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纸媒风口:手机短视频?探析《杭州日报》“杭+”视频3000万+播放流量之路
2016-11-27曾瑞阳
□ 文/曾瑞阳
下一个纸媒风口:手机短视频?探析《杭州日报》“杭+”视频3000万+播放流量之路
□ 文/曾瑞阳
编者按 移动端短视频,是当下新媒体领域最炙手可热的项目。在国外,《纽约时报》把视频作为其增长和策略的核心;新闻集团同样着手给广告商提供更多适合社交传播的视频。国内,邱兵主导的“梨视频”,奥运期间悄然上线。各路创投资金纷纷进入短视频领域。在这个风口上,纸媒是否有机会?如何进入?
手机短视频 杭州日报 G20
G20杭州峰会期间,国内外媒体齐聚杭州。各大媒体在新媒体层面的比拼,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杭州日报全媒体中心视频品牌“杭+”以移动短视频为载体,取得了千万级的阅读成绩。
从2016年7月底至9月中旬,在不到2个月时间,“杭+”视频共推出《杭州地图》系列动画片、《街访》《人物纪录片》等短视频,其中《杭州西湖烟花》影响最广泛。在杭州日报官方微信上,它的阅读量达到75万+;在腾讯视频上的播放流量达到3000万+。
在这些惊人的数字背后,“杭+”其实是移动短视频领域一个刚起步的“婴儿”。“杭+”成立于2016年7月,谐音“行家”,可以把“杭+”解读为《杭州日报》在“互联网+”时代,对移动短视频领域的尝试。
上文提到的一系列G20杭州峰会短视频,是“杭+”对移动短视频内容生产方式和传播规律的一次探索。同时,“杭+”也试图寻找纸媒在该领域的发力点。
一、“杭+”移动短视频的革新要素
纸媒做视频,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在此领域内,形成规模和影响力的纸媒,寥寥无几。或者说,有一部分成功案例,但是创始人大多跳出纸媒另起炉灶,做出新媒体产品“一条”“二更”等。
很多人认为,跳出纸媒是跳出体制,其实,这一跳,也意味着跳出传统的媒体思维。我们认为,这是在移动短视频创作中非常关键的一点。纸媒做移动短视频,往往带着新闻思维的惯性。这个惯性会表现在题材选择标准和具体操作手法上。
新闻,对于媒体人来说,是全部;但是,对于拿着手机看视频的用户来说呢?路透研究院调查分析了26个国家受众对于网络视频新闻的各项使用数据,对欧洲和北美30家媒体的网络视频新闻进行了调研。其结果发现,从目前来看,网络视频新闻更多地因新技术、新平台以及媒体自身发展需要而推动,受众需求并非主因。例如,41%的受访者认为文字阅读更加快捷方便,19%的受访者认为,网络视频新闻并不能增加一篇报道的价值。
那么,既然要在移动短视频这个蓝海里钓鱼,起码要知道海里都有哪些鱼,鱼儿们喜欢吃什么。基于上述思考,现阶段“杭+”对于移动短视频的探索,可以总结为4个字——去新闻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题材选择更加宽泛,新闻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第二、内容制作手法上,摆脱套路,去新闻化。
二、怎样打造播放流量3000万+的爆款视频?
《杭州西湖烟花》是“杭+”带着“去新闻化”思路,对移动短视频的一次尝试。8月28日,西湖上有一场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晚会的烟花燃放测试。烟花燃放测试,此前已有过,微信上有一些网友拍摄的图片,很漂亮,但是还没有看到视频。我们预感,这个视频会红,问题就是怎么拍摄制作。
策划时,我们想起了美食视频大号“日食记”早期的一段创作经历。 刚开始时,“日食记”主创试图在短视频中加入美食背后的故事、感想,有点类似于传统美食节目的做法。结果,好多用户留言说,能不能简单点,安安静静地做菜,别说话。
用户如此评论,无非两个原因:第一、看腻了传统美食节目“吃什么都会入口即化”的套路;第二、故事讲得还不够精彩。
《杭州西湖烟花》也可以有好多种做法,主持人或记者出镜讲解、配音解说、增加一些相关的内容……但是,这些太啰嗦老套,不够直接。最后,创作团队选择让用户单纯欣赏一段美丽的烟花短视频,这如同很多人听说要放烟花,就坐到西湖边欣赏。
五台单反相机,分布在宝石山、苏堤、长桥等五个地方,3分钟的烟花,拍了15分钟的视频素材。当天凌晨,15分钟的素材简单剪辑,配上一首张靓颖演唱的《印象西湖雨》, 上传到腾讯视频网站。29日,杭州日报官方微信以《昨晚西湖烟花我们帮你拍回来啦!美翻天了!但接下来的这件事,大家要注意……》为标题,头条推送。仅仅2小时,阅读量超过10万+,并且一路飙升,最终定格在75万+。同时,这条视频被各大自媒体公众号转发,有纸媒同行的公众号,也有营销号,甚至有电视频道裁掉该视频的“杭+”logo,在电视新闻上播放。
此条视频的影响力在腾讯视频的后台数据中可实时观察。视频发布的几天内,我们每刷一次后台数据,都会被吓一跳。《杭州西湖烟花》的流量爆发性增长,每天的增长量以100万、200万、400万翻倍递增,总流量达到3130万次。类似案例还有杭州日报官方微信头条推文《武林广场出大事了!一段4分钟视频看呆了所有人……》,阅读量接近30万。
事后,内部总结分析,此类视频爆红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内容本身有关注度;第二、视频制作讨巧;第三、微信推文整体包装;第四、时下热点。
但是,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仍避不开一个先天缺陷:热点驱动型的内容生产模式,有太多偶然的因素,单靠这个模式,可能会带来一时的流量,但对于任何一家媒体,或者是自媒体公众号来说,都无法形成品牌影响力。用户常常会抱怨内容太少,不够丰富。长此以往,人气就会下降。那么,留给纸媒人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能持续生产出大量可病毒式传播的短视频。
三、常态化的优质内容生产是关键
某条视频的偶然爆红,就跟买彩票中大奖一样,可遇不可求。常态化的优质内容,是“杭+”当前努力追求的目标。我们开设《杭州地图》《街访》等短视频栏目,正是基于上述考量。《杭州地图》介绍杭州最接地气的元素,美食、美景、杭州话、阅读文化等,该系列的一大特点是用时下互联网流行的MG动画来创作,文案讲求口语化、简洁幽默,用户只需要3分钟时间,就能如栏目口号说的那样,“让你秒变老杭州”。第一期《壁咚的墙》一经推出,视频微信推文阅读量即达到10万+,后续推出的《是杭州人爱读书,还是杭州令人爱读书》《没吃过这些街头美食,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杭州人》《杭州三怪》的平均阅读量在6万至7万。
通常一篇10万+的推文,点赞数在1000上下。但《杭州地图》系列动画视频有一个特点:同样阅读量的情况下,点赞数远高于其它推文,平均点赞数达到2422,最高接近4500。这应该是用户对优质内容的一种认可。不过,该系列的内容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主题不够集中,需要以更小的切口来归类梳理,以获取持续传播的效果。
《街访》是一个话题性的短视频栏目。在G20杭州峰会时间,“杭+”上街采访了大量的市民和游客,包括很多外国人。制作了《外国人眼中的杭州》《杭州到底哪里好》《老外学杭州话》等视频。在G20杭州峰会之后,该栏目继续保留,可以说是一个以热点话题为驱动的常态化栏目。相较于《杭州地图》,《街访》是一个轻量化的栏目,操作简便,出片速度快,遇到合适的时机和话题,将创造出较高性价比的短视频。
四、垂直领域短视频能否对接纸媒广告资源
移动短视频与传统视频相比,在内容上并没有本质差别,但前者更符合用户手机观看的习惯。当前,短视频还处于起步阶段,各路资金、人马争相抢滩布局使得该领域的未来发展空间充满想象。
在前一波自媒体抢滩潮中,依靠图文传播的自媒体已经过了一轮厮杀;如今,同样的战局将在短视频领域上演。
“二更”创始人丁丰预测,在未来,定制化的短视频广告市场是千亿级的。除此之外,通过电商模式变现,一条、淘宝“一千零一夜”都有不俗的斩获。
纸媒深耕这么多年,虽然平台优势逐渐失去,但是品牌影响力还在,特别是与当地政府部门、各行各业的信任基础依然稳固。
因此,在广告下滑的当口,纸媒对于短视频的布局,不应只局限于视频新闻领域,可基于地域布局,也可以根植于垂直行业,汽车、财经、旅游、文化等。一手掌握媒介渠道,一手掌握行业广告主资源,纸媒如果能在移动短视频内容生产上持续做出有影响力的内容,将在该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五、纸媒参与短视频创作的困局
不管如何布局,纸媒都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你是否有能力把图文转化成视频?
短视频比图文自媒体难做得多。好的短视频内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有创意。与众不同,才能脱颖而出。
纸媒的人才结构与移动短视频领域的人才需要,相差甚远。记者、编辑仍然是采编主力,转型难度非常高。不仅仅是报纸,电视台同样面临难题。电视台擅长制作精良的视频和现场报道,但移动短视频和社交平台需要劲爆、快速又带点玩世不恭腔调的内容。
另外,如果不能做到持续的内容输出,短视频品牌很快就会被淡忘。拍一个红极一时的短视频,有可能。但要围绕主题持续生产短视频却很难,更遑论每一期都要出彩。这也决定了要做好短视频,单兵作战或者小团队作战的成功率极低。
在国外,《纽约时报》把视频作为其增长和策略的核心;《华盛顿邮报》将电视和视频工作区设置在新编辑室的中心位置,并配备了4个现场拍摄区域;新闻集团收购社交视频广告平台,加快战略转型。2016年,也被称为可视化内容真正规模化的一年。
再反观自身,做好移动短视频,最难的还是人才和团队。
(作者是杭州日报全媒体中心视频总监)
编 辑 翟铮璇 9055531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