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人被死亡”看新媒体新闻的真实性
2016-11-27□文/巴东
□ 文/巴 东
从“名人被死亡”看新媒体新闻的真实性
□ 文/巴 东
内容提要 不少新媒体为抢夺更多的市场资源,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和流量,往往出现编造新闻的情况。一些名人无故躺枪,“名人被死亡”已成为新媒体报道中的一个常见的虚假新闻形态。作者分析了这种失实新闻的影响,并探讨了解决之道。
关键词新媒体 名人 被死亡 新闻真实性
新媒体的交互性、开放性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不少新媒体平台为博取大众眼球,在一些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上把关不严。特别是一些名人事件,不仅不尊重新闻事实,甚至肆意捏造明星绯闻,乃至制造“明星死亡”事件,严重挑战了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一、“名人被死亡”等新闻失实带来的影响
在新闻传播中,有效保障新闻事实的真实客观,有效传播具有审美品位、新闻价值的新闻信息,是广大媒体人的职责,也是新闻媒体行业的硬约束。在新闻报道中,特别是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名人被死亡”等失实新闻报道的大肆传播,具有广泛的恶劣影响。
(一)造成新媒体平台的公信力降低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新媒体平台逐步成为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但与此同时,受众对新媒体平台的认可程度并没有相应提升。新媒体平台的自身公信力较低,大肆报道“名人死亡”等失实新闻,会进一步降低其自身公信力,严重阻碍新媒体平台的快速稳定发展。维系较为稳定的长期顾客群体是新媒体发展的诉求点,也是新媒体发展的基础,如果脱离这一点,大肆通过报道或宣扬“名人死亡”等来获取短时间关注度和点击,虽然短期看似较有“效果”,但依靠这种手段得来的点击率和阅读量,会随着受众对信息的判断与把握而逐步消失殆尽。一旦受众认识到自己有可能被骗,就会对其失去信任,进而舍弃将其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大肆报道“名人死亡”等失实新闻,会严重造成新闻平台的公信力降低,这种危害是不可逆的。
(二)影响新媒体平台的健康发展
对很多新媒体平台而言,其快速发展得益于其存在或潜在的市场价值。大量报道失实新闻,甚至以此赚取眼球效应,久而久之会让受众对该新媒体平台丧失信任。而如果用户逐步流失,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纵观国内大小型网络平台,基本都因为大肆传播不良信息和虚假新闻,遭受到用户举报,进而逐步退出市场。
(三)严重伤害受众的精神需求
信息时代,受众需要通过信息来了解世界,了解身边的人或事,这是受众精神世界的切实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讲,新媒体平台在传播新闻信息时,其本质是为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如果新媒体平台经常性地传播一些负面失实报道,会严重伤害受众的精神需求。虽然部分受众可能会过分地对低俗的新闻感兴趣,但这种兴趣往往是短暂的,大部分受众仍希望借助于网络平台,更加全面更加真实地了解外面的世界。
二、如何有效保障和辨别新媒体新闻真实性
在新媒体信息的报道中,新媒体平台应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新闻真实性,而受众也应擦亮眼睛,加强信息筛选,强化自主判断。
(一)新媒体平台:加强行业自律,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新媒体作为当下一个重要的新闻信息传播平台和渠道,理应遵循新闻报道的基本规范,不断提升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新媒体应该加强行业自律,自觉主动地运用新闻报道的规则来约束自己。新媒体还应该不断提升新媒体信息的筛选和辨别能力,如在某名人死亡的消息甚嚣尘上的时候,应积极运用自己的资源和信息渠道,加强信息的辨别和核实。积极转变“先报道后核实”的传播模式,不断提升新闻的真实性。新媒体方应该不断提升新闻采集人员的业务技能,加大培训力度,自觉提升门槛准入,强化业务技能的考核,特别是新闻报道的内容的考核。注重提升信息编辑人员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他们信息真伪的判断能力。
(二)受众:学会“货比三家”,切忌“以讹传讹”
在诸如“名人被死亡”等虚假新闻泛滥时,受众是信息接收者,如果受众的信息筛选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虚假新闻的蛊惑和影响。因此,对于广大受众而言,在信息接收的过程中,应该自觉提升信息的筛选与判断能力。其中一个重要能力就是“货比三家”——也就是说,受众应通过从其他正规新闻网站及公信力较强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其他渠道来验证新闻。这样才能避免被新媒体愚弄,从而提升对信息的判别能力。受众要加强自身的审美情趣,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品位,只有这样才能让失实新闻失去存在的土壤和空间。而一旦通过自身的辨别能力或者通过其他信息渠道,验证某则消息为虚假新闻,那么受众应尽量避免从众心理,切忌“以讹传讹”。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