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16-11-26刘艳段清波
◎刘艳 段清波
长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刘艳 段清波
当前,长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崭新的历史机遇和深化推进的历史选择。在此背景下,创新和提升长城文化遗产保护路径和形式、保护的效能,形成推动文化遗产事业整体性进步的合力,值得每一个研究者思考。
长城世界遗产;文化遗产保护
我国长城历经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辽、金和明等2000余年的修建,形成总长度为21196.18公里的规模,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5个省(市、自治区)的403个区县,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43721处,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军防体系最复杂、规模最庞大和影响最深远的文化遗产类型[1]。1985年,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后作为第一个申遗成功的、享有“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之称的著名历史遗存长城,有关它的保护问题一直备受国内外关注。鉴于长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一直是社会关注热点,其保护状况的好坏关系到我国政府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国际形象,故观察和研究长城世界遗产保护的意义重大。
保护发展现状
1.长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
长城具有延续时代长、分布范围广和体系复杂的特殊性;长城建筑年代久远和经历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长城研究在社会发展和世界文化事业严重缺位,国家层面尚缺乏针对长城研究设计出可操作的统一规划;相对于有效开展长城的正常保护工作而言,长城沿线地区不到十万从业人员的队伍显然是力不从心的,这一系列的原因造成了全国范围内的长城保护历史欠账较多、基础工作相对薄弱和研究水平总体不高的基本状况。国家亟须面对和解决长城世界遗产管理体制混乱、力量薄弱、缺乏系统的监测和管理;专项保护资金匮乏;专题研究不足,家底不清,专业人才短缺;社会对保护长城的法律意识不强;公众对长城了解不深,一些常识中也存在认知误区等诸多具体问题。
自2006年国务院《长城保护条例》(简称《条例》)颁布以来,通过10年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已经基本摸清了长城的“家底”,初步建立起保护框架,完成资源认定,明确保护对象。在此期间,还相继实施了一大批长城保护项目,向社会宣传了长城知识和保护理念,长城保护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扩大了长城保护的社会影响力。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和相关实践的开展,长城保护相关领域不同层次的研究、探讨活动日趋活跃,成果可观。近年来,与长城保护相关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逐步出现以一个学科的角度来审视的“长城学”;已经形成横跨历史、考古、军事、地质水文及生态、经济社会发展、旅游资源利用及保护、民俗学、建筑学、古迹保护维修、航空遥感技术应用、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等多角度、多学科的研究复合体;初步构建以长城遗产保护为研究对象,包含长城的价值认知体系、价值保存体系和价值实现体系的学科范式。
与此同时,虽然《条例》于2006年实施,但由于缺乏具体细则,加上不少地方都未出台长城保护规划,经费不足和人才匮乏等客观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条例》在地方的落地,因此其对长城保护整体的约束力有限。然而,可以预期的是,随着围绕长城的文化资源调查以及相关基础研究的深化,必将为下一步创新和提升长城文化遗产保护的效能提供政策咨询和理论支撑。长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整体状况得以改善值得期待。
保护的途径和方式
今年是我国文物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文物事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中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按照时代的新进步,创新性地展示长城世界遗产的独特魅力;并在更大的格局下,在思考现代文明的框架中深入推进长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进而促进构建我国社会整体的、互相尊重、合理利用和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必然大有作为。
1.长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趋势
(1)长城世界遗产的保护,既要继续关注长城世界遗产本体,更应关注它的系统性、它与生存环境的原真性与协同性[2]。长城的保护不仅是对体现遗产价值的各个要素,包括墙体、城堡、关隘、烽火台和敌楼等的完整保护,还要将墙体周边一定范围内以及地下部分都列入到保护的范围之内;考虑其与周边的建筑和历史环境的关系,协调长城保护和当地居民生活的关系,在合理规划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利用,探索出一条城市建设和文化特色融合、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共赢之路。
(2)发挥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协同效应,既要继续关注长城世界遗产本身的建构,更要关注它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密切互动,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整体谋划和全盘设计,构建完成在文化遗产保护、区域社会经济统筹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中提出“发挥京津冀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地缘优势,统筹推动长城文化带、运河文化带、西山文化带建设,实现历史文化遗产连片、成线整体保护”,计划把长城文化带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体验带和生态环境保护带,这种作法是一种新的尝试。
(3)保护文化遗产是当代社会能够继续以“文明社会”的名义延续下去的重要基础,长城世界遗产在中国道路建设中的意义无可取代。除了继续从学理层面对长城概念、历代长城沿革、历代长城防御体系、长城分布与区域自然文化变迁、长城地带文化互动与中华文明演进等问题研究之外,未来还将重视和强调长城世界遗产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传承及对现代文明创新事业的参与,发掘、传播、弘扬、活化其独特的精神价值,发挥长城世界遗产在参与、推进我国现代文明创新事业中的作用。
2.有效推进长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和方式
(1)全方位多角度介绍和宣传历代长城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长城是我国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线性、带状文化遗产,具有绵延久远的历史,丰厚博大的文化内涵。长城也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标识,是我国文化最重要的符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历代长城的综合价值在国人和世界人民心目中有着广泛的认同,这是新时期我们推介长城文化的基础。通过全方位多角度介绍和宣传历代长城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发掘历代长城的综合价值,向社会传递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及独特的人文价值,广泛宣传长城文化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才能理性地展开保护、利用、发展等一系列行动[3]。
(2)及时交流和传播信息,为全国各地科学开展长城保护管理工作起到积极地促进指导作用,并为世界范围内的长城遗产保护积累经验、作出贡献。加大社会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参与长城宣传活动。如向世界宣传长城保护理念与知识,并且在遗址沿线各地举办面向公众的长城科普讲座、研究成果展览等寓教于乐的活动,交流和分享我国有关长城文化资源调查、遗产监测、保护政策理论、制度标准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成果,跟进和介绍国际上有关长城遗产价值、保护和管理的最新认知,为各地科学开展长城保护管理工作起到积极地促进指导作用,为世界遗产保护作出贡献。加大保护工作的透明度,促使群众监督对长城的破坏行为,及时曝光破坏长城的违法事件,督促履行长城保护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各地的保护和利用行为。
(3)统合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舆论监督和政府决策,建立长城世界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有序互动。积极搭建文化遗产保护平台,促进政府、学者、民间各有角色以及业者、专家、学者各司其职,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严格保护和利用的科学决策和规范行为,遵循历代长城遗迹所在地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实现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有序互动。
(4)从长城世界文化遗产沿线省市和地区的保护、教育和创意三个方面重点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支持的方式,联合长城世界遗产沿线省市、地区,动员一切关注长城保护的国际友好人士,共同围绕长城的保护、教育和创意,有序设计、开发系列长城文化创意产品,坚持系列化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形成产品链条,打造和传播“长城文化”。公众对文化遗产的接触是引起整个社会关注文化遗产的前提,用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文创产品积极推动“长城文化”的学习,引发思考和获取精神升华非常重要和必要。只有长城文化融入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影响、创造和改变现代人的生活,长城世界遗产才会“活起来”,并且这样“活起来”的长城世界遗产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鼓励和吸引民间组织和国际力量参与长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在比较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要创新工作方法,引入志愿服务,扩大社会参与,助力长城保护与执法监管,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长城的良好氛围;既要宣传和巩固已有长城保护的各个民间组织的日常工作,更要积极扩充和鼓励新建具有现代遗产观、充满人文情怀、关注和传播长城世界遗产的文化价值的各类新型民间组织、国际组织,发挥其在为长城世界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催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参与决策过程并发挥专业咨询作用等。
(6)充分发挥当地群众保护长城世界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形成保护长城的“长城”。 对文化遗产的关爱直接体现为一个国家及其社会的文明高度,在加大投入、充实机构的同时,长城保护期待更多力量参与。要继续采取多种途径发布长城资源及保护管理信息,宣传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和保护理念,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历代长城遗迹所在地群众保护长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落实每一个长城点段都有明确的保护管理责任人负责日常巡查、保护和保养的工作。文化遗产保护只有得到公众的支持和积极投入,才能形成自觉保护的强大的社会意志,尤其是当遗产地居民能倾心地、持久地自觉守护时,将能给与遗产以应有的理解、重视和尊严,而有尊严的文化遗产将具有更加强盛的生命力。
[1]段清波,徐卫民. 中国历代长城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14:468.
[2]贺云翱. 文化遗产学初论. 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7,(3).
[3]段清波. 长城研究亟待深化 长城保护刻不容缓. 中国文物报,2012-08-17(8).
★本文系西安市2015年度社会科学规划(编号:15F9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K878
A
10.13561/j.cnki.zggqgl.2016.10.013 ■ 编辑: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