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筱文:用58年执着复活古花灯

2019-03-21

北广人物 2019年8期
关键词:灯彩民间工艺灯会

在苏州人的记忆里,年节时分是一定要办灯会的,但鲜为人知的是,这灯会后藏着的,是一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灯彩,和一位老人近60年的坚守传承之路。汪筱文,1945年生于苏州,1963年进入苏州民间工艺社(厂)工作,师从周公度、沈彬如、崔护学习绘画、剪纸及民间工艺,跟随吴仁昌、吕泉福学习灯彩。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灯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我们苏州灯彩在兴旺的时候有200多人在做,但现在不足20人,年龄都在50岁以上。”在颇有年代感的一座老房子里,汪筱文操着浓重的苏州口音,向记者介绍道。作为苏州灯彩的第二代传人,他不禁也感叹灯彩行业发展之艰难。“灯彩艺人完全依靠灯会才能生存下去,每年只有两次灯会,中秋节和元宵节,如果这两个灯会都没有了,那灯彩行业会霓阳艰难。”

事实上,苏州灯彩的历史十分悠久,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宋代灯彩已闻名于世,周密《乾淳岁时记》一文载有:“禁中元夕张灯,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三、四尺,皆玉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鸟翎毛种种奇妙,俨然着色便面也。”足以说明苏灯早已冠于全国之首。

苏灯制作行业在宋代已很兴盛。“当代灯彩的发展也是起起落落的。”汪筱文对记者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是灯会最为兴盛的时期。”时任民间工艺厂技术副厂长的他,为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灯彩工艺的推广,不止于筹办中秋灯会和元宵灯会。“3月份搞春季灯会,5月份劳动节灯会,7月份避暑灯会,9月湖花灯会,10月就中秋国庆灯会到春节元宵,从1984年到1993年,我大概搞了60多场灯会。”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輕人渐渐对灯彩和灯会失去兴趣,灯彩的发展陷入了瓶颈期,一大批灯彩艺人纷纷转行。“我女儿在90年代初,就觉得灯彩要不行了,她一定要开一个服装店,当时订金都付了,但我就是不同意,我相信灯彩尽管三起三落,但一定不会消亡。”汪筱文的坚持换来了女儿的理解,父女俩开了一家灯彩小作坊。“有时候真的一年都没有生意,困难得很。”汪筱文回忆起那段时光,仍然感叹。“这种苦跟人家说,人家也不一定相信你。”

就在这样的困难中,汪筱文坚守了整整十一年。2004年,国际旅游节在苏州举办,有人找上门来请汪筱文制作一艘带有苏州特色的彩船,汪筱文应允了,他深知这可能是苏州灯彩翻身的机会。“苏州的桥洞限高6米,但船上的灯不止6米。于是我就设计,在船过桥的时候控制灯落下,等过了桥再升起。当时造成的影响很大。”汪筱文这次的彩船设计,让很多人把目光重新聚焦在灯彩上。

2012年,汪筱文和女儿一起携手,将失传已久的“亭台楼阁”灯完全恢复了出来。“这种灯起源于宋代,有七八干个孔洞,所以又叫万眼岁灯。曾经是进贡的贡品,但后来技艺失传了。”汪筱文介绍道。他和女儿为了复原这盏“亭台楼阁”灯,前前后后花了四个半月的时间,父女二人通力合作继续钻研,制作完成了一盏台两万只眼的“亭台楼阁”灯,它高174厚米,直径160厘米,这盏灯“眼”的数量刷新了“亭台楼阁”灯的新纪录。现在的汪筱文,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对苏州灯彩的传承和教学工作上。

2010年,他与苏州市振华中学、平江中学合作,开设了苏州灯彩传习所和苏州灯彩传习班。每周坚持给学生们上课,学生们的作品多次获得各级奖项。在他看来,自己的作品并没有多大的收藏价值,谈及未来,他坦言“希望用自己做的灯和复原的灯,让更多的人了解苏州古老的传统文化。”并表示“恢复传承传统文化,一个都不能少。”

据新浪文化整理

猜你喜欢

灯彩民间工艺灯会
衰落与突围:佛山灯彩传承发展的路径探析
灯会
何氏灯彩,百年传承
——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灯彩”代表性传承人何伟福访谈
Surgical method choice and coincidence rate of pathological diagnoses in transduodenal ampullectomy:A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study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春节灯会
民间工艺保护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民间工艺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藤编家具设计
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新路径
——以海宁“硖石灯彩”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