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秦淮灯会的保护研究
2016-11-26王发耀
王发耀
南京秦淮灯会的保护研究
王发耀
【摘 要】中国传统的灯彩艺术源远流长、技术精湛。灯彩绽放在我国民间艺术百花丛中,在长期的历史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灯会是一种民俗事象,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南京秦淮灯会是这一方面典型的案例。通过对秦淮灯会的调研更深度的了解南京秦淮灯会的历史渊源以及南京秦淮灯会的当代发展状况等问题,对南京秦淮灯会进行保护研究。
【关键词】灯彩 秦淮灯会 保护研究
早在公元420年,南京曾在元宵节举办灯会,后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了积极建设南京,营建太平盛世,竭力提倡这一盛事,南京从此开始享有“秦淮灯会甲天下”的美誉。在历史时期,秦淮河畔,青楼临立。晚上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观花灯”、“听小曲”、“遇佳人”,从而也促进了秦淮河畔的繁华。一幅幅“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景象尽收眼底。元宵灯会在传统节庆文化中独树一帜,历经上千年,它有着独特的地位。灯会与时代同进步,不断创新,已经发展成为雅俗共赏、光彩熠熠的民间艺术。
灯彩的装裱方式更是千变万化、丰富多样。传统的灯彩的装裱方式是以竹为主,将竹分劈成同样厚度的竹条,经过水浸烧烤等方式改变竹子的柔韧度,然后再构建骨架、外侧裱糊、灯源位置选择、整体美观四个步骤。南京秦淮灯会的灯彩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风格与众不同,超众脱俗。
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中,我国是拥有项目最多的国家,秦淮灯会就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就充分说明秦淮灯会的价值、意义重大。它作为一种民俗事象被百姓所喜爱,秦淮灯会与南京地区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不能脱离。灯会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件,这些物件中更多的是人们所寄予美好的期望。例如老南京时期,女儿出嫁会挂“开瓜结子”灯,还有“麒麟送子”灯等。当然,随着科学的进步,结合多种高新技术,将光、影、音等结合起来,使得灯彩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现在秦淮灯会已经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每年的元宵节都是灯会的“鼎盛时期”,秦淮灯会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反应南京地方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前进的历史轨迹,同时汲取了南京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文化的艺术精华,也表达人们对以后的生活寄予美好的希望。
尽管南京秦淮灯会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保护与推广是一个急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首先,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对秦淮灯会进行市场保护。国家以及当地政府应该对秦淮灯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相对充裕的活动资金。像南京秦淮灯会这样的民间艺术不能产业化成长,过甚的市场化,会致使它遗失原本的内在品质,最终是商业价值代替艺术价值。当然,也需要是灯会走向市场,让一些民间艺人,其特定艺术技能逐渐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稳定受众群体,其自身的生存景况堪忧。所以相关部门应该给予秦淮灯会的市场保护,使之在受保护的前提下生存下去,其技艺能够流传,这类艺术不至于消失。其次,鼓励秦淮灯会的灯彩产业化发展。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经济迅速增长,市场经济的体制在国内也逐步完善。同样,这个转变对民间艺术产业也是很大的冲击。对于,民间艺术来说,这也许是危机,也许是契机。假如民间艺术产业借助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创新使得其充分发展。利用新颖的传媒手段使得民间艺术的变现方式呈现多元化,也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再者,需要完善法律制度,保护秦淮灯会一类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民间百姓追求精神喜悦的一种方式,很多的民间艺术已不能为现代社会的观念所接受,亦不受法律保护。事实上,这一民间艺术在民间特别受欢迎,应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传承与保护南京秦淮灯会这一民间艺术,而不只是愚昧的制止。当然,宣传手段需改进。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推广传统文化方面不应局限于电视广播报纸这一类传统文化媒介,应利用互联网、手机通讯这一类新媒介去宣传“秦淮灯会”。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社交网络已成为当下最时尚的平台。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正逐渐取代电视、广播等媒体。在宣传方面,可以建立相关的主题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通过网络的宣传,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灯会这一民俗事象,这更有利于它的保护。
秦淮灯彩的保护意义非凡。也应该紧跟社会的发展对秦淮灯会进行信息化(数字化)的保护,它对秦淮灯彩的产业化发展,为秦淮灯彩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持,所形成的数字展览系统方案能够在博物馆、民俗馆等多个地方得到充分的应用,从而实现对秦淮灯彩艺术的宣传和更好的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推广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我们更应该去认真了解和研究,毕竟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民间艺术就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参考文献:
[1]潘鲁生.民艺学论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
[2]王小军.秦淮灯会的产业模式探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4]张道一.美术长短录[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
[5]张道一.中国民艺的现状与未来[J].美术观察,1997(02).
[6]孙峰.秦淮灯彩照亮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荣的河[J].江苏水利,2007(03).
[7]张成福,梁平.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青岛理工大学,2007(02).
作者简介:(南京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