)自身财政困难,没有更多财力资源分配到体育设施建设中来。另一方面,我国体育设施的商业化融资形式没有形成,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相对单一且分配不均衡。
2.2专职体育教师配备存在大问题
教师资源城乡分配不均衡,农村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少之又少,更多的体育教师是由班主任或者其他课程教师兼任。农村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工资待遇偏低的现状导致即便是招教分配到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也抱着一颗要凭借更多招考机会“逃出”农村学校这一想法。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不完整直接导致农村中小学体育课存在于“上”与“不上”的边缘,更别提体育课质量保证。农村中小学缺乏专职体育教师,直接导致体育课程出现数量与质量缺陷,而且难以弥补。
2.3传统价值观念误区影响体育课程
我国的教育体制在评估学校、学生方面是不科学、不全面的,导致了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分数、升学率,在农村课程表中分配出来的体育课程往往是被语文、数学等代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不能均衡发展。根据近几年国家教育部公布调查结果,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多年下降,不良的生活方式,体育活动的开展缺乏是导致下降的主要因素。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青少年体质刻不容缓。
3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下对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建议
3.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制度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需要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政策支撑,政府应发挥职能制定相关政策保障,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局出发,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理清农村学校体育发展障碍,把握发展时机。在法规政策的保障下,也需要促进评估、监督体系建立。评估监督体系的建立既是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监视、督促和管理,也是对效果评价,更好地促进下一步改革,满足动态形式下的发展。
3.2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形式
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形式的创新需要以现实为基础,以发展为主题,不断打破阻碍影响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各种障碍。正确处理好政府、社会和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改变由政府一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鼓励社会发挥其积极作用,引入到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建设中来。形成由政府采购,各团体参与,发挥多形式社会力量促进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合作模式。
3.3在公共文化均等化进程中兼顾硬件设施与精神文化建设
在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建设进程中,硬件设施的建设固然重要,但是精神文化建设也是不可缺乏的。正是因为在进程中缺失精神文化建设,所以造成有些农村中小学教学器材、设备都具有,但是从配发到学校之后就再也没从器材室中引用到体育课上。所以在硬件设施配备的同时,强化体育意识,做好校内环境和社会环境宣传,让人们注重体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让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成为班风、校风,成为学校课程中极具特色的健康课程。
3.4使区域特色体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中的亮点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血脉,文化是国家强大的魂魄。在许许多多的农村地区有着自己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传统特色体育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历经沧桑、意味深长。将这些活动形式加入到体育课程中来,这样既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建设,又能够为保护极具特色的体育形式提供后备人才培养。建立体育兴趣组织,整合人才资源,促进文化传承。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体现社会进步、符合文化发展规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的重要决定。以人为本,坚持正确引领导向,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也应该共享经济发展红利,需要建立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