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力量参与体教结合的创新模式研究①

2016-11-27朱俏琦郭弓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体育产业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0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15期
关键词:体教结合社会力量创新

朱俏琦郭弓(.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2.湖北体育产业研究中心 湖北武汉 430070)



社会力量参与体教结合的创新模式研究①

朱俏琦1郭弓
(1.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2.湖北体育产业研究中心 湖北武汉 430070)

摘 要: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断创新,20世纪80年代末期,体教结合是我国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模式之一,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还存在体质机制僵化等问题需要解决。随着体教结合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改善,现开起了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和社会力量联合办学的新模式,各类组织的共同配合培养出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关键词:社会力量 体教结合 创新 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人才的培养主要以少体队到专业队模式培养人才,其培养体育人才的模式是独立于教育系统之外的,但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拥有自主权后,企业家不愿意接受文化程度不高的退役运动员,这导致许多家长不再愿意让小孩走体育这条路,导致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减少。为解决这个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家提出了“体教结合”的创新路径,主要是指将体育、教育资源整合,一种是将体工队转为运动技术学院,使体育人才能拿到大专文凭;另一种是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开启了“体教结合”的篇章,体教结合推行至今有20多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近年来,社会力量逐渐加入到“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中,创新“体教结合”模式,共同培养体育人才。

1 社会力量参与体教结合的模式分析

1.1社会力量参与体教结合的内涵

社会力量参与体教结合是指体育、教育部门和社会力量联合办学的新模式,是指社会力量与全日制学校深度合作,学校保证孩子们的文化课学习,社会力量在课余时间对孩子们进行体育训练。充分利用孩子的时间,使孩子们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体育梦想。这种创新模式能在培养优秀体育特长生的培养、输送和体育科研上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确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趋于完善,是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模式,是体教结合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进一步提升。

1.2社会力量参与体教结合的模式分析

社会力量参与体教结合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建立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一条龙”培养模式。社会力量参与进入体育人才的培养,学校只需对学生的文化课程负责,不会出现运动员在早晨和下午都在学校训练,而缺席课程的情况。运动员只在课余时间参与体育训练,其余时间都和正常学生一样上下课。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及节假日的集中训练,从小学到中学的持续训练和有规律的集中训练,这样既可以保障运动员的训练时间,也可以使运动员享受到与同龄人一样的教育。

2 传统体教结合与社会力量加入到体教结合的比较

2.1传统体教结合模式的发展特点

2.1.1重训练,轻文化,体教结合没有落到实处

目前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还较为混乱,既有体教结合的训练痕迹,也不乏独立于教育外的专业运动队。许多高校为了能招揽高水平运动员提高本校的运动成绩,几乎不顾及运动员的学业基础,甚至有些运动员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只要运动成绩好,就可以进入高校运动队。在竞技体育的道路上,运动竞赛成绩就是衡量运动员的唯一标准。体教结合没有落到实处,其作用主要是运动员的嫁接,将运动员挂名为某所学校,既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又可以解决体育部门的后顾之忧,但并没有真正的为运动员着想,使得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仍然偏低,退役后的生存压力还是很大。体教结合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2.1.2体育与教育系统工作较为独立,合作少

体教结合实施有20多年,但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合作并没有像当初规划的那样,齐心协力共同培养体育人才,而是形成了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独立办体育的局面。这使得部分优秀体育人才困惑进入那个系统更有利于发展。由于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故而体教结合的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

2.1.3中小学体育薄弱,未能与大学协调

我国体教结合主要表现在青少年的学习阶段,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学的体育活动课程仍然是可有可无,学生的体育知识、运动能力和锻炼习惯在中小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其仅仅体育人才的培养仅靠大学是不够的,只有使中小学体育和大学体育连接起来,才能为国家可持续的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2.1.4竞技体育的介入呈明显下降趋势

在新课标的讨论中,存在着一种“运动技能无用论”的观念,这是由于竞技运动的教材较为滞后,其表述的体育运动太过复杂,甚至导致学生受伤等事故;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注重的观点是“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等目标,忽视了运动技能的培养和身体健康的目标。

2.2社会力量参与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2.2.1让学训矛盾不再困扰

“体教结合”最大的难处在于体育系统担心没有时间锻炼体育技能,教育部门担心学生没有时间学习文化知识。社会力量参与到体教结合的培养人才模式中,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训练提升自信心,并且通过体育竞赛精神的熏陶,形成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增加对文化学习的信心。

2.2.2有效地解决了场地和教师等资源问题。

许多中小学有培养学生体育的意识,希望能在学校建立运动中心,目前也有一部分中小学有自己的运动队,但大部分学校由于缺乏资金,缺乏教师等情况,没有培育体育生的资源,导致没办法将“体教结合”落在实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可以解决学校资源短缺的问题,由社会力量对学生的体育专项技能进行培训,学校提供文化教育部分,使学生在不落下基础文化课程的情况下进行体育训练,为国家提供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2.2.3丰富人才选拔方式

我国对运动员的选拔较为简单,主要是学校或体校向地方运动队输送,市队向省队输送,省队向国家队输送体育运动员的简单输送人才方式,在运动员的选拔上不够科学,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运动员能够选择的就业面不广。这些都制约了我国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当社会力量参与“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变相的丰富了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方式,专业的体育教练的训练机制较为科学,社会力量的结合还能丰富体育运动的竞赛类型和比赛场次,使得体育人才的训练机会更多;健全的学校教育也能大大提高运动员的文化成绩,使得运动员在退役后选择出路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

2.2.4解决了部分资金困难的问题

传统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学校缺少资金。学校运动经费主要靠上级拨款,数额很难满足学生训练的需求,学校没有足够的精力和金钱做好对运动员的培训工作。当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场地、教练员的问题迎刃而解,一定程度了减轻了学校和体育系统的经济负担。

3 对社会力量加入“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创新体教结合的模式可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运动员,体育人应当持续保持着解放思想的精神,认真执行“体教结合”这种运动员的培养模式。不仅关注运动员的训练成绩,也要兼顾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两者兼顾同时进步。

(2)学校应与社会组织深度合作,社会力量加入到“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并解决一部分现实存在的问题,比如:运动员的招生、学生学籍管理的问题等,体育部门也需要经常对社会组织的训练场地进行考察,对其师资力量进行检验,并提供更专业的指导与建议,三方各出所能,共同办好体育。

(3)认真执行“一条龙”的培养模式。建立从小学——中学——大学的“一条龙”的训练方案,科学的运动训练和管理使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基本保障,教练员应制定相应的运动员培养的阶段性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和运动生涯计划等,运用科学技术,使运动员科学的训练,有效的发展。

(4)提高运动员的选拔要求。“体教结合”培养人才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文化课成绩。因此,中小学运动员的训练和文化课成绩都要作为选拔运动员的标准,只有运动成绩和文化课成绩都达标,才能参加比赛。这样的政策可以大大激励运动员对文化课的学习意识,消除运动员不愿意学习文化课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李鹏程,对高校实施体教结合模式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 (32):184-186.

[2]马玉芳,关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问题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2):102-105.

[3]吴建喜,湖北省体教结合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6):92-95.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5(c)-0156-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5.156

基金项目:①湖北体育产业研究中心自主课题(项目编号:Csir2014-004Z)。

作者简介:朱俏琦(1993,5—),女,汉,江西上饶人,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管理,体育经济。

猜你喜欢

体教结合社会力量创新
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模式探索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管理
秦皇岛市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借助社会力量,创新培训模式
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