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市报媒体融合如何产生多重效应

2016-11-27文/徐

中国记者 2016年12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稿件受众

□ 文/徐 千

地市报媒体融合如何产生多重效应

□ 文/徐 千

媒体融合是传媒业发展的方向,本文认为应从重组组织架构、互相呼应发布、提升人员素质、改革考核机制四方面入手,推动媒体的深度融合,使媒体在融合中产生1+N的多重复合效应。

媒体融合 数量叠加 复合效应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只有在充分发挥各自特色的基础上,相互之间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才能实现价值的延伸,产生1+N的多重复合效果。

一、组织架构重新组合

很多地方性传统媒体虽然办了不少新媒体,但大多数依然沿用了原有的条块式管理模式,报纸、网站、微信、App等各自运行,领导分工也往往各管一块,为追求独家报道,新闻线索相互封锁,有的还从传统媒体中抽调人员作为新媒体的采编人员,这样不但使基层传统媒体原本就不足的采编力量更捉襟见肘,而新媒体光靠几位记者也很难凸现优势,最终还得从传统媒体中选取稿件。

要解决媒体融合中的这个通病,媒体内部的组织架构必须进行重新组合,彻底打破原有以媒体为单位的条块式管理模式,按照媒体内容的生产流程,采访、编辑(发布)程序等进行编组,如像《萧山日报》《余姚日报》等基层县市报已在推行的采集中心、发布中心这样的大部制体制,能较好地顺应媒体融合的要求,切实提高采编效率。

采集中心集中传统媒体旗下所有媒体的记者,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专门负责为各媒体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的稿件。这样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采访力量得到了有效整合和加强,各种新闻线索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共享,从而使媒体的采访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能极大地丰富各媒体的稿源,既保证完成党委、政府重点工作的宣传、报道,又有利于进行重点稿件的策划、采写,对民生新闻、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出击,确保时效,为媒体提高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编辑(发布)中心的各媒体编辑发布人员,根据媒体特点对采集中心记者所提供的稿件各取所需,并进行相应的编辑、组合,然后在各自媒体上及时进行发布。余姚日报社专门开通了一个稿件平台,采集中心记者采写的各类稿件经中心主任初审后,直接传输到稿件平台上供各媒体编辑、发布人员选用,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方便。

实行采编分离的大部制后,记者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同一条新闻,记者可以根据各媒体特色,提供不同类型的稿件。比如面对突发事件,先为网站、微博、APP等新媒体进行进展式的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然后为纸媒撰写详尽的分析报道,这样,有限的记者资源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基层媒体相对来说采编人员数量有限,一般记者人数在几十人左右,集中在一起管理更加方便,因此更加适合这种类似于中央厨房式的采编结构,进行媒体的融合发展。

二、发布形式互相呼应

媒体融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也就是通过相互融合,实现不同媒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然而,在现实中,有的媒体单位尽管形式上采用了采编的融合,但在发布时依然各行其是,特别是新媒体编辑在稿库中拿到稿件后往往抢先复制粘贴,于是没等本单位的其他媒体跟上,所发稿件已被社会媒体转发得铺天盖地。无形之中使社会媒体更方便、更快捷地无偿使用新闻单位的采访资源,而本单位的其他媒体反而在时效上处于尴尬境地,特别是纸媒日益被边缘化。

媒体融合应该是新闻单位的不同媒体协同作战,相互响应,发挥出集团式、组合式的传播效应。

一是规范发稿时序。对突发性、动态性新闻,必须抢抓时效,新媒体第一时间发稿后,纸媒第二天一定要及时跟进作全方位的深度报道,有时即使因为版面限制,哪怕压缩篇幅,第二天也尽可能要见报;对采集中心自己策划的重点报道、系列报道,则应精心组织发稿,比如选择合适时机,先在新媒体上进行预告、推介,或择要刊发,第二天纸媒详尽报道,然后新媒体再进行转发,通过多媒体轮番滚动传播,形成一段时间的宣传强势。

二是加强媒体互动。媒体融合还应体现在不同平台间的呼应和互动上。比如同题材新闻,新媒体稿件一般文字比较简洁,更注重的是图片、视频等全媒体元素的运用,因此新媒体在发稿时可加载报纸电子版或网站报纸原文页面的链接,既推介了纸媒,又能满足一部分受众希望了解更加全面信息的需求。纸媒在刊发稿件时可选登一些新媒体受众对同一新闻的评论,增加不同受众的声音,并刊登新媒体中相关图片、视频的二维码,使纸媒读者手机扫一扫就能看到更加丰富的报道样式,同时也能使新媒体通过纸媒增加点击量。这样,每一次呼应和互动,都使每一家媒体的影响力在兄弟媒体中得到延伸,达到1+N的传播效应。

余姚日报社近期推出的“社长总编走访千人计划专家”专栏,就是媒体融合报道的一个有效探索。每次采访,都是全媒体联动,记者采写、制作文字、图片、视频等不同形式的稿件,旗下的纸媒和新媒体开设专版、专题,定期联合推出,各媒体在版面、页面上除了发布具有自身媒体特色的稿件,还加载兄弟媒体有关该题材稿件的链接,互相提升影响力,产生了复合效应,声势浩大,市领导批示赞赏,读者转载点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人员素质全面提升

媒体融合要真正取得实效,关键是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要全面提升,从领导到普通采编人员都要具备与融合发展相适应的理念和技能。

第一,领导要有融合意识。媒体融合发展成效如何,关键还是取决于领导的意识和决心,从领导层开始要形成共识:媒体融合不是谁沾谁的光,而是取长补短,抱团发展。根据融合发展的要求,打破长期沿用的管理模式,重组媒体内部组织体系和采编操作流程。要完善领导分工,由专人分管采访和发布,新闻策划、采访安排时要兼顾纸媒和新媒体的特色,特别是在发布环节,需要分管领导的统筹协调,才能有序发布、互动呼应,从而充分发挥媒体融合的整体效益。

第二,记者要有全媒体技能。媒体融合形势下已没有传统意义上单纯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的简单分工,人人都是全媒体记者,既要为传统纸媒写稿,也要为新媒体供稿。因此每一个记者既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能写纸媒需要的调查类、分析类稿件,还应掌握拍照、摄像、口播等技能,在新闻现场能为新媒体进行短平快的动态播报。在采访方式上,既要具有从政府部门、会议、文件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本领,能撰写时政新闻;又要善于与受众打交道、了解百姓的喜怒哀乐,为新媒体提供受粉丝关注的民生新闻。

第三、编辑要有再加工能力。不同媒体的受众定位不同,对稿件的要求也有区别。因此面对全媒体记者提供的“新闻通稿”,不同媒体的编辑发布人员要重新进行再加工,编辑出符合所在媒体受众口味的新闻稿件。这种再加工,既是指从标题制作到内容取舍、结构组合等方面的文字编辑,也包括对图片、音频、视频进行剪辑、制作和格式转换,有时还需搜索相关背景资料。因此,媒体融合时代的编辑,要有新闻敏感、采编功底,还得会熟练操作相关编辑软件,是一个跨界的多面手。未来,只有掌握全媒体技能、具备多方面素养的采编人员,才能在媒体融合时代笑到最后。

四、考核体制注重实效

按照传播学理论,媒体刊发稿件后,只有受众接受并产生反应,一个传播过程才算完成。也就是说,评价一篇稿件质量如何,阅读稿件的人数多少是个关键数据。但传统纸媒很难准确统计这个数据,报纸的发行量统计以年为单位,而且发行量往往只是对发行人员的考核指标,很少与采编人员绩效挂钩。对采编人员的考核,大多根据写稿量、编稿量的多少记酬,至于所写稿件是否受读者欢迎,往往被忽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记者的写作与读者的需求产生一定的距离。而新媒体中每一篇稿件的点击量、转发量、点赞量以及媒体的用户数、粉丝数都有精确的数据显示,什么样的稿件受欢迎也就一目了然。

因此,新形势下应改革对采编人员的考核方式,特别是对新媒体用稿、编稿不能单纯以发稿数量记酬,应重点考核稿件的实际受欢迎程度,因为没人点击的稿件发得再多也起不到传播效果,甚至会拉远受众与媒体的距离,产生反效应。

同时,由于新媒体的用户数、粉丝数是实时、动态变化的,而这个变化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体在受众中的口碑,不妨把这个数据适当与采编人员考核挂钩,以激励他们用心采写、编辑受众所喜闻乐见的稿件。 (作者是余姚日报社副总编辑)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稿件受众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