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创”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11-26于磊张敏刘琦岩
◎于磊 张敏 刘琦岩
以“双创”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于磊 张敏 刘琦岩
通过总结“双创”发展新趋势,深入分析了“双创”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和工作开展的着力点,从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发展科技创新服务业、健全资本市场以及发挥好政策协同效应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以做大“双创”格局,打造“双创”高地,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业;创新;供给侧;改革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举措实施两年多来,其对我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十三五”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创新的大背景下,“双创”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也肩负起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使命。
“双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逐步显现
1.创业群体爆发式增长,以创业促就业渐成趋势
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及地方政府实施了以“三证合一”、“一址多照”为内容的系列简政放权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以创业带动就业有效缓解了经济下行产生的就业压力。2015年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有1400万户,同比增长14%以上,其中新登记企业443.9万户,同比增长21.6%,全国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2万户,每分钟诞生8家企业。截至2015年底,全国实有市场主体7746.9万户,其中企业总量为2185.8万户,平均每千人拥有企业16户。以新设企业平均每户3-4人、个体工商户1-2人计,2015年新设市场主体吸纳就业人数超过2000万人。2015年创业及参与创业的大学生达55.8万人,较2014年增长16.9%。
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主要集中于服务业领域,进一步推动了就业结构优化升级。据统计,2015年第三产业新设企业357.8万户,同比增长24.5%,占新设企业的81%。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2011年超过第二产业,从2.73亿人快速增长到2014年的3.14亿人,占就业人口比重由35.7%提高到40.6%,成为吸纳就业的第一大产业。
2.高成长型科技初创企业加速涌现,构筑经济增长新动力
国家高新区作为创新驱动的核心载体,积极实施“双创”战略,培育了一大批小而美、专而精、特而新的高成长型初创企业(又称瞪羚企业),有力支撑了供给侧结构升级和新经济发展。2015年高新区内瞪羚企业1888家,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51.11%,平均营业收入和利润为5.36亿元和3978万元,分别是高新区企业平均值的1.8倍和2倍。全国70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又称独角兽企业),有超过60家崛起在高新区。这些高成长型初创企业的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核心技术创新、资本加速融合、细分市场定位、商业模式创新和高端人才战略等,为高新区创新发展及区域经济转型注入了新鲜活力与持久动力。
3.高新技术企业强化研发动力,成为创新驱动的主力军
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1.4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09%,其中企业研发投入比例超过77%。截至2015年底,全国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7.9万家,同比增长21.7%。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总收入22.2万亿元,企业R&D经费支出6304亿元,同比增长7.9%,占到全国企业R&D经费支出的44%;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8.2万亿元,占产品销售总额的44%以上。通过税收减免正向激励和“双创”举措,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步入“研发投入-加速成长-加大研发投入”的良性循环,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群体。
4.高层次海归创业人才竞相涌现,为产业升级注入新鲜活力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深入,海外高层次人才带着技术和资本竞相回国创业,填补国内“高、精、尖、缺”领域空白,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贡献力量。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千人计划”创业人才累计有810人,其中京津冀地区134人,长三角地区449人,泛珠三角地区116人,东北老工业基地8人。“千人计划”创业人才所创企业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突出,为区域经济转型注入源头活水。数据显示,千人企业中,超50%承担或参与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有33%获得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有24%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成长为有市场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5.大中型企业跻身“双创”,促进产业转型发展
骨干科技企业积极参与“双创”,通过分蘖、孵化和溢出等方式裂变发展,不仅激活了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力,还催生出更多高质量、高成长性的科技初创企业。分蘖指科技企业通过支持内部员工转化新技术成果、深挖细分或交叉领域以及开拓新市场等方式,催生出具有控股或参股关系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通常会在某一行业领域形成企业族群,向着集群化方向发展。如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先后建立15个研究所和24个中试平台,分蘖产生了29家高科技企业。从中山大学走出的达安创谷众创空间实现了“实体孵化”与“虚拟孵化”相结合,累计吸引孵化企业超过180家。“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被称作互联网创业的“黄埔军校”,成为“互联网+”科技创业重要的源头活水。以阿里为例,截至2015年底,创始人来自阿里巴巴的科技企业324家,仅2015年阿里员工离职创办的企业超过100家。
6.科技创业蓬勃兴起,助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科技初创企业加速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发展新业态,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带动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2015年,我国互联网服务业收入达1.15万亿元,同比增长27.5%。物联网产业发展模式逐渐清晰,2014年物联网产业规模突破6200亿元,同比增长24%。大数据产业初具规模,2015年全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1159亿元,增速达38%。云计算应用正在从政府、金融等领域向制造、交通和医疗健康等行业延伸。生物与健康产业是当前全球创新创业十分活跃的领域,2015年全国生物产业规模超过4万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达到15%以上。卫星导航、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大幅增长。全国卫星导航企业已超过百家,近年来年均增长超过30%。机器人、无人机等市场快速发展,2015年全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5.7万台,年均增长39.7%;无人机占据全球无人机市场约70%的份额。2015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生产超34万辆,销售超3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2015年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7个重点监测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收入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9.7%和11%。“十二五”期间,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约4%,提高到2014年的7.64%。
“双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日益扩大,企业发展进入全球化竞争,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越来越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和企业生产的升级需求。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核心是以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扩大有效供给。这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脉相承、有机统一,“双创”工作在其中大有可为。
1.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淘汰低端供给
创新驱动就是鼓励传统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淘汰原有的落后生产方式和产品。企业可通过技术创新改变现有的产业生态和企业竞争关系,通过市场机制淘汰挤压产品落后、效率过低的生产企业,消除低端、无效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在积极实施“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中,我们要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加快改造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形成新的高端生产能力,制造出能满足用户个性化、多样化和高端化消费需求的优质产品,这是企业转型发展的根本路径。
2.鼓励科技创新创业,创造新产品、新服务等高端供给
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随时会带来新的机遇。面向科技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我们必须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大投入和创新力度,力争在大数据、大健康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培育出一些引领性、开创性和标志性的创业企业和创新产品,引领新需求,开拓新市场,努力成为全球新兴产业的领导者。实施引领型创新策略必须着重扶持从0到1的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积极创造新的产品或服务供给。当前我国企业应面向中高端市场和消费需求,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产品及服务的供给质量和全球市场竞争力。
3.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转型发展需要持续的、大量的新增长点。通过“双创”,围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让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迅速形成新市场、新产业,构建新的增长点或增长极,有力牵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通过“双创”,引导创新创业资源加速向国家自创区、国家高新区聚集,形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化、集约化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双创”,可以有效激活国有企业和资本的创新资源,进一步围绕创新驱动目标强化技术、资本和人才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增强传统产业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
4.鼓励前沿探索,引导和调节供给方向
前沿科技是新知识、新技术的源泉,是引领知识和新经济的先导。全社会要优先鼓励科研人员和科技创业企业积极探索科技前沿,这样才能主动把握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和智能制造等技术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把握上述科技在交叉融合中出现的新机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利用前沿技术创新,鼓励产学研融合、军民融合、前沿探索与“双创”融合,走出一条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新经济的发展道路。
5.强化以人为本理念,繁荣共享经济
积极发展和利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共享经济模式。通过共享信息、共享渠道、共享设施和共享资源等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新科技和产业变革当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便利感。如支持生物医药、远程医疗等行业发展,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支持虚拟现实、互联网教育等新兴产业发展,可以加快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平等共享;尤其是面向老龄化社会,大力发展智能家居、智能穿戴、家用服务机器人和无人驾驶汽车等产业,可以满足我国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提升养老服务产业的水平和能力。
6.鼓励企业裂变发展,增强企业内生发展动力
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科技企业围绕某一产业领域裂变发展,产生上中下游纵向衔接、细分领域横向链接的关联企业,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的创新竞争力和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优势。通过政策引导,促使科技企业向技术和服务平台型企业转变,从制造产品转变为创造新产业生态,最大程度地利用和释放出企业的仪器设备、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产业资本等创新资源,把握和分享科技创新的机遇,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
做大“双创”格局,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十三五”时期,不论是实现良好开局,还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需要做大“双创”格局,做强“双创”动力,做实“双创”成效,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体制机制。
1.以“双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积极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深化国有企业及国资管理改革,着力解决科技成果处置、使用和收益改革落实方面仍然存在的政策盲点,重点清除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个人奖励股权注册变更难,及高校、院所持有股权退出难等政策障碍。进一步探索科技成果所有权制度改革,加快科技成果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转移扩散。研究开展技术资本化试点,围绕技术产权化、产权股权化和股权资本化的思路,形成企业主体、市场导向、资本驱动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促进技术、资本和人才要素的自由流通和转化应用。加快创业教育发展,在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创业者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服务业,面向“双创”提升科技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积极构建普适性的创业企业发展环境,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标准,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库,为财税部门加大和创新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提供决策依据。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促进企业健康规范发展。设计发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指数及发展报告,反映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变化趋势。推进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仪器设备资源和专业服务。加强利用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国家技术交易网络平台、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以及创新驿站等科技资源枢纽,打造链接全球、面向产业和服务实体的国家高新区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建设国家技术交易网络平台,利用众创、众包和众筹等新机制,探索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创新资源向小企业转移转化的新通道,提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加快提升科技创业专业化服务能力,推动众创空间的专业化发展,与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区共同构成更加完整的创业孵化链条。鼓励龙头科技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发展众创空间,加快内部衍生孵化,分蘖发展。
3.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产业融合与创新
推进科技金融发展,积极稳妥发展科技企业股权众筹和科技产品众筹,解决创新创业面临的融资难题。加强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资本动力。鼓励通过设立引导基金、风险补偿和投贷联动等方式,调动金融资本支持初创企业发展。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创新载体与全国股转公司、深交所等机构建立合作机制,通过项目路演、培训辅导和上市挂牌等方式,吸纳和增强社会资本对“双创”事业的支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完善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机制,发挥产业资本在专业聚焦度高、投资周期长以及配套资源丰富等方面的优势,重点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发挥好政策协同效应,把高新区打造成“双创”发展高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示范引领区
面向新形势、新需求,有效梳理和集成中央、省、市以及高新区的政策措施,解决政策措施不一致、政策过时等突出问题,加强政策落实、政策研究与政策协同,总结各地创新发展提供的先行先试经验。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加快实施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行动,推进国家高新区按照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的方向转型升级。分类研究做好高新区顶层规划设计,进一步改革探索有利于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率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和增强改革试验优势,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我国新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落实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打造链接全球、面向产业、服务实体的国家高新区技术转移协作网络。鼓励有条件的高新区建立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服务集聚区,把国家高新区打造成为“双创”发展高地和区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示范引领区。
(作者单位:于磊、张敏,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刘琦岩,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F123
A
10.13561/j.cnki.zggqgl.2016.10.004 ■ 编辑: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