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2016-11-26

长江丛刊 2016年32期
关键词:外教校园文化办学

吴 丽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吴 丽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实践形式, 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开始冲击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职学生。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中方管理控制权的掌控力变弱、西方意识形态的隐形渗透和校园文化建设中“中华传统文化”缺失三方面的问题,加强和改进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强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从强化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方管理控制权;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外籍教师的优势,打造多元文化特色;坚持马列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地位与承认西方多元文化意识形态并存;创新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四个方面来探讨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

中外合作办学 高职学生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问题及对策

2015年年底,习近平主席亲自就高校意识形态作出指示,强调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2016年1月29日,教育部长袁贵仁在一场座谈会上发言,提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加强对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管理,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实践形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开始冲击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职学生。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中方管理控制权的掌控力变弱、西方意识形态的隐形渗透和校园文化建设中“中华传统文化”缺失三方面的问题,加强和改进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强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外合作办学中方对管理控制权的掌控力变弱

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管理控制权决定了合作办学的成败。我国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主导思想是要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保证中方教育机构的掌控力,按照现有的法律框架执行,可以保障中方的主导地位。但是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实施过程中,有些地方为了更多地引进外资,有些普通高职院校自身竞争力不够,选择外方合作对象的能力较弱,对国外高校的品牌和高学费收入的依赖性强等,便会主动提出很多优惠条件,甚至放弃多方面的控制权。同时,在具体的项目运作中,由于各中方教育机构自身情况的特殊性、中外双方利益分配谈判的技巧性和中方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参差性等多种因声的影响,都可能造成中方教育机构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具体办学过程中掌控力变弱。

(二)中外合作办学中西方意识形态的隐形渗透

在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国外高校把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嵌入在西方文化中,使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带有很大的隐蔽性,从表面上看,我们引进的是外方学校的核心课程技术、先进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与意识形态的渗透无关,但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可能完全避开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学生在和外教的学习和交流中不可避免地会受西方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的影响。很多时候这种隐形的渗透带有迷惑性,我们的中方管理人员如果没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深厚的政治理论素养,很可能会被这种无害的假象迷惑,失去对这种意识形态渗透的抵抗力。这些都可能造成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无意识地受到西方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淡化。

(三)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它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时一味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校园文化活动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缺失,“功利性”工具性”取向甚浓。而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中又往往因为经费的投入、人力的缺失和领导者的认识不到位等多种因素造成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困难,反而让外籍教师占据主动权,引领校园文化活动的走向。作为西方国家最便利接触到的青年学生群体,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高职学生将成为他们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对象。

二、加强和改进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

(一)强化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方管理控制权

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管理控制权决定了合作办学的成败,也决定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成败。因此,中方教育机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中方的管控权。可以在资本控制上,保证中方的资本投入和董事会成员的比例;在非资本控制方面,加强招生渠道的监管;在知识资源控制方面,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和保证中国文化的基本影响;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

尽可能扩大合作伙伴自由选择权;在合作办学实施的过程中,重视股权之外的管理控制权;针对合作具体情况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管理控制方式。总之,利用一切方法强化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方的管理控制权。

(二)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外籍教师的优势,打造多元文化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从中华传统

文化和华夏民族精神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和动力,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华夏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利用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和优势,融合中西文化精髓,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理念的碰撞,整合和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根据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营建与合作办学特色相匹配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借用民族文化艺术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营造具有自身特色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随着教育多元化趋势的发展和国际间交流的日益深化,聘请外籍教师成为我国“引智”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一种有益补充。聘请优秀的外籍教师是提高外语和部分专业教学水平、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国际化的一个标志。

外籍教师在英语教学方面有相对本国英语教师无可比拟的优势,在英语课堂上可以创造出更为正式的英语教学环境,使学生从实际感受体验中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然而,随着对外教需求量增多,外教聘请的数量也在增多,外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时如何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发挥他们的母语优势,为我所用,是高职院校中外教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外教的规范管理是技术和艺术的相结合。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向外教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国情,引导外教组织充分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特色语言文化活动,让学生了解真实的西方社会,并树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并培养主动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如端午节粽子遇上咖啡,感恩节感恩主题教育,四月亲子嘉联华、“Yardsale”创业环保营销活动、中外教育制度对比讲座等)。

(三)坚持马列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地位与承认西方多元文化意识形态并存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一元”即马克思主义,“多元”即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其他的意识形态。我们要坚持“一元主导”,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引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不动摇。我们要正视“多元并存”的现象和问题,因为我们应该实事求是,正视马列主义以外的其他意识形态存在的现实,承认“多元并存”的现状,尤其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不可消极的自欺欺人,一味强调“一元主导”,而故意忽视外教给学生带来的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应积极引导,敢于面对学生的质疑和疑问,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吸取其他意识形态中积极的因素,将其消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雍容的气度和坚定的自信,相信大学生自身的判断能力和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命力。通过开放的姿态,而不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强迫学生接受单一的价值取向导向,自觉认识到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取向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同时我们要通过规范外教管理,防止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中外合作办学高职学生接受的是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培养,其学生具有不同于其他培养模式下大学生的一些特点,他们思维更加活跃,见识更为广博、他们面对更多的选择也更具批判精神、他们面对一个更加开放民族的环境也更加审慎清明。因此,在面对中外合作办学高职学生时,我们必须创新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树立“民主开放”的理念,真正将既定价值观本身视为一种开放的系统,不以僵硬的、教条的态度,而以辩证的、历史的眼光来待这一系统的合理性,允许大学生通过自己真实的生活来理解和判断这一系统,通过自己的体验对既定的价值取向予以鲜活的说明、具体的充实或必要的改造。既要时刻注意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为我所用,又要注意有针对性地采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尤其注意开发新媒体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利用网络平台如微信、QQ等即时网络通信工具、人人网、微博等交互式网络交际工具的便利性和有效性引导青年学生的舆论导向。如“我为社会主义价值观代言”活动、中华诗词诵读比赛、爱我中华合唱比赛、雅文化教育、思想政治系列微课等都是很好的接地气的意识形态教育形式。

总之,高职院校是工匠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切实加强中外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关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努力使校、院领导班子成为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力组织者,努力使广大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传播者,努力使全体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

[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熊飞,郭秋光.论部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淡化的主要原因[J].教学研究,2006(2).

[4]李笃武.社会转型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危机与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2).

[5]黄红发,陈王琼.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手段和特征[J].学术论坛,2011(4).

(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吴丽,为武汉大学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省级访问学者,长期担任教育管理工作,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武汉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曾赴英国、新西兰、美国等地培训进修,交流访问,在省级以上杂志公开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完成并参与国家级、省市级多项科研课题,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

猜你喜欢

外教校园文化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外教Lis的诗意生活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