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文化视阈下的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研究
2016-11-26周维佳
周维佳
龙江文化视阈下的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研究
周维佳
龙江精神,就是黑龙江省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斗争中所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龙江精神的核心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这些文化中所蕴涵的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情操、坚忍不拔的艰苦奋斗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如何把龙江文化中蕴涵的这些具有丰富的德育思想和育人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成为了现今高等院校思政治教育、文化建设工作的新载体。
龙江文化 校园文化 意义
随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民办院校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都跨越性迈上了新的历史高度。与此同时,这种发展的趋势也给广大民办院校的校园文化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民办高校如何在适应这种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进而建立引导突显具有时代特征的,突出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对此,要给予多层面、多途径的研究与解读。针对以上面临的问题,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以之丰富校园文化、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是民办高校的新尝试。
地域文化,广义上是指在一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的,并不断地加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水平、科技成就、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修养、艺术水平、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社会行为准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精神文化。本课题中所阐述的地域文化主要指狭义的地域文化即代表黑龙江地域文化特色的“大美大爱”龙江精神。
一、从宏观上来看,具有推动黑龙江社会文化发展进程,推进龙江精神传承工作的开展,彰显龙江地区文化建设的时代主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该规划为高校在推进文化发展与繁荣中的作用做出了明确的定位。为此,在高校中研究龙江文化,把龙江文化内涵有机的融合进特色校园文化中,不仅是发掘和弘扬黑土文化的重要措施,而且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关键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整体复兴的现实需要。
二、从微观上来看,丰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基本内涵,在彰显地域特色同时,发挥龙江精神在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终提升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品位
龙江文化的精神内核归根到底是以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情操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精神。因此,龙江文化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藏和财富。研究、挖掘、开发龙江精神文化资源,无疑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和开发具有龙江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不仅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必然途径,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求。
三、从民办高校自身来看,地域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凸显办学特色,提炼办学理念增强学校竞争力,实现学校和社会互动交流
民办高校要想脱颖而出,必须要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这种特色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学校的品牌专业、学科,管理服务学生的理念,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上等等。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学校以文化办学,提升文化“软实力”更能实现大学的功能,用文化教育人、管理人和服务人才能更好的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才能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亲近感,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因此,如何让民办高校校园文化融合地域文化精髓,创新和丰富文化内涵,让校园文化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更具有地域精神性和时代特征,凸显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实现由制度管人向文化育人才转变,将成为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从当下意义来看,进一步为“中国梦”整合凝聚精神动力资源
在奋力走出龙江发展新路子,要构建和谐龙江,构建瑰丽“中国梦”的当下,那么精神动力的作用就极其重要。我们要结合龙江现有的优秀精神资源,充分实现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增强每个人的家园意识,最后实现对人的激励,对文化的传承,甚至对社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竖起一面新的旗帜。可见精神动力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黑龙江人,结合龙江现状深刻挖掘精神动力的作用就更具价值。黑龙江位于祖国的东北部,地理位置优越,有着丰富的物质资源,更具有无法比拟的精神资源,其中所具有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等更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何将这些丰富的精神资源转化成一种社会推动力,进一步为“中国梦”整合凝聚精神动力资源,就是研究这一课题所具有的当下意义,我们要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最终完成“中国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徐世杰.龙江文化的精神内核及其本质蕴涵[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08).
[3]王爱丽.整合精神动力资源再塑龙江文化之魂[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04).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商学院)
周维佳(1983-),男,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宣传思想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