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菜市场也可以很文艺

2016-11-26张琰

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43期
关键词:鹿特丹菜场菜市场

张琰

菜市场承载的不仅是简单的买卖,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体验,一种文化的展示

去荷兰鹿特丹旅游,如果不去市中心的菜市场Markthal逛逛,就等于枉去一趟。这个菜市场被誉为全世界最美的菜市场之一,耗资12亿欧元,历经10年修建而成,已经成了鹿特丹乃至荷兰的城市地标之一。

开业当日,荷兰王后亲自剪彩。据统计,这家菜场开业一年光顾人次超过800万,每天客流量两万,而鹿特丹全市人口也不过110万。

实际上,全世界像这样充满艺术气质的菜市场有不少,它们除了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之外,更是一道城市风景线。

把它做得让人出乎意料

荷兰第二大城市鹿特丹一度是世界第一海港,然而在二战期间惨遭德军轰炸,几乎成为废墟。二战后,鹿特丹一直忙于灾后重建,到处可见搬砖和扛水泥的工人,逐渐地,在众人眼中,鹿特丹成为一座具有男性气息的城市。

进入21世纪,这里的城市建设基本完成,政府突然发现以前那种男性化的城市标签似乎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了。因此,改变城市性别成为鹿特丹重要的发展策略。政府找来开发商,酝酿着先从闹市区入手,盖一栋具有女性色彩的建筑。

造什么建筑呢?长久以来,鹿特丹的大部分菜市场都是临时搭建的,营业时间短,且受天气影响大,人们不得不选择去超市。于是,建室内菜市场成了一拍即合的首选。

荷兰著名建筑事务所MVRDV接到任务后,一开始觉得这是一个无聊的项目,但MVRDV的合伙人之一Winy Maas却想:既然大家都觉得菜市场无聊,那就索性抛弃人们对菜市场的传统概念,把它做得让人出乎意料。

就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菜市场诞生了。Markthal一开门营业,就彻底打破了人们对菜市场“脏乱差”的一贯印象——它明亮时尚,充满艺术气息,俨然市场中的“白富美”。

这是一个非典型性建筑,外观呈马蹄形,内部则是一个巨大的拱。最令人惊奇的是,整个拱形墙面就是一幅巨型壁画。壁画面积达 11000平方米,堪称荷兰最大的艺术品,被称作“丰足的号角”。壁画采用超大图像,显示了市场上出售的产品,其中的花朵和昆虫则展示出荷兰自17世纪开始闻名于世的静物画特色。为了实现足够的清晰度,图像被渲染并印刷在穿孔铝合金面板上,然后贴覆一层吸音板以控制噪音。据说,这幅巨型壁画的打印分辨率相当于一本时尚杂志。不仅如此,蔬果壁画也成为了菜市场的名片,应用在各种周边产品上,比如靠垫、雨伞等。

一楼共有100个新鲜农产品摊位、15间食品商店和8间餐厅。除了是菜市场,它还是一个公寓楼外加停车库,这使得整个建筑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空间。

不少去荷兰的中国游客都曾慕名前往。新浪网友“赭石物语”感叹道:“鹿特丹的大市场有各种诱人小吃,干净明亮,热火朝天,为什么中国没有这么接地气又有档次的农贸市集?”

京沪菜场的变迁

不同于鹿特丹这座“突发奇想”的现代建筑,更多的中国菜市场历经了岁月和城市的变迁,最典型的是在上海。

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菜市场,只有肉铺、鱼行和鸡鸭行等小店铺,蔬菜多由农民或小贩肩挑车运沿街叫卖,或聚于一处形成“马路菜场”。能称为上海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现代菜市场的,是虹口菜场,英文名为“HONGKEW MARKET”,由于它位于虹口三条马路围成的三角地块,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三角地菜场”。

根据史料记载,19世纪90年代初,上海的公共租界当局为便利外侨买菜,以及对摊贩进行统一管理,在汉璧礼路(今汉阳路)、密勒路(今峨眉路)、蓬路(今塘沽路)的交叉地块建了一座大型室内菜市场。

建成初期,菜场条件比较简陋,类似于现在的大棚,木结构,四周没有围墙,人员进出和货物运输都很方便。

《沪江商业市景词》这样描述三角地菜场:“造成西式大楼房,聚作洋场作卖场。蔬果荤腥分位置,双梯上下万人忙。”

20世纪初,工部局对三角地菜场进行大规模改造,在原址上重建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新建的菜市场共三层,屋顶中部设计了天棚,自然光线穿透后能照亮菜场的底层。

菜场分成一格一格的空间,出租给摊贩,摊贩需缴纳一定的税收和管理费,这种菜市场的经营模式一直沿用至今。楼层布局也非常明确,底层卖蔬菜,二层售卖鱼肉类副食品、罐头包装食品和农副产品等,三层主要出售点心和小吃。据资料记载,三角地摊位最多时,达到1155个。

城市居民逐渐从这座现代菜市场中寻到了好处,不仅可供选择的菜色品种多,而且不受刮风下雨等自然环境的影响,逛菜市场渐渐地成了一件时髦的事情。

而随着上海城市人口的迅猛发展,大大小小的菜市场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现,其中不乏老上海人熟悉的福州路菜场、八仙桥菜场、西摩路(今陕西北路)菜场等。

菜场也不再局限于租界内,而是走出租界进入华界,如董家渡菜场就是华界菜场中的代表。

时间行至1997年,有着百年历史的三角地菜场原建筑最终被拆除,新建了三角地广场大楼,建筑面积64000余平方米,下面的裙房改为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及联华超市等,小菜场则搬到了后面。虽然老建筑被拆掉了,但“三角地”这个百余年的老品牌延续了下来,并发展成为拥有14家标准化菜场的连锁菜场。

同样高龄的八仙桥菜场、福州路菜场等一批老菜场也相继被改建或拆迁,各自以不同的方式继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北京的菜市场也经历着从兴旺到拆迁的过程。

老北京四大菜市场——西单菜市场,东单菜市场,朝阳门菜市场,崇文门菜市场,以及后来的天桥菜市场、和平门菜市场、北新桥菜市场、菜市口菜市场、钟楼菜市场、白塔寺的宫门口菜市场等,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不只是买菜的地方,更像是个老朋友,记录着一种生活方式,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象征着属于老北京的城市文化。

建于1956年的西单菜市场,位于现在的君太百货商场。这里曾经是全国十大菜市场之一,地处闹市区,以经营鲜活副食品为特色,曾经日接待顾客5万人次。

那时候的西单菜市场,还是人们逛街购物的首选去处。当时的商业设施并不发达,而西单菜市场附近却集中了首都影院、长安大戏院、鸿宾楼饭庄、西单剧场等。

更早的是建于1902年的东单菜市场,一度是老北京名副其实的“菜篮子”。但跟三角地菜市场一样,1997年,它也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不得不拆:从铜川水产市场到筑地鱼市

2016年10月31日,上海最大的海鲜、水产品批发市场铜川水产市场,在历经20年繁荣发展后,终于关门。

它东起曹杨路、西至兰溪路,共有铜川水产市场、百川综合市场和利民冻品市场三大实体,经营着各色各样的活鲜、冰鲜、水发、干货及调味调料等,市场总摊位2400多个,注册经营户1350户,涉及就业人员2.5万余名。

每天早上,数十辆满载水产的卡车鱼贯而入2号门,卸下各地运来的鱼虾蟹贝;随后,上海各处的菜场、酒店等商贾会纷纷前来批发所需的生鲜水产品。不仅如此,它还是每日全市水产行情参考的“基准价”。据铜川水产市场总经理杨剑平介绍:2015年,铜川路市场交易额高达80亿元,交易量18万吨,如算上另两块市场份额,这数目就更加可观了。

但铜川市场繁荣的另一面,却是违建严重,环境脏乱差,存有消防安全隐患等。“如今已开工建设的地铁14号线也将穿越水产市场,市场关闭不但能保证市政重大工程项目的进展,也将大幅改善区域消防、治安、交通、环境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普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无独有偶。位于日本东京银座附近的筑地市场也遭遇关闭搬迁的命运——为了配合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城市规划,鱼市将搬迁至围海造田的新区丰洲。

这个决定不仅让日本人大为叹息,也令全世界“吃货”沮丧不已。因为筑地鱼市是全球游客到东京必“打卡”的景点之一。著名旅行书籍《孤独星球》如此介绍筑地:“世界上没什么地方比这里更喧嚣杂乱却又有条不紊。”

拥有81年历史的筑地鱼市,是日本乃至全球最大、最重要的鱼市。它的“独一无二”还在于惊人的交易量:占地23公顷的市场面积相当于68个足球场,每天近42000人进出。所有食物由7家大型水产批发商和3家蔬果批发商供应,水产和蔬菜中间商各有638家和103家。每日卖出的商品差不多有1600吨,日成交量达到15.5亿日元。

日本导演远藤尚太郎为了记录筑地市场——这个让全日本人心动的美味记忆,用16个月的时间拍摄了一部纪录片:《筑地仙境》。

成为高大上的场所

每2万人、半径500米内,就要配备一个标准化菜场;暂时没有条件开标准化菜场的,自动售菜机、网订店取的社区智慧微菜场可有效补缺;通过推动西郊国际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建设,积极搭建农产品国际交流平台,让市民足不出沪实现“买全国、买全球”。这是当下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菜市场建设的目标。

不仅如此,上海市还在推动传统菜市场向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公司化的2.0版标准化菜市场转变。

全国很多城市也都同步进行菜市场标准化建设,比如,成都市2007年开始实施中心城区菜市场标准化建设;2014年江西全省建设改造城市城区菜市场,投资高达2.5亿元,其中省市区三级政府投入资金1.2亿元。

但标准化菜市场就是中国城市菜市场发展的方向吗?国内的菜市场能不能成为观光旅游的景点呢?

“各级政府都很重视菜市场的建设管理,但我认为,经过了此轮升级改造,城市今后需要的不再是菜市场的标准化,而是菜市场的休闲文化功能,就像西班牙巴塞罗那、荷兰鹿特丹等地的菜市场一样。”上海市一位规划部门人士说。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钟骅曾对上海市菜市场作过专题调研。她认为,上海传统的菜市场经历从马路露天菜市场到室内标准菜市场、生鲜超市的提升与演变,整洁程度、安全性均有所提高,但菜市场在国人眼中还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主要功能的场所,与历史、艺术、展示联系甚少。

“菜市场在中国从来不是一个高大上的场所,因此很难把它跟有文化内涵的历史建筑、艺术空间联系起来。但在欧洲,很多市场与历史建筑融为一体,不仅是提供生活必需品的场所更是城市文化体验与交流的场所。”钟骅说。

根据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的数据,目前上海共有900多个菜市场,而常住人口约2400万,传统菜市场的需求仍有巨大缺口。在钟骅看来,目前菜市场是满足社区居民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以日常生活的功能性为主,追求的是15分钟生活圈的便捷,远没有达到追求文化和艺术的程度。

而欧美国家,无论是美国波士顿的昆西市场,还是西班牙瓦伦西亚的中央菜市场,都是与百年历史建筑相结合,在满足功能的同时,更展示其建筑历史文化,成为旅行者、观光客必去的城市景点。

就中国的城市而言,传统菜市场也将逐步多元化。“菜市场的功能将更加多元化和复合化,菜市场承载的不仅是简单的买卖,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体验,一种文化的展示。”钟骅说。

猜你喜欢

鹿特丹菜场菜市场
菜场
烦人的装修声
鹿特丹港准备迎接船对船加注LNG燃料
“英荷通”
微妙地共舞
微妙地共舞
热闹的菜场
买菜记
菜市场的早晨
鹿特丹港去年货物吞吐量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