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2016-11-26姜万军
◎姜万军
银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姜万军
伴随产业升级、金融环境复杂化以及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金融需求与银行有限的金融服务提供能力之间的矛盾,逐渐上升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矛盾。如何主动适应这些不可逆转的外在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银行业;可持续发展;改革
从全球范围来看,商业银行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心脏”,是随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出现的新需求,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前资本主义时期,银行主要发挥交易中介职能,满足商人兑换货币的需要。工业革命之后,银行开始转向资金融通业务。通过资金融通中介功能,商业银行完成了对社会分散资金的有效集中和配置,实现了资金供需双方的双赢,这是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得以存在的主要根基。正是由于商业银行具有汇集和配置社会资金,进而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功能,其经营发展及准入必须受到更多地监管和约束。
银行业的成就与问题
在我国,虽然现代商业银行可以追溯到1897年中资开办的中国通商银行,但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战争和内乱,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计划经济的推行,使得商业银行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政策,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市场需求,为现代商业银行超速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具体而言,改革大大激活了压抑已久的市场需求;加入WTO使被低估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红利得到释放,“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并一跃成为世界工厂;土地批租和分税制带来的财政积累,使政府有能力通过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投资,不断满足城镇化进程中的居民需求。商业银行借力于我国经济快速成长的红利,完成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截至2015年12月,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194.17万亿元,比2014年增长15.5%;总负债179.05万亿元,比2014年增长14.8%。其中,商业银行总资产150.94万亿元,增长15.4%,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77.7%;总负债139.46 万亿元,增长15.1%,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77.9%。
今年6月《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银行1000强中,排名前5位的有4家来自我国,工商银行第一,建设银行第二,中国银行第四,农业银行第五。此外,交通银行排名第13位,招商银行、上海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也分别排到了第27、29和30名。全国有119家银行进入了全球银行1000强行列。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快速发展,是基于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驾马车”共同驱动,以要素驱动型投资和成本竞争型出口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为主导的。在这种相对单一、需求旺盛并不断快速增长的金融环境中,金融服务严重供不应求,银行处于金融供给的“卖方市场”,借助于牌照准入垄断、利率管制和利差锁定等优势,稳定地获取超额收益。由于服务意识较差,形成了各行各业为银行“打工”,“融资难”、“融资贵”成为普遍现象的畸形格局。随着银行准入的放松、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深和同业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互联网等新技术冲击,以及金融需求升级和多元化导致的金融脱媒等带来的挑战,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净息差不断收窄,商业银行“躺着赚钱”的时代一去不返,依赖于规模扩张的传统经营模式难以为继。
银行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伴随产业升级、金融环境复杂化以及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金融需求与银行有限的金融服务提供能力之间的矛盾,逐渐上升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矛盾。
银行作为多元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之一,将面临准入门槛开放带来的银行业内部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国债等金融工具的扩展、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股票等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竞争、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以及信托等其他金融类机构的竞争。与此同时,企业、公众等金融服务需求者的需求也将日益丰富和不断深化,而且个性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何主动适应这些不可逆转的外在变化,是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转变观念,理解并满足客户的真实需求
银行应该完善传统贷款审批和信用风险管理,不仅是被动地筛选可能的具有能力的“合格贷款者”,而且应该逐步构建银企合作的新模式——打造银企双赢的命运共同体,设法帮助资金需求者提高“挣钱能力”。一是银行可以利用自己熟悉宏观经济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的优势,定期为潜在金融服务需求者提供咨询建议。二是与大学等机构合作,定期组织针对潜在金融服务需求者的培训和教育,帮助他们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提升管理和经营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小生态圈。通过联谊会、俱乐部等多种形式,搭建潜在金融服务需求者的沟通交流平台,相互加深了解,增强互信,降低交易成本。四是深入了解和研究用户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定制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提高和维持客户的粘性和忠诚度。
2.主动利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手段
利用计算机、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不断完善和创新金融渠道和工具。同时,注意跟踪和研究这些新技术对于经济增长方式、企业商业模式与竞争方式等可能产生的影响,把握可能的变化趋势,提早应对。
3.主动进行自身的组织变革,提升组织能力
目前,多数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模式,都是建立在“追求规模”的逻辑上,对数量的关注超过了对质量的关注。这些银行以产品为导向的内部管理的部门分割严重,对于客户服务的协同效应不足,在综合金融、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难以快速反应,有效提供根据行业特性、企业特点而设计定制化的专业金融服务方案。应该尝试按照“以客户为中心”、充分利用科技进步的“智慧经营”模式,重构组织结构,不断提升适应新变化的动态组织能力。
4.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人才。由于理念和文化滞后,大部分商业银行还对“规模情结”、“速度情结”难以割舍,对人力资本重视不足。庞大的员工数量、资产规模和分支机构使得银行组织效率相对低下,对经营活力存在较大的压抑和束缚。其根源在于传统商业银行相对保守的文化氛围,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较低,再加上较为僵化的程序、流程和考核制度,导致内部创新动力普遍不足。银行应该尝试搭建有利于激发人才潜力的舞台,提供机会,让人才有用武之地。这里除了要保证员工有较好的生活待遇、可以实现体面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在激励和考核制度方面进行彻底改革,建立公平、公开和透明的“赛马”机制,让所有员工在事先设定、大家认同的规则面前,公平公开地竞争与合作。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动态环境下企业责任(CR)的外部治理机制研究》(编号:7127203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西安分院院长)
F830
A
10.13561/j.cnki.zggqgl.2016.10.017 ■ 编辑:马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