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6-11-28ReflectiononConstructingCollege
Reflection on Constructing College
Campus Sports Culture in Network Era
王传友
Wang Chuanyou
网络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Reflection on Constructing College
Campus Sports Culture in Network Era
王传友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体育教学部,江苏 淮安22300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223001, Jiangsu, China.
1网络时代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出新挑战
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我国于1995年制订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年)》。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这些充分说明国家对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视。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全民健身计划》中,对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计划》指出,要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纳入学校教育考核主要指标。同时要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青少年健身和运动理念。这些具体目标的制定,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现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而“阳光体育运动”也让学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在校园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我们为这些好的现象拍手称赞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另外一种令人痛心的现象:2014年08月11日《新京报》报道:“教育部在近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20多年下滑后,近年来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个别指标甚至出现了持续上升的趋势。但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趋势依然没有得到遏制,甚至在很多指标上不如中学生。记者了解到怕吃苦、沉迷上网成为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主因。”现在,对于大多数大一新生来说,电脑、手机已成为入学标配。有学者对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中每天都会使用手机网络的人占样本量的69.7%,近半数的学生每天的手机网络使用时间在2~4小时之间,10%的学生超过5小时。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比率为:1小时及以内的为40.0%、2~4小时(包括4小时)的为49.5%、5小时以上的为10.5%。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中每天都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分别为64.8%、69.9%、72.6%呈递增趋势。大学生经常使用手机网络的地点有: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上学放学的路上。其中,有69.7%大学生表示自己每天都会在教室上网,有85.9%的大学生认为课堂上使用手机网络很普遍。此外,有49.8%的学生都表示自己有睡前使用手机网络的习惯。有学者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男生每周活动七次占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4.79%,每周运动5、6次的占总人数的22.54%,每周运动3、4次的占总人数的30.99%,每周运动1、2次的占总人数的15.49%,运动频率不定、没有规律,占总数的15.49%。女生的各项比例比男生还要低得多。这一组组鲜明的数据对比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体育运动的吸引力与网络相比相差太大。这也给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作为高校体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反思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又将如何改进?在大数据时代,如何运用网络,向学生灌输健身的方法手段,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如何使校园体育文化服务于大学生,让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身习惯?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2当前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意识不足
中国人注重文化学习,当前的高考制度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让家长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孩子文化课的学习与艺术特长的培养上。由于独生子女较为普遍,许多家长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为了使孩子能够考一个好一点的初中、高中、大学,孩子从小就被迫上各类辅导班,从一个学习地点向另一个学习地点疲于奔命。运动安全问题让每一个学校与家长谈虎色变,一些运动项目被迫取消,供学生们自我锻炼、自我玩耍的学校体育器材和设施几乎都被去除,有限的器材也被束之高阁,学生即便有意识、有动机去锻炼,也没有必备的设施和器材。全员性运动会的推广和体育节的创新也进展缓慢,仅有少数校内校外的各种体育竞赛也成为少数同学的专利,离广大的同学很远。“当前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面临着应试教育、特长功利、运动空间、网络电游、运动安全、运动伙伴、运动技能、枯燥锻炼”等多重压迫。由于中小学阶段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也没在思想上形成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中学应试教育对体育造成的负面影响延伸到了大学阶段,造成了大学阶段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热情不高,甚至想当一部分人认为体育就是休闲玩耍、娱乐消遣,不认为体育也是一种文化。现阶段,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于物质建设,许多学校斥巨资搞体育场馆设施,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的学习环境,却疏忽对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缺乏正确引导,没有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2.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重物质建设轻人文精神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设施建设一直是国外发达国家彰显学校魅力,培育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凸显大学文化精神的载体,因此国内外著名大学在大学体育物质文化景观和场所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上均要从学校发展的高度进行严谨的论证分析,给予强大的支持和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资金的投入,我国高校的校园建设经历了一个重要发展期,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也如雨后春笋。这些体育场地与体育设施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水平。体育场馆的建筑风格、良好的体育设施能够让学生受到体育环境的熏陶,对体育运动产生向往。但是许多体育场馆的建设缺少人文精神,缺少文化底蕴,同时对体育宣传及图书资料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方面投入相对较少,体育图书资料老旧,校园体育宣传设施建设无法跟上潮流。
2.3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重活动形式轻育人功能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个特定领域内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活动中,通过统一的规则、规范的行为、严密的组织及约定俗成的规定,使参加者和观赏者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收到体育文化的教育、熏陶,从而培养出团结友爱、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等优良作风,同时也可以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机智灵活、沉着冷静、坚决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能够亲身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缓解工作与学习的压力,享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愉悦和自由,这是网络所不能替代的。但是,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群体性活动、体育竞赛、校级体育文化活动、体育社团建设滞后,其中学校的体育竞赛项目又主要集中在球类上,多数以院系为单位组队参加比赛,这就使得参赛人员受到限制,普通学生很难在这些比赛中一展身手。而以班级为单位的系列赛却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因为这样的比赛能够满足普通学生的参与需求。校级体育文化活动主要包括校运动会和体育文化节,活动本身缺乏创新,活动内容缺乏普及性,校领导和普通学生对其关注度和参与度呈现下降的趋势,形式主义较为严重。体育社团的建设处在一种自发的组织管理活动状态,由于缺乏学校相应管理部门的关注、支持和考核,很多社团没有发挥应发挥的功能,无法满足大学生的体育文化需求。所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呈现出这样一种状况:一方面,体育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元,给师生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科学的规划、有效的管理,造成了表面热闹与实施者的盲从,出现了组织者疲于应付参与者意兴阑珊的现象。
3新形势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措施
3.1 增强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
大学生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活动主体。大学生体育参与积极性不高,终其原因是由当前应试教育造成的。短时间内改变中国的高考现状是不可能的,能改变的只能是进入大学后学生们体育参与意识。首先,要加强宣传力度,通过校园网络、广播站等现代化手段,宣传体育运动与健康的关系,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其次,不断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加强课堂教学常规教育,严禁学生在课堂上过度使用手机。第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渲染体育氛围,并充分利用网络的影响,发展学习体育文化,提高学生参与意识。第四,真正重视体育社团活动,学校有关部门应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与支持。
3.2 注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
体育场馆建设要能体现该校的文化底蕴,与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相融合,彰显校园文化的魅力,以体育场馆建设传播校园体育文化。无论是气势恢宏的体育馆,还是造型优美的体育雕塑、个性鲜明的体育标识,要能够给学生心灵的撞击,激发他们向往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的激情。在做好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体育景观小品,要有层次、有深度、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体现其中所包孕的体育精神,使得每一处建筑、每一处景观都能传递体育思想,表达体育文化。即“在关注‘硬件建设’的同时,更需要考虑‘软件’的融合,增添人文元素,丰富文化内涵,通过人与物的沟通与感悟,传承、创新体育文化,提升校园体育文化品位,实现以‘物’化人。在体育宣传与图书资料方面应加大力度,通过现代化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建立校园体育网页,开设学校体育网站,利用校园广播站和投影机来播报体育新闻和播放体育比赛等方式,来构建一个大的校园体育文化整体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解体育信息的平台,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服务支持,让网络为我所用,通过网络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精神与魅力,接受体育文化的熏陶与洗礼,真正地爱上体育,参与体育运动,把课余时间更多的用于体育运动,从而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终身受益。
3.3 重视体育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涵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能够在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其育人功能不容忽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
终极目标就是创设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时,不仅要注意环境育人,更应对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予以重视。首先,在学生团体及体育社团组织体育文化活动时,学校在场地、经费、指导方面的支持,并将活动申请程序简便化,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以求更高效的活动开展和高质量的体育文化活动形式,并加强对相应管理部门的支持与考核。其次,在活动内容方面,应多组织开展内容有趣、形式新颖,具有实际意义且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体育文化活动。 第三,创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品牌,要注意品牌建设与育人相结合,实现体育文化的积累与传承。
3.4 构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新机制和模式
目前,许多高校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我们创造了可供借鉴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新机制和新模式。例如,清华大学针对社会的发展和学校教学机制的改变,构架了新的校园群体活动的运行模式。形式上,以竞赛为龙头,以“马约翰杯”的系列比赛为主线,构成贯穿全年的“一条主线(马约翰杯),四个高峰(校运会、新生赤足运动会、马拉松活动、马约翰日)”;机制上,建立校园群体的四个层面,即学校(重点抓)→体育协会(指导)→系(支持和协助)→班和个人(导向、督促和辅导);以每月一次的院系学生会体育部长会和体协主席会作为联系的纽带,以每年一册的《竞赛指南》为推进的蓝本;效果上,力求促使更多的普通学生参与学校体育竞赛,融入氛围,从中得到身体、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整个校园体育活动呈现有层次、有重点、有主题,立体的、有序的运作模式。
3.5 加强比较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
在美国、 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大学里,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其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虽然这种差距源自很多方面的因素,而且像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教育传统和教育体制等都是无法改变的制约因素,但是要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少走弯路,必须积极进行中外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比较研究,借鉴发达国家著名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规避他们出现的问题。
网络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面临着新挑战,它关系着青年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我们应该把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传授给所有大学生。因此,普通高校各部门需要积极筹划、共同参与网络时代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津津.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34):119-121.
[2]毛振明,付晓蒙. 活跃课外锻炼学校延伸家庭[J].体育教学, 2014,(6):4-6.
[3]徐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及其育人的内在机理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38(1):97-100.
Wang Chuanyou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作者对网络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深入的思考。网络时代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作者为网络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增强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加强校园体育文化软环境建设、积极探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新机制和模式等措施。本研究能够为网络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网络时代;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措施
Abstract:With methods of literature, observ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conducts research and reflection on the issue of constructing college campus sports culture in network era. Network era poses new challenges for constructing college campus sports culture. The author proposes measures for constructing college campus sports culture in network era such as enhancing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ft environment for campus sports culture, and actively exploring new mechanism and mode of constructing campus sports culture. This resear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ng college campus sports culture in network era.
Key words:network era; campus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measures
作者简介:王传友(1971-),男,江苏省丰县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doi:10.3969/ j.issn.1005-0256.2016.03.045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256(2016)03-0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