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2016-11-26王茗辉
文 / 王茗辉
热点聚焦
文 / 王茗辉
青春期儿童教育电视剧《小别离》带来的热潮逐渐褪去,但人们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和讨论还将继续下去。
现实中,越来越多有条件的父母愿意早早将孩子送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但调查显示,孩子过早出国出现了不适应、生活不能自理等诸多状况,近半家庭出国留学仅仅是为了躲避国内的高考……
●家长通病●
四成家长孩子小学就准备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1名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有54.6%家长想把孩子送出国,40.5%家长的孩子正在准备出国。
调查中,54.6%的家长想把孩子送出国,其中14.8%的家长非常想,39.8%的家长比较想。
调查显示,随着孩子受教育阶段的递增,将孩子送出国的家长也在逐渐增多。在已经出国的孩子中,学龄前阶段占1.8%,小学阶段占3.2%,初中阶段占4.9%,呈现递增的态势。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比例则达到了16.0%和26.1%。为了让孩子申请到更好的学校,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早早准备。有42.0%的家长在孩子小学阶段就为其出国做准备。
近半家庭为躲高考留学 在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原因上,58.5%的人是为了让其接受更好更先进的教育,52.8%的人是为了孩子前途考虑,寻求更好的出路,而有44.1%的人是由于国内中高考竞争激烈、压力大。
家长是否有留学经验也对孩子的出国选择产生影响。受访家长曾有过留学经历的占16.9%,没有的占83.1%。调查显示,没有留过学的家长中,43.0%的人已经将孩子送出国,71.2%的人正在为孩子出国做准备。
●深度剖析●
国外学习并不轻松 实际上,到美国读中学,并不像国内普通家长想象中的那样:没有学业压力,天天快乐生活。如果单纯为了躲避国内的升学压力,而远赴国外求学,并不可取。
通过对美国中学的探访,资深留学专家卢巍老师表示,在美国读中学非常难,学习压力很大,美国考试也很多,甚至比中国平常考试更多。如果仅仅是抱着想要快乐生活的目的出国肯定是不行的。
父亲宋新琳在孩子15岁时将孩子送去美国读高一。宋爸爸说,女儿15岁-19岁这几年在美国的学习很累。大多都是早上6点钟起来学习,夜里2点钟睡觉。开始时学习的也大多是世界宗教、美国历史等晦涩难懂的科目,出国留学并不是想象中那么轻松。
北京35中国际校区校长王红军告诫家长,真的能够融合课程的国际高中没有特别轻松的,全美4000多所高校前10%的高校学习也并不轻松。“我们要想找一条非常轻松的道路,可能没有那么轻松。”
低龄留学少年问题多 调查显示,在出国留学的孩子中,65.3%的家长们首要关心的问题是孩子适应力差、生活难自理。此外,58.4%的家长担心孩子身心发育不稳定、易产生心理问题,57.4%的家长担心孩子的语言障碍影响生活,还有30.7%的家长担心孩子过于西化、易忘根。
一位从事10多年美国留学业务圈内知名专家表示,现在不仅出去读大学有毕不了业的,读高中也有被退回的。他们办理的学生中,现在每年有1-2名中学生会被退回来。他们现在已经对于花钱找他们来办理留学的家长,实行特殊的“照顾”。如果各方面条件比较差的话,就会“拒接”。
有一个在美国中学走读的孩子,在当地换了四个美国的家庭。每次,都是美国家庭先提出来要求更换。最让这位专家发怵的是,像他这样的中国孩子还不少。在中国的家里做惯了“皇帝”的中学生,到美国家庭也要去当“皇帝”。与低龄留学相比,专家们更赞同“适龄留学”。父母在送孩子出国前,一定要评估一下孩子出国的动机。“在没有做好评估的前提下,盲目将孩子送到国外,让人格、性格都尚未健全的孩子在国外从头儿开始生活,孩子的内心是有缺失的。”
●专家建议●
出国留学不能家长包办 家长张蓓蓓将爱好体育的儿子送出了国。张蓓蓓表示,出国留学后,孩子们内心是扛过了巨大的压力,越是懂事的孩子,越不会将自己在国外的难处告诉家长。但孩子们能够成功留学的一个原因,都不外乎自己首先有强烈的出国意愿,而不仅仅是家长的包办。
家庭教育专家应光表示,在留学前,一定要对孩子加强自控自立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自控能力,出国后以毒品为伴,将会毁掉一生。留学是家庭做出的决定,孩子首先也要有出国这个意愿。出国后,不要扎堆在中国孩子一起,这样和没有出国没有区别。
现在,有很多家长在孩子小学三四年级就安排孩子出国留学,卢巍表示,不赞同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出国留学。如果小学阶段一定要出去,家长最好一定要陪读。条件许可的话,最好还是初二以后再出国留学。
不要让期待把孩子压垮 谈及《小别离》背后的教育问题,新东方教育集团的新晋CEO周成刚表示:“我劝家长不要因为期待太高而把孩子压垮。这种出人头地,少数孩子可以达到,而大多数孩子是吃不消的。我们不要追求让孩子都当学霸、都颜值高、都做成功人士,我们要学会接受现实。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孩子非走不可的路,但一定有一条适合自己孩子的路,也未必是家长设计的路,一条能让孩子感到自信、从容、骄傲和幸福的发展之路。”
周成刚认为,《小别离》暴露了中国的一个社会问题——有钱没钱都不开心。大家都太着急了。焦虑是因为有了更多的选择。10年以前,出国还是稀缺资源,大多数人是砸锅卖铁送一个孩子出国。而现在,很多人卖一套房产就可供孩子留学,你既可以去国际学校,可以去重点中学的国际部、国际班,而且目的地国很多,没有正确答案。所以我们的成长观不能动不动就说“速成”“最短路径”“最好效果”“最大成功”。孩子的成长过程是需要有很多纠偏机会的,家长学生在追求“更好”的过程中,不能忽略这个教育规律、成长规律。
与孩子相处是最大课题 “很多西方国家之所以值得我们学习,是把孩子的兴趣潜能与努力方向结合起来。”周成刚说,我们着急是因为中国的家长都有一颗望子成龙的玻璃心。如何看待教育成功,如何认识并与自己的孩子相处,这将是当今家长最大的课题。
周成刚说,社会如森林,有的孩子是高大的树,引人注目;有的是花,开得特别美丽;也有的树不开花,也长得慢,木材却很珍稀。家长们要学会接受现实,放宽心胸,只要孩子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找到一席之地,持续健康地发展,将来自然可期。“成功是阶段性的,只有成长是一辈子的。”
(来源: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