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经济学的实践应用

2016-11-26范弘雨

长江丛刊 2016年30期
关键词:中国化经济学马克思主义

范弘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经济学的实践应用

范弘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血与火的屈辱中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痛苦的现代化转型,历经物质、制度、观念等文化的层面自救与重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中国具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本文将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伟大成果的阐述,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我国经济学的实践应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经济学 借鉴意义 实践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这是其毕生最重要、最伟大的理论贡献。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有重大创举,他于毕生之年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以及经验总结,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的进程。

(二)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与丰富

随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开拓并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进程,邓小平同志是继毛泽东之后同样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介伟人,他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科学并客观地分析了我国应走的社会主义道路,回答并总结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大问题,总结了我国在建国初期和文革时期正反的经验教训,并成功转移了我党的工作重心,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国情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进一步加快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步伐,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阶段。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完善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团,继邓小平之后,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科学的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代表中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以“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实现了我党组织的“纯洁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又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

(四)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应用

继第三代领导集团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中外发展实践,进行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结合中国当前发展概况和需求,创新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事业上又一重要的里程碑。

政治民主化、经济现代化、文化多元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综观马克思主义在其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每一次发展和飞跃都是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为基本着眼点,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的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发展理念”的不断涌现和发展,不但指导着中国开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现代化道路,使中国走上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从此不再一味的迎合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主张,更不盲目跟从其他国家选择的发展道路,使中国更加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大潮中站稳脚跟,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此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也对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构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发展,是中国经济学构建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体系,其在中国本土化的历史进程中,不仅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又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人作为优秀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髓,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充实和丰富提供了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的理论体系都归功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同时也与我们在不断发展着的实践中根据具体国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与丰富有着较大关联。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没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那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建设中取得的成就无从谈起。中国的具体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方针,同样也对中国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适用性。

(二)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晶,是中国经济学构建的实践基础

中国经济学研究领域中,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学者已经发现,中国在进行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所形成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验”,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晶。同样,我们在充实和丰富中国经济学的同时,也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而空谈理论的构建,也不能离开中国几十年以来总结的实践经验。“中国经验”自形成和经过系统性的总结之后,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中已经具有了重要的话语权,成为了中国经济学构建的实践基础。中国经验的发展就是在不断实践与创新中进行的,这也是中国的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实验形式,包括了历史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部门的制度和结构改革”等一系列在经济方面的自我完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结合了中国具体国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道路,即“中国经验”与“中国模式”。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经济学的发展借鉴

经济的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视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经济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建设工程,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的实际需要,究其最深层的理论逻辑而言,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画的思想路径符合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重构市场、社会和结构关系的需要。经济学的发展从其根本上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相比,并无太大区别,或可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

(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实践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这四大成果隶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在新的时代,毛泽东思想中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观点,邓小平理论中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所提到的“中国先进生产力,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中的“怎样科学的看待社会经济发展,建设节约环保型社会,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不同区域间的协调互助发展”都是中国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可以说没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中国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就无从谈起。

(二)马克思主义在其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的经验是中国经济学的实践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实现历史上四次伟大飞跃与发展的进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它经历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一次次总结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并不断实现理论的突破。新事物的产生与发展不可能是凭空出现的,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必须要有其实践基础和发展经验,才足以支撑得起这门学科,使其不至于在现实社会中无法站稳脚跟。马克思主义在其中国化进程中历经风雨考验所获得的历史经验是我国经济学发展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实践道路上的大部分经验总结自然而然成为了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实践基础,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经验。

(三)马克思主义中有关经济学的经济理论部分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在其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和观念的更新与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经济理论部分,如“科学发展观、绿色产业、产业转型、区域间平衡发展”等新的观点也在根本上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拓展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支撑着中国经济学理念和知识的不断创新和突破,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四)马克思主义在其中国化进程中的原则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借鉴标准

“认真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这些真理性标准不仅仅适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历史进程,也同样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适用性,作为一门学科,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对其他文化的借鉴是对自身理念与观点进行丰富的重要途径,对客观实际的尊重是满足学科内部发展有用性的基础,不断更新知识观念是一门学科屹立于实践中不倒的根本要求,中国经济学只有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借鉴的过程中对其自身进行丰富和发展才能使其拥有饱满、丰富的内涵,获得稳定性的发展。

四、结语

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融会贯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中国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其在发展阶段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也是经济学发展的实践来源,适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多数发展原则也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很强的适用性,所以,在发展中国经济学的时候,我们必须充分借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经验,立足国情,实事求是,致力于实现中国经济学的突破与飞跃,指导中国开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使中国走上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使中国更加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并在今后能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大潮中站稳脚跟。

[1]许青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2]欧永宁.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视域下的中国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3]孙立伟.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外部因素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4]李培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5]张艳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6]张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1921-1945)[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6.

[7]张一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济现代化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4.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校政治学部)

范弘雨(1975-),女,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校政治学部。

猜你喜欢

中国化经济学马克思主义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