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讷河市拉哈岗站遗址调查
2016-11-26王怡
王 怡
黑龙江省讷河市拉哈岗站遗址调查
王 怡
拉哈岗站遗址为清代驿站址,位于今讷河市拉哈镇境内,是讷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我所于一九九七年春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2008年9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踏查时又对其进行了重新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拉哈岗站 遗址 调查分析
一、自然地理环境
拉哈岗站遗址在拉哈镇西北1.5公里的临河高地上,遗址西北临近一条小河,小河边有一胡泊,是小河改道后河道堰塞形成的,当地称“老站泡子”。由于采沙,遗址大部分地层都已经改变。现在一部分是低洼的采沙坑,另一部分是采沙后堆积的地表腐殖土,尚保存一部分原地层。原地层和一部分采沙地已经辟为耕地,另一部分采沙地是荒原和积水坑。
二、历史沿革和保存现状
驿站是国家出现以后,政府专门为传递公文和军情所设置的通信机构,其建设和营运费用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支出。早在元代,由内地通往黑龙江的驿道就曾在拉哈经过,并在拉哈建立过驿站,但是驿站地点现在尚未调查清楚。康熙年间,清政府为了抗击沙皇俄国对我国黑龙江一带的野蛮侵略,收复被占领的大片领土,康熙帝在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饬令修建由吉林乌拉至瑷珲驿道,并命郎中包齐等人先后两次前往丈量勘查,取得翔实数据,然后开始设计施工。两年后,于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初,建成了长1340里的驿道。这条驿道基本是沿用元代驿道而加以整修,并在这里(拉哈)建立驿站。“拉哈”满语意为“淮头鱼”(一种形似鲶鱼但比鲶鱼大的鱼,由附近嫩江盛产此鱼而得名)。1686年,驿站建成。是清代驿站上十站的最后一站,距下十站的第一站宁年池八十里;上一站是博尔多站(今讷河市讷河镇)。初设驿站时,清政府规定“令每站设壮丁缤纷拨士库30名、马20匹、牛30头,壮丁来自盛京、宁古塔所辖各驿柳条边派出,马牛令盛京户部照发采买送往”。①拉哈岗站也是按此配备人员和牲畜。后来随着时间的变化,各驿站人员、马匹等牲畜数也有了改变,或多或少不尽相同。到1810(嘉庆十五)年时,“每站不下百十家,皆有官方待过客。私开旅店,间亦有之”。据道光年间的《墨尔根等站汉比丁册》②记载,拉哈岗站114户,以刘、张、王、马、徐、谭、何七个姓氏为主。此后,由于驿站人口增多,一部分人又分离到大古堆(今六合镇黎明村)、东房子(今拉哈镇示范场村)开荒建屯。
由于站丁皆属重大罪犯,所以,清政府对他们的要求也十分严厉刻薄。除规定专司驿站传递公文和接送官兵之外,平时巴不得超越住地百丽,否者“百里为逃,违者杀罪”;不准读书和参加科考;不准为官的严格规定。站丁除服官役外,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清代末年即宣统元年(1909年)裁驿为邮以后,拉哈岗站站丁始改民籍,一部分居民移居到现在拉哈镇北门里一带居住。到民国时期,拉哈岗站原居民大部分迁到现拉哈镇,拉哈岗站逐渐废弃。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拉哈岗站辟为采沙地,连续采沙多年,并修有运沙铁路专用线路。由于在此采沙,驿站遗址的地表和地层大部分被干扰。在采沙坑边缘可见残留的旧房址和遗物,在未被干扰的地表也可见到遗物。
一九九七年四月一日,此遗址由讷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予以登记加以保护的文物;二OO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讷河市政府将其公布为讷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了保护组织,并公布了保护范围。
三、文物内容和价值
驿道既是清代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同时又是陆地交通的主要通道,在当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驿站作为驿道运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我国古代交通运输中有这重要的地位。在通讯手段十分原始的情况下,驿站担负着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信息传递任务。虽然驿站留存的遗址和文物并不多,但对于发掘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仍有重要意义。
遗址地表的耕地和采沙坑的断层剖面有大量的草木灰、烧土、轮制陶片、瓷片,还有砺石、陶纺轮、陶网坠和家畜骨骼等遗物。瓷片大多是饰有菊花纹的碗的残片,也有盘、碟、盅等残片。在地层剖面还有房基址残迹和火炕残迹。此遗址对了解清代拉哈岗站提供了实物资料,对研究清代驿站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注释:
①吉林通志·武备志.
②墨尔根等站汉比丁册.
(作者单位:讷河市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