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社会思潮影响下的高校政治文化引导

2016-11-26孟凡平赵佳宾

长江丛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思潮政治大学生

孟凡平赵佳宾

试论社会思潮影响下的高校政治文化引导

孟凡平1赵佳宾2

近年来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受关注程度不断上升,作为思想丰富和活跃的高校必然受其影响。为应对当前国内外复杂多样形势,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以及发展政治文明的需要,应当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注和引导网络社区舆论内容以及开展政治参与实践等方面加强对高校政治文化的引导。

社会思潮 高校 政治文化

一、社会思潮及其对高校政治文化的影响

社会思潮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某一阶级或阶层利益和要求的、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某种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①梁启超先生在《论时代思潮》中就把这一概念比作有相当价值并与时代汹涌呼应的潮水。由此可见,社会思潮是与时代相伴而生的,它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洞察社会变迁走向的晴雨表。

在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际交流日渐频繁,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以及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交流、激荡、碰撞,其中不乏积极有益的思想,当然也存在不少负面消极的内容。作为学术思想最为丰富和活跃高等学校,必然会受到各类社会思潮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高校的政治文化。在阿尔蒙德看来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②。具体到社会思潮对高校的政治文化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对政治文化中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念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容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内容上表现为,社会思潮所探讨的政治体制、政治观念等,容易引发大学生的关注,以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等为代表;在方式上表现为,社会思潮借助网络论坛、社交网络、影视作品等非传统媒介传播,影响范围更加广泛。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并存,势必对主流价值观念形成冲击,这对大学生中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主导地位是相当大的挑战。

第二,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对政治文化中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沉渣泛起,无论是在学界还是生活中它的影响不容小觑。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往往借着“反思历史”和“重新评价”之名,对历史人物,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进行“解读”,在“学术自由”的旗号下歪曲历史事件。例如,将慈禧、李鸿章等看作是中国现代化的开创者,美化帝国主义殖民历史以及质疑刘胡兰、邱少云、雷锋等英雄模范人物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大学生群体普遍存的猎奇心理,但是严重扭曲了唯物史观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认同感。

第三,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对政治文化中政治参与的态度和行为。政治参与是政治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能够体现一个群体政治文明的现代化程度,公民有序参与政治活动是其中的重要表现。社会思潮中的无政府主义、极左的民粹主义、甚至于极端主义等显然与政治文明发展的要求是相背离的。历史上不乏受社会思潮影响引发的社会问题: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出现了学潮;20世纪60年代,在反战思潮的影响下,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美国年轻人中嬉皮士文化风靡一时,导致年轻人中反政府、性解放、毒品泛滥等诸多社会问题凸显。

二、社会思潮影响下高校政治文化引导的必要性

(一)加强对高校政治文化的引导是应对当前国内外复杂多变形势的需要

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容易引发社会思潮激化的热点问题较多:“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风险,各种社会矛盾集中凸显,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压力增大,收入差距较大,环境污染等都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从外部环境来讲,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念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可避免地融入进来,在社会思潮中多有体现。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引导高校政治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对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加强对高校政治文化的引导是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感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形成社会凝聚力的前提,其本质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正如印度政治家甘地所谈到的:“我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风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越是在各种社会思潮交织碰撞的时代背景下,越需要提升对自身的认同感,否则就会迷失发展的方向。

(三)加强对高校政治文化的引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内在需要

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之一,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参与政治的主体政治文化素质的提升。高校是每个社会重要文化的坐标和策源地,高校的政治文化环境对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围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充分提升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认知、辨别能力,增强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的理解。

三、如何应对社会思潮对高校政治文化的影响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探索引导政治文化的新形式

在高校中,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两课”为代表的课堂讲授,讲授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主。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传播媒介改变了这种传统模式,但后者往往存在知识“碎片化”的问题,特别是对社会思潮等社会热点问题不能辩证、全面、历史地看待;此外受一些社会思潮影响,电影、电视剧、微视频等娱乐文化产品中对历史和人物的评价也大量存在演绎、杜撰等不实的部分。因此在高校的思政工作中,需要改变单一的讲授模式,借助新媒体了解学生关注热点;就社会焦点问题互动讨论,系统化地分析社会思潮;将时政内容同教材要点结合起来,避免空洞的讲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加强对网络虚拟社交平台政治文化内容的关注和引导

人民论坛网在针对“当下思潮交融交锋的阵地在哪里”的调查中,六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是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③。目前,以高校、学院、专业、班级、地区等为关系纽带的网络群组在大学生中大量存在,此外还有关注各种网络“大V”的粉丝群体,这就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提升,传播内容的影响力也随之大增。因此,有必要关注这些平台的传播内容,对失实、造谣、不良的内容采取必要的屏蔽措施减少影响。同时,高校教师、辅导员也应积极加入到这些群组的讨论中,创建传播正能量的网络平台,发表更多有利于良好政治文化氛围的观点和言论,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舆论环境中的引导作用。

(三)开展政治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有序参与政治的能力

大学生群体历来有着很高的政治热情,“五四”爱国运动是学生率先发起的;1999年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后引发我国多个城市游行示威的主力也有大学生。因此需要合理引导大学生群体的政治热情,通过开展政治参与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的政治文化素质不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让大学生群体学会正确表达政治诉,学会有序参与政治活动,加强对国情、社会的了解,而不是仅仅在网络空间中宣泄不满情绪。

四、结语

社会思潮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标志,其本身是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又对政治文化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政治文化的引导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帮助大学生群体学会吸收和包容异质社会思潮的合理内核, 剔除和抵制其不合理的内容, 以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这是引导高校政治文化所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引领高校政治文化的价值所在。

注释:

①赵曜.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透视[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第一期)36.

②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③http: //www. guancha .cn/ culture/2016_01_20_348630. Shtml.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1.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生工作部;2.防灾科技学院防灾工程系)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ZY20150212。

孟凡平(1988-),女,汉族,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赵佳宾(1987-),男,汉族,山东烟台人,博士研究生在读,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潮政治大学生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大学生之歌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