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2016-11-26天津科技大学庞明秀
文/天津科技大学 庞明秀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文/天津科技大学 庞明秀
鉴于文秘岗位自身的综合性、服务性、枢纽性等特点,以及现代企事业单位对行政文秘人才的实际需求,在行政文秘专业实施通识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不仅可以弥补当前国内对该专业进行通识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足,同时可以有效推进行政文秘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通识教育;行政文秘;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秘书人才是高校行政文秘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近几年来,行政文秘专业招生和就业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国传统文秘专业教育过分强调针对性,开设课程偏重党政机关工作,专业口径窄,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鉴于文秘岗位自身的综合性、服务性、枢纽性等特点,现代企事业单位行政文秘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一定的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行政学以及法律、保险、税务等基本常识,能参与组织管理。同时,在我国中小企业中,行政文秘的分工也不是很细,往往要求行政文秘是“多面手”,集办文、办事、办会、沟通协调、统计、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多种工作于一身。因此,在行政文秘专业实施通识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科学定位行政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行政文秘专业实施通识教育模式改革的前提是准确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即行政文秘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还是研究型人才。很显然,根据岗位特殊性,行政文秘专业人才应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行政文秘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学生实施综合性的职业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注重综合素养的提升,培养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和勇于创造的品质。即更强调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以使毕业生较快适应岗位需求,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行政文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既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符合行政文秘专业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它使得行政文秘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训练,更能凸显文秘专业的特色,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构建行政文秘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在行政文秘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首先必须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一是工具性与普适性的关系。通识教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广博的知识基础和选择空间,使学生能从中习得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培养批判态度和反思精神,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和担当未来社会责任的公民。据此理念设置的课程,必须摒弃狭隘的专业视野和工具诉求,而要具有某种普适性。二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学生选课自由程度的问题。通识教育既要对学生的选择做出某种限制,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当前通识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必修课程比例过大,学生的选择空间相对不足。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生享有充分的课程选择权。因此必须对已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在各个领域内开设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三是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各高校开设通识课程时过度强调了课程设置的一致性,而学校特色的发挥不是很充分。因此,如何在保持一致性的基础上扩大学校设置通识课程的权力,发挥学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构各学校的特色,值得我们认真考虑。
鉴于此,行政文秘专业通识性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具体按照以下途径实施:一是设置文化学科课程——例如中国文明文化史和西方文明文化史、中外历史经典研读、文学名作与写作训练等。旨在让学生对中西文明的发展历程有整体的理解;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方法、以历史的眼光认识事物;从而较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演变和文明多元发展、冲突、整合及其在当代的意义,同时提高解读文本和写作能力。二是设置社会科学课程——例如财务管理、投资理财等、营销学、管理心理学、危机管理等课程,使学生熟悉社会科学的一些主要概念和方法,以加强对当代人类行为的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教学方法上,则借助于某个学科的某些片断,通过短暂的学术探索,让学生接触到这个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不是让学生学习经过简化的、较为完整的学科概论或常识。 三是设置数学和逻辑学课程——通过基础高等数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中的重大时间及数学家的创见和发明,了解数学的文化功能和思想价值,以及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学课程则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进行推理和论证,并能够识别和反驳错误的推理和论证,提高思辨能力。四是设置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课程——音乐、戏曲表演、绘画赏析、影视欣赏、书法、社交礼仪、演讲口才、摄影摄像等。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想象力、表现力,提升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五是设置拓展性训练课程——创新创业训练以及社会实践类课程、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各类讲座等,拓展学生的岗位适应范围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以上五个模块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旨在向学生展示人类的基础性学问与精神实践领域中的问题及其思考和探索之路,展示人类社会文明历史进程中的重大演变和人类当代状况的基本性质,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拓宽其思想视野,提高其精神感悟能力,并引导学生形成关怀天下、文化自觉与学术探讨之精神。
三、推进通识教育与行政文秘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实施通识教育改革,并不意味着要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分离或弱化行政文秘专业的专业教育,而是要推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齐头并进。
首先,要创新通专融合的模式。为避免“通专分离”,可以在通识教育部分尽可能地渗透专业理念,在专业教育部分尽可能嵌入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使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在理念层面紧密契合。在通识教育中渗透行政文秘专业的相关理念,是实现通识教育专业化的前提,要将通识教育整个纳入行政文秘专业培养体系中去考虑,将通识教育的内容与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相衔接,同时避免重复和过度偏离。而在专业教育中嵌入通识精神则要在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等甚至教学方法上都要注重通识教育元素、通识精神的嵌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消化和创新。
其次,可以尝试采取“渗透+互动”的教学方法。渗透式教学使通识教育渗入到行政文秘专业教育中,在专业教育中体现更多的通识能力训练。方法上可以像专业课一样采取小班教学的方式,将通识类课程提高到与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阅读作业、思考与讨论的主题,激发学生的灵感,通过知识渗透和共享提高学生人格修养和独立的人格意识,这种训练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互动式教学则是专业教育中挖掘通识能力的有效手段,其旨在将知识渗透到日常学习中,采取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通过鲜活的案例和生活的体验,去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可以有效挖掘专业教育中的通识内涵,提炼专业教育中的通识理念。
此外,要实现通专融合,还要在教育中孕育综合性的科学精神,并且将这些精神内涵转移到整个大学的学习阶段中。这个学习阶段,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也应该延伸至各项实践活动和能力训练之中。为实现高等教育行政文秘专业通专融合教育改革的效果,还要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科学与平衡,不能过度强调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更不能以偏颇方式去评价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要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使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能够真正有机地结合。
总之,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推行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可以弥补当前国内对该专业进行通识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足,有效推进行政文秘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学生在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完善的人格和职业气质,提高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自由发挥个人潜质,增强社会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本论文是天津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创新基金”(项目编号2014J XC15)阶段性研究成果
[1]蔡映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高等教育研究,2004(11).
[2]李会春.中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研究.复旦教育论坛, 2007(5).
[3]陈澍.高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6).
[4]高圆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实践中的障碍与改革路径.教育探索,2016(5).
[5]郭丽萍.国内通识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