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耐力及无氧耐力对运动员训练的指导意义及其提高方式
2016-11-28李亚琦
李亚琦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610041)
有氧耐力及无氧耐力对运动员训练的指导意义及其提高方式
李亚琦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610041)
大多数的竞技比赛中,运动员们在完成所有动作过程中,不可能单纯地只依靠有氧或是无氧耐力,两者是按一定的比例供能的。无氧及有氧耐力是绝大部分竞技项目的供能方式,因此怎样提高运动员的有氧(无氧)耐力水平自然而然成为其训练的重中之重。
有氧耐力;无氧耐力;指导意义;提高
耐力,是指持续进行肌肉运动的能力,按供应的能量来源分为有氧及无氧耐力。无氧耐力是指在缺氧状态下,长时间利用体内的ATP、CP、糖酵解分解产生的能量对肌肉收缩供能的工作能力。有氧耐力是指机体利用糖和脂肪等物质的有氧酵解过程中的能量对肌肉收缩供能的工作能力。
1 有氧及无氧耐力特点及比较
人体运动是需要能量的,简单来说,有氧运动就是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能量来自细胞内的有氧代谢(氧化反应);但若能量来自机体的无氧酵解过程,那就是无氧运动。关于耐力,是指持续进行肌肉运动的能力,按供应的能量来源来说,分为有氧及无氧耐力。从运动生理角度来说,运动时的能量主要来自磷酸原(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CP)、糖酵解和有氧代谢。其中磷酸原和糖酵解的供能过程是无氧的,而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供能过程中产生乳酸与否。磷酸原产生而糖酵解不产生[1]。因此,无氧耐力是指在缺氧状态下,长时间利用体内的ATP、CP、糖酵解分解产生的能量对肌肉收缩供能的工作能力。有氧耐力是指机体利用糖和脂肪等物质的有氧酵解过程中的能量对肌肉收缩供能的工作能力。
无氧耐力能力的大小主要受缓冲乳酸的能力、神经、心脑血管适应低氧(无氧)、低PH值能力的影响。有氧耐力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机体的心肺功能、血红蛋白携氧、机体利用氧及脑细胞、神经系统的功能。大量研究表明:有氧供能具有强度小、恒定、持续、速度慢的特点;无氧供能具有强度大、时间短、速度快的特征[2]。
2 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的指导意义
大多数的竞技比赛中,运动员们在完成所有动作过程中,不可能单纯地只依靠有氧或是无氧耐力,这两者是按一定的比例供能的。当然,其所占比例的多少是由专项特点所决定的。比如,马拉松运动员是有氧耐力供能为主,其肌肉的横截面积大、慢肌纤维多于快肌纤维。100m的短跑运动员则刚好相反。北京体育大学的陈品德对7名本省级的专业队中跑运动员的有氧、无氧耐力研究表明:800m运动的有氧供能比例为52.29%,无氧为47.71%;1500m运动的有氧供能为78.31%,无氧为21.69%[3]。所以得出了对于中跑运动应着力提高其有氧耐力的能力的结论。华东师范大学的宋闪在对上海市242名在训优秀二级击剑运动员的研究中表明:其肌肉重量、瘦体重、最大功率与有氧、无氧代谢能力呈正相关[4]。因此,对于优秀击剑运动员的训练中,我们可以通过增强其有氧(无氧)耐力来促进其肌肉重量、瘦体重比例的提高,达到更好的专项身体素质要求。武汉体育学院的成庆栋在对本校竞技体育26名皮艇和赛艇的运动员的有氧及无氧耐力的研究中表明:皮艇选手的无氧能力略高于赛艇,赛艇选手的有氧能力稍高于皮艇。皮、赛艇选手无氧耐力水平均差[5]。上海体育大学的郭黎在对27名国家队参赛运动员的研究中表明:不同种类的击剑项目对有氧及无氧耐力的需求大相径庭。其中,花剑的有氧需求最大、能力也最强;佩剑运动员的无氧耐力最好;重剑的有氧、无氧能力相当[6]。所以,在我们的实际训练中,可以针对不同专项的不同特点,同时结合地域、气候、运动员自身的特质、性别、年龄等多重因素来有意识地加强及改善有氧(无氧)供能,从而提高比赛成绩。
3 怎样提高运动员无氧、有氧耐力水平
无氧及有氧耐力是绝大部分竞技项目的供能方式,因此怎样提高运动员的有氧(无氧)耐力水平自然而然成为其训练的重中之重。近几年,许多国家队利用不同地域,气候来增强其训练效果。如温州医学院的刘海平研究表明:高原训练法能利用其天然的低氧低气压环境有效地改善血红蛋白携氧、运输氧的能力,神经系统对氧的灵敏性,增强人体适应低氧环境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机体无氧耐力能力的目的[7]。王纯杰等在对哈尔滨市少年速滑运动员研究中表明:有氧耐力的训练需从小做起、刺激不宜过大、过量,应中等适宜;通过训练心肌肥厚,存储血量、每搏输出量的增强;改善循环、呼吸系统功能;肌红蛋白的增加等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8]。曹宏宇等人的研究中发现,高强度间歇训练不仅能提高速滑运动员无氧耐力的能力,也能对其有氧耐力的进一步增强有一定作用[9]。此外,还有常用的持续负荷法、间断负荷法对于有氧耐力的提高也有明显的作用[10]。
4 总结
到目前为止,有氧及无氧耐力的高低对于竞技成绩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其对运动员在训练中各生化、生理指标、器官功能的具体影响、提高其能力的训练方法也做了许多研究。但是对于有氧、无氧耐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到底是相互抑制?还是会相互促进?还是不会相互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面对众多提高其水平的训练法,多种有效地结合运用、各种训练方法结合训练之间的强度、时间的合理化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1] 陈小平有氧与无氧耐力的运动关系及其对当前我国耐力训练的启示[J].体育科学,2010,(30)4:63-68.
[2] 刘传进等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教法[M],2010.
[3] 陈品德中跑运动中有氧无氧供能比例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23-47.
[4] 宋闪上海市击剑项目优秀后备人才的身体成分与有氧、无氧代谢能力关联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25-37.
[5] 成庆栋皮艇和赛艇优秀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的评定及机能变化特点[D].武汉体育学院,2013:21-55.
[6] 郭黎优秀击剑运动员肌力特点、有氧无氧能力及赛前机能状态研究[D].上海体育大学,2009:49-58.
[7] 刘海平耐力项目高原训练研究[J].第十八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2008:257-258.
[8] 王纯杰、王静少年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训练[J].冰雪运动.2007,29(5):12-15.
[9] 曹宏宇、邵中平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的影响[J].冰雪运动.2010,32(3):3-8.
[10] 邱俊、陈文鹤有氧耐力的测试指标和训练方法研究新进展[J].体育科研.2009,30(1):57-59.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Anaerobic Endurance and Aerobic Endurance to the Training of Athletes and Its Improving Way
LI Ya-qi
(Chengdu sports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Sichuan,China)
Most athletic competition,the athletes in the process of complete all action,can't simply relying only on aerobic or anaerobic endurance,the two are in a certain proportion of power.Anaerobic and aerobic endurance is most competitive power mode of the project,so how to improve the athletes'aerobic,anaerobic endurance level naturally become the training center.
aerobic endurance;anaerobic endurance;guiding significance;improve
李亚琦(1991-),湖北襄阳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