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桥横铁索寒
2016-11-26王海亮
文 王海亮
大渡桥横铁索寒
文 王海亮
杨成武将军在回忆录中描述大渡河说:“往下看,褐红色的流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间倾斜下来,冲击着河底参差耸立的恶石,溅起丈多高的白色浪花,流水声震耳欲聋,在这样的河里,就是一条小鱼,也休想停留片刻。”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9日,红军飞夺泸定桥、占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通过大渡河,为全军胜利打开了通道。81年后的泸定县,依然大山无言、河水滔滔,每到黄昏,小县城以泸定桥广场为中心,热热闹闹的广场舞拉开帷幕,人们在广场上载歌载舞地运动健身。他们身边不远处,便是当年炮火横飞、永入史册的泸定桥。
大渡河两岸的两条“火龙”
今年夏天,笔者“重走长征路”,在石棉县安顺场去泸定县的山路上,山间有一条绵长的山路,和大渡河的湍急水流一道,绕山而去。这正是红军当年从安顺场急行军至泸定桥的道路,居高鸟瞰之,壮观异常。
1935年5月28日中午到5月29日清晨,红四团创下了中外陆军徒步行军最快最高纪录,一昼夜,行程240里,从安顺场急行军至泸定桥,抢在敌人之前抵达了泸定桥头。飞夺泸定桥为全军胜利打开了通道,夺取泸定桥之后,中央红军渡过了大渡河天险,在泸定经过化林坪等战斗,摆脱了国民党军在大渡河的包围和追赶。
好似一堵石壁横在去泸定路上的菩萨岗、红军冒雨摸黑走过的乡镇德威、去泸定桥的最后一道关口猛虎岗……从安顺场到泸定的一路上,处处留下了红军的传说。
泸定县党史史料记载,1935年5月28日深夜,天黑得如倒扣的锅,伸手不见五指,瓢泼的大雨终于变小了,山洪决堤似的往下泻,红四团行军队伍在黑夜中摸索前进。此时,河对岸出现了一点火光,一瞬间就变成了一长串。这是负责防卫泸定桥的敌三十八团周桂三营,奉旅长袁国瑞的命令,打着火把连夜向泸定桥急行军。隔开一条河,红军、敌军向着同一个目标急行军,敌方有火把,我方摸黑行军,速度快慢高下立判,怎么办?!
“事到万难须放胆”,红四团立刻做出决定,利用白天打败的敌人的番号进行伪装,也打起了火把,加快速度向泸定前进。部队把附近村庄里老乡的竹篱笆全部买下,每人绑一个火把,一个班点一个,不许浪费。司令员立即去熟悉敌人的联络号音和信号,准备在必要时间与敌人“联络”,凡是不清楚的,就去问俘虏。还选出了四川籍的战士和刚捉来的俘虏,随时准备回答敌人的问话。
火把一个接一个点燃,红军的火把开始隔河与敌军的火把相望,大渡河两岸出现了两条“火龙”,迅疾地向泸定桥方向游动。很快,敌人就吹起了联络号,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啥子部队?”红军司令员马上吹起刚刚熟悉的敌军号谱,四川籍的战士也提高嗓门作了回答,敌人信以为真,以为对岸是他们的友军呢。29日凌晨,对岸的川军停下来休息了,红军一鼓作气,将他们甩在了身后,抢先赶到了泸定桥,掌握了局面。
泸定县红色文化研究者邓明前展示泸定桥老照片
突击勇士仅5人名姓可考
杨成武将军在回忆录中描述大渡河说:“往下看,褐红色的流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间倾斜下来,冲击着河底参差耸立的恶石,溅起丈多高的白色浪花,流水声震耳欲聋,在这样的河里,就是一条小鱼,也休想停留片刻。”
泸定县党史史料记载,据实测,泸定桥东西桥台之间净跨100米,铁索长101.67米,九根铁索为底链。81年后,当笔者亲自踏上泸定桥,每一块木板都好端端地架在铁索上,对面桥头也没有阻击的枪林弹雨,但从木板缝隙里看到大渡河水滔滔而过,眼前开始发花,脚底开始软绵难立。桥上的游客,胆小的已经站在最中央的木板上,呆若木鸡地一动都不敢动。
在红军飞抵泸定桥头前,敌军已将桥板拆除了一大半。突见红军从天而降,只能仓皇隔河射击。有大渡河这一天堑,敌军狂妄叫嚣:“你们飞过来呀,我们缴枪啦!”“有种的飞过来呀!”红军战士高声回答:“老子不要你的枪,要你们的桥!”
全团各连分头进行紧张的夺桥准备,有的擦枪,有的到益和酱园和河西街等地向群众借门板,说明要在夺桥时作临时桥板用,用后归还。群众听说要借,主动协助红军拆掉门板,送到西桥头。这里还有个小故事,当时黄思沛带领战士们去找铺桥用的门板,要求战士们用一块老乡家的门板,就要给老乡家留下一块银元,老乡不在家的,既要把给老乡的银元藏好,又要方便老乡回家后找到。如何两者兼顾?大家讨论后决定,把银元放在老乡家的锅灶上,用老乡的水瓢盖上,这样老乡回家做饭时一舀水就能发现。西桥头二十二勇士每人手持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第三连战士背着枪,腋下夹着木板,蓄势待发。16时整,夺桥战斗开始。全团数十名司令员一起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向对岸开火,喊杀声、枪炮声震撼了泸定县的山谷。
当敌军看到红军居然能攀缘铁索一步步逼近,瞠目结舌,手忙脚乱用各种轻重武器向桥面射击,子弹在铁索上咣当作响。在红军的强大火力下,敌人工事里的火舌熄灭了。当突击队员接近东桥头时,敌人妄图烧毁桥头堡,烈焰四起。廖大珠一跃而起,带头冲进了火海。一军团宣传科长彭加伦记叙道:“他们不顾一切冲进火焰中去,衣服帽子烧了,眉毛头发也烧了,他们一切都不管,只是猛冲,一直冲入街上,和敌人展开巷战。”经过两小时激战,黄昏时,四团全部占领泸定城,并牢固控制了泸定桥。在整个夺桥战斗中,突击队员伤亡四人,敌军伤亡惨重。
在如今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里,立有廖大珠等22名突击勇士的纪念碑,廖大珠的纪念碑镌有“二师四团二连连长”,然而仅有5名勇士有名姓可考。
5月30日,毛泽东走过了泸定桥,一跨上桥台他就说:“心脏衰弱的人是过不了这种桥的!”1935年10月,毛泽东写下《七律・长征》——“大渡桥横铁索寒”,红军夺桥的惊险和悲壮,尽在诗中。
过桥队伍排到了安顺场
1935年5月29日,红军飞夺泸定桥后,红军部队开始过桥,渡过大渡河。从1935年5月28日进入泸定县境,到6月3日、4日红军离开泸定,徒步七八天。
泸定县的红色文化研究者邓明前说,排队过桥的红军,从桥西岸排到320里地外的安顺场,甚至汉源大树堡。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行军队伍,由于地形限制,这路队伍浩浩荡荡,其壮观的声势震撼了沿河人民,从此留下了“红军七天七夜过泸定”的传说。
邓明前说,在泸定,因为一次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的高度机密会议,磨西教堂变成了“红色”,载入党史、军史。那是5月29日掌灯时分,毛泽东在磨西教堂大门前下了马,中央警卫局同志引领毛泽东上木楼梯进了神父卧室。毛泽东对警卫战士们说:“这地方很漂亮,洋人真会找地方,把天主教传到大山沟里来了……”此时,朱德上楼来了,进门喊:“老毛,有好消息告诉你。刚才收到林彪发来的电报,红四团夺取了泸定桥。”毛泽东接过电报说:“蒋介石要我俩做石达开第二,我们做不成了。我们又胜利了!”接下来是碰头短会。最后形成几条决定:一、红军不去康定,因兵源、粮食补充困难;二、通知部队有序通过泸定桥,先过人、后过马;三、中央准备派陈云同志去上海,恢复被敌人破坏掉的地下党组织;而后去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红军长征情况;四、抓紧时间筹集粮食;五、过了泸定桥,中央和军委在泸定开会研究红军北上的路线。
邓明前说,6月2日红军主力过完之后,驻康定川军余松林旅两个团6月3日赶到桥西岸,组织夺桥。何长工率领红七团和一个工兵连与川军交战,扼守泸定桥。直到收到刘伯承从天全发来电报,同意撤离泸定桥,何长工决定部分破坏泸定桥,指挥战士每隔一根锯一根地锯断了4根铁链,让川军大部队不能过桥。
锯断铁链的红军战士,至今仍有后人生活在泸定县。家住泸定县安乐村的袁清贵,是当年留下执行后卫任务的红军袁炳清的儿子。他告诉笔者,当年父亲和战友斩断4根铁链后,铁链的一头就下水了,沉在大渡河中隔了几年才重新捞上来。
泸定桥的十三根铁链,到底经历了多少沧桑变迁?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的彭丹告诉笔者,1974年国家文物局统一修复泸定桥。1974年4月,西藏某部队80多名退伍军人参观泸定桥,底链突然断裂3根,桥面倾斜45度,随后进行了修复。1976年到1979年,国家文物局先后拨款15万元,对泸定桥进行维修。修复了泸定桥东、西桥头亭,修建了东桥台防洪堤,更换了6根铁索底链,新增了2根钢缆绳。
泸定桥今貌
作者系北京晨报记者
责任编辑 刘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