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茵陈术附汤加味联合脐火疗法治疗阴黄40例临床研究

2016-11-26刘巧红李素领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6年8期

刘巧红 李素领

【摘 要】目的:观察茵陈术附汤加味联合脐火疗法治疗阴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阴黄型黄疸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茵陈术附汤加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脐火疗法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和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恢复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陈术附汤加味联合脐火疗法治疗阴黄能有效改善患者肝脏功能,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阴黄;茵陈术附汤;脐火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5-0098-02

黄疸为临床常见疾病,分为阳黄和阴黄,临床以阳黄多见,阴黄次之。阴黄多为湿从寒化或久病脾阳受损转化而成。中医在治疗阴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且效果明显,其代表方剂为程钟龄《医学心悟》创制的茵陈术附汤。笔者临床上运用茵陈术附汤联合脐火疗法治疗阴黄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以飨同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门诊及住院已确诊为阴黄型黄疸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27~81岁,平均(45.1±2.3)岁;病程1.5~24月,平均(14±3.1)月;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41.4±3.5)岁;病程2~30月,平均(16±2.5)月。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内科学》[1]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身目俱黄,黄色晦暗,脘腹痞胀,纳差,神疲乏力,大便不实,口淡不渴,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迟或濡缓,证属阴黄。

1.3 排除标准 ①患有严重心、肾、肺等重要脏器疾病者;②患有肝硬化、肝癌、胆道梗阻患者;③对中药过敏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①一般西医治疗: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针(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5g/支,H20103110)1.0g加入10%葡萄糖水250mL静脉输注,1次/d;多烯磷脂酰胆碱针(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5mL/支,H20057684)15mL加入10%葡萄糖水100mL静脉输注,1次/d;人血白蛋白针(Instituto Grifols,S.A,10g/瓶,S20140106 )10g静脉输注,1次/d。②茵陈术附汤:茵陈 30g,白术30g,干姜6g,制附子、炙甘草各10g,肉桂 3g,泽泻15g,茯苓30g。肝郁脾虚者:加柴胡、白芍、黄芪、党参;气滞血瘀者:郁金、丹参、红花、山甲;脾肾阳虚:补骨脂、吴茱萸;湿盛者:扁豆、薏苡仁、猪苓。服法:1 剂/d,水煎400mL,分早晚2次温服。4周一疗程,共2个疗程。

1.4.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脐火疗法,操作步骤如下:①药饼组成:黄芪、党参、白术、莪术、附子、炒薏苡仁各30g,肉桂 15g,荞麦粉100g,经加工制成圆饼,厚1cm。②药筒制作:由蜡和草纸制成,中间空心,直径2.5cm,高7cm。③用法:先将药饼置于脐部,将蜡筒放于药饼上面,正对脐中心,点燃上端,自然燃烧并及时用镊子去除灰烬以防烫伤,燃尽后换第2根,7根为一次量。④用法:1次/d,一周一个疗程,共8个疗程,每2个疗程休息1~3d。

1.5 评价标准

1.5.1 观察指标 I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变化;II治疗前后肝功:TBIL、ALB、ALT数值变化。

1.5.2 疗效指标 显效:黄疸消退,TBIL、ALB、ALT恢复正常;有效:黄疸减轻,消化道症状改善明显,食欲增加,TBIL下降>50%;无效:黄疸不退或加深,实验室指标无改善,或放弃治疗者。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值变化比较 观察组TBIL、ALB、ALT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内经》中已有对黄疸的相关描述,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张仲景根据黄疸的病因特点在《伤寒杂病论》将其分为谷疸、女劳疸、酒疸三种,并列出了对应治疗的方剂,目前临床多将黄疸分为阴黄和阳黄。阴黄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寒湿最为多见,《临证指南医案·疸》按:“阴黄之作,湿从寒化,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注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邪困于脾,胆汁排泄不畅,发于体表,则为阴黄,故胆汁瘀滞为果,阴黄为表象,该病多累及肺、脾、肝、胆,治疗以解除肝胆瘀滞为主。

“阴黄之症,身冷,脉沉细,乃太阴经中寒湿,身如熏黄,不若阳黄之明如橘子色也。……小便自利,茵陈术附汤主之(《医学心悟》)”。茵陈术附汤是治疗阴黄的常用方,方中“茵陈,善清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水消郁开,胆汁入小肠之路毫无阻隔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该方温阳、健脾、化湿并用,临床根据阴黄病机不同而加减,应用十分广泛。

“脐为五脏六腑之体,元气归藏之根”,脐为任脉神阙穴所在,冲脉亦经过该部位。观察组采用脐火疗法治疗,药饼由黄芪、党参、白术、莪术、附子、炒薏苡仁、肉桂、荞麦粉组成,其中肉桂温补脾阳,黄芪、党参补中益气,薏苡仁、砂仁、白术健脾除湿,莪术破血行气调理气机,全方温脾除湿,补气行气共凑,加以火熨,置之于脐,更增其去寒湿、补元阳、行气通络、疏肝利胆之效。脐火疗法将火、热、药并用,激发机体潜能而达到药到病除之功。

总之,茵陈术附汤加味联合脐火疗法治疗阴黄疗效确切,易于被患者及家属接受,方法简单、安全,效果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30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

[3]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 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年版)[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3,03:210-216.

[4]孟春萍,王志炜.加味茵陈术附汤治疗阴黄56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340.

[5]屈万涛,张万里,王贺毅.鼓胀丸治疗肝硬化腹水4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2):68.

[6]李曼玲.黄疸病胆汁淤滞症(阴黄)的辨证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08,06(12):133-134.

[7]韩捷,顾亚娇.脐火疗法治疗阴黄(乙肝肝硬化)15例[J].中国针灸,2012,32(6):490.

(编辑:穆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