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来有多少”:我的数学教学历程

2016-11-26文/周

教育家 2016年42期
关键词:哨子画图盒子

文/周 菲

“原来有多少”:我的数学教学历程

文/周 菲

上学期笔者有幸成为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在学期末围绕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求原来有多少”的教学,进行了一次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让笔者感悟良多。

2007年——低头拉车,懵懂前行

拿到课例,回想了自己七年前,使用人教2001版(旧教材)备“9加几用数学”这节课时,也涉及到了“求原来有多少”这个问题。但是,旧教材的“用数学”是穿插在“9加几”计算里,没有作为单独的课时呈现。当时,借助青年教师评优课的平台磨课数次,在进行具体设计时,我着力突出了三点:强化算理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并力求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回想当年的教学片段,至今仍历历在目。

1.情境引入

师:根据图示,用你学过的本领,你能列算式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生:9+5=14

师:板书9+5=14,为什么想到用加法?

师:乐队的人数和合唱的人数合起来就是总人数,所以用加法解决。那么“9”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14”又表示什么呢?

师:“9” 表示合唱的一部分人数,“5” 表示乐队的一部分人数,14表示总人数,我们在“14”的后面写上单位名称“人”,同时板书。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算式“齐读:9+5=14(人)”。

2.巩固提升

师:圣诞老人给我们送来了美丽的圣诞树,为了表示感谢,圣诞老人和小朋友们一起要玩个圣诞抽奖的游戏!请看——

幻灯出示:圣诞老人从盒子里抽出3个熊娃娃,盒子里还剩下9个,盒子里原来有几个熊娃娃?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谁来完整地说一说

师:怎么列算式解决?板书算式:9+3=12(个)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师:抽出的3个熊娃娃和盒子里剩下的9个熊娃娃合起来就是原来的熊娃娃总数,所以用加法。

回想当时,虽然评优课上完了。但留给自己诸多思考,我隐约感到自己的教学存在着许多缺憾:一是对“标准”思路的过度依赖与强化训练使得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努力要做的就是向教师的既定思路靠拢;二是学生的动手操作与理解算理严重脱节,“做”和“思”没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三是学生缺少对知识的整体建构;四是设计的问题过于细碎,导致学生陷入了繁琐分析的怪圈。

缺憾如此之多,我身陷迷雾之中,看不清前行的路,只好低头拉车,懵懂前行。

2012——理念激荡,以思导行

四年前,我第一次教学人教2012版(新教材),“求原来有多少”的问题作为完整的一个课时体现于一年级上学期数学第八单元。当时,我还参与了钱塘小学部“玩转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为了践行“玩转数学”课程理念,我以“依据信息、发现问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互动交流、建构方法”为主轴重新设计这一课,力求给学生充裕的自主探索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图1:苏教版和人教版教材对比

(课件出示桃园的场景及猴妈妈说的话。)

师: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1:拿走了7个哨子,还剩下5个。

生2:求盒子里原来有多少个哨子。

师:你知道“原来”是什么意思嘛?

生:“原来”是盒子里哨子没拿走之前。

师:怎样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哨子?

生:求原来有多少个哨子,要把已经拿走的7个哨子和盒子里还剩下的5个哨子合起来。

师:盒子里原来的哨子现在被分成了哪俩部分?

生:一部分是已经被拿走的7个,一部分是剩下的5个。

师:说一说怎样求盒子里原来有多少个哨子,你会列式吗?

生:7+5=12。

师:12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7呢?

生:7表示已经拿走的7个哨子,5表示盒子里还剩下的5个哨子,12表示盒子里原来有的哨子。

整个教学笔者抓住“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通过有效的交流,引导学生联系加法运算的意义,逐步从实际问题叙述的情境语言中抽象出基本的数量关系,转化成数学运算。

课后研讨中,听课教师首先肯定了这节课的优点:一是学生拥有较为广阔的学习空间,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泼生动;二是教师没有在算理语言表述的准确性上过多纠缠,对算理强调感悟而淡化语言表述,从而使学生“跳出了繁琐分析的怪圈,迈开了自主探究的脚步”;三是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这节课的缺点,大家也达成如下共识:一是学生对算法的理解不够深刻,近七成学生对“原来有多少个”算法的理解停留在形式层面。二是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把握不准,学生的认知由动作表征直接跳到了符号表征,中间缺少了图像表征这一环节。我逐渐意识到:气氛的活跃,形式的开放,掩盖不了课堂内蕴的空乏与苍白,理想的课堂教学需要自觉的精神追求与练达的技术操作来支撑。

2015——且行且思,不断向前

自从那次公开课后,我逐步形成基本的教学构想,并进行了多次实践。每次上课结束,即使课堂看似完美,我也会理性地审视课堂上发生过的事。比如:学生的出色表现是缘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巧妙引导,还是课堂上的无心插柳、节外生枝?学生有没有因为教师的存在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课堂上的师生对话是否真实、有效?

“求原来有多少”(逆向加法)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需要逆向思考,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其难度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问题情境比较复杂,需要学生弄清条件与问题的关系;二是学生可能受原有的定势影响,见到“剩下”二字,就用减法来计算。而本次教学中呈现了画图的策略,使学生体会到,当问题不好理解时,可以采用画图帮助理解,找出解答方法。我开始应用到课堂上。

1.观看片段,复习旧知。

谈话:看过《小黄人》吗?今天老师就要和同学们一起前往奥兰多探险,帮助小黄人解决探险中的一些问题。(板书)

提问:车上一共有几人?你是怎么想的?

追问:你为什么用加法?

过渡:车上一共有7人去探险。你真了不起呢。

2.情境引入,启发思考。

提问:盒子里有一些哨子,领走了7个,盒子里原来有几个哨子呢?

预设1:领走了7个(板书)还剩下5个,原来有几个?(板贴)

提问:你会怎样解答呢?请借助小棒。先用小棒摆一摆,用图形画一画,用式子算一算。

3.符号表征,探究新知。

通过画图的方式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又能为学生用加法计算提供依据。学生画图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对信息加工创作的过程。在教学中,我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绘制出不同的示意图,再通过交流分享,逐步感悟示意图由繁到简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还要找到相同之处,提升对题目结构的认识,“逆向求和”的问题仍是部分与整体数量关系中特殊描述的事件。用画图的方法使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清晰明朗,便于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这是迄今为止我最满意的“版本”:温度与深度做到了有机融合。一堂课的气氛生动活泼,学生积极参与,我称之为“有温度”;一堂课里学生发展扎实有效,参与质量高,我称之为“有深度”。

① 用多种符号表示。

② 理解两部分。

③ 理解两部分合起来。

④ 理解简图表示的含义。

如今——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原来有多少个”这个内容的教学我已经关注了近十年。我想,一个如此重要的内容,为什么教师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和智慧,仍然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呢?数学的趣味、生动为什么在“原来有多少个”的课堂上踪影难觅?我希冀通过自己的探寻能对这个问题有所回答。近十年的探寻,我感觉自己在不断前行,尽管步伐不是很快,但向前的努力从未停歇。我确信,如今的满意并不代表着探寻历程的结束,它意味着我来到了一个更高的起点,我还应做得更加出色。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

猜你喜欢

哨子画图盒子
怎样画图
有趣的盒子
画图比多少
画图理解“同样多”
画图理解“多多少”
寻找神秘盒子
厉害的哨子
岐山哨子面
肉盒子
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