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现苏灯光彩

2020-08-06王永强

中华瑰宝 2020年8期
关键词:游乐苏州

古人有诗云:『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描写夜晚山灯如花,宛如春降人间。在苏州城里,因为汪筱文的存在,今人还得以看见如此缛彩繁光的人间胜景。

汪筱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灯彩)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灯彩行业艺术研究会会长。1945年生于苏州,从事灯彩设计与制作近60年。在掌握扎架、裱糊、剪纸、绘画等技艺的基础上,研制出“绢衣泥人”动态人物组合景灯彩,开发出传统灯彩与现代游乐巧妙结合的“古灯奇观”大型游乐项目,恢复了苏州灯彩史上最为经典的代表作“万眼罗灯”。代表作品有“东山碧螺春号”“神州水乡甪直”等。

穿过繁华热闹、人潮涌动的山塘街东段,便进入古朴恬静、游人甚少的山塘街西段,苏州灯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汪筱文的灯彩工作室就坐落于此。山塘街552号山东会馆旁一处小铁门内,灯彩骨架散落于老宅内外,稍显破败的场景一如当下苏州灯彩不容乐观的时代境遇。

回溯历史,苏州灯彩也曾风光无限。其雏形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到了宋代,苏州灯彩冠绝天下,宋人周密《武林旧事·灯品》载:“灯品至多,苏、福为冠,新安晚出,精妙绝伦。”明清以来,苏州灯彩更加丰富多彩,其造型以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亭台楼阁为范本,灯体用苏州上乘丝绸为面料,灯面以吴门画派艺术技法绘制,灯花以苏州套色剪纸制成,巧妙结合纸扎、裱糊、剪纸、绘画、装饰等众多工艺,以“精、细、美、雅”称著于世,在全国灯彩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十年学艺  终有所成

及至当代,苏州灯彩在跌宕起伏中传承发展。在工商业公私合营和手工业合作化运动中,苏州灯彩艺人组成新艺灯彩合作社,后并入苏州民间工艺厂,成为专门的灯彩车间,共有近40人从事灯彩生产。1959年全国花灯比赛中,苏州灯彩以“造型优美、古朴典雅、技艺精湛”被评为灯彩行业第一,并被冠以“苏灯”之名。

在此背景下,1963年,17岁的汪筱文进入苏州民间工艺厂,跟随沈彬如、崔护、周公度等人学习绘画、剪纸和其他民间工艺。得益于前辈画家、艺人的悉心教诲,汪筱文在绘画、剪纸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为日后的灯彩制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他也因此得到厂领导赏识,经安排师从灯彩艺人吴仁昌、杨锦昌、吕泉福,专攻苏灯制作。

苏州灯彩的制作要经过设计造型、扎架成型、裱糊灯身、绘画装饰等步骤,往往多达几十道工序。汪筱文从简单的兔子灯、荷花灯开始学起,先把成卷的铅丝拉直,然后弯出形状,焊接成型。过程中稍不小心就会被铅丝扎破手指,或是断料时被刻刀划破手掌。然后是糊面、做边、穿线、画图……光是兔子灯糊面,就要用8块布料裱糊拼接,达到挺括、干净、美观的效果,裱糊得不好就会出现发皱、裂开等现象。

谈起学艺经历,汪筱文感慨道:“苏灯讲究精细的做工,靠的是慢工出细活,对基本功的要求也很高,必须掌握扎、糊、剪、绘四大技能,听着只是四个字,做好却不容易。比如绘画,小花灯要绘大画面,这样才好看;大花灯却要绘小画面,画得细致才耐看。一般人学习灯彩最起码要3至5年,出师后还需要长期的磨炼,我前前后后花了大概10年时间,才算掌握了这门手艺。”

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磨炼,汪筱文的灯彩制作技艺炉火纯青。对于10年学成后独立完成的第一件灯彩作品,他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盏高2米左右的苏式花篮灯,前后花了2个多月完成,在当时的苏州工艺品展览上荣获二等奖。此后,汪筱文对灯彩制作更加着迷,开始了与苏州灯彩绵延半世纪的情缘。

推陈出新  重焕光彩

20世纪80年代初,汪筱文担任苏州民间工艺厂灯彩车间主任。为了突破传统苏灯发展瓶颈,他开始有意识地推陈出新,推动苏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当时我一直在琢磨,苏灯除走马灯外都是静态的,要是让其他灯也能动起来,效果岂不是更好?”汪筱文回忆道。在厂领导的支持下,灯彩车间组建了一个班子,加上汪筱文一共5个人,开始挖传统、搞创新。

传统走马灯造型犹如古典园林中的亭台,其内绘制或放置各类故事人物,待灯内蜡烛燃起,冷热空气对流使轮轴转动,人物即能循环往复地展现在观者眼前,颇有趣味。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民间工艺厂已经开始用小马达驱动走马灯里的绢衣泥人。汪筱文受此启发,大胆创新,装扎一组组如真人大小的绢衣泥人,运用现代“声、光、电、动”技术,辅以各式服装和道具,研制出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动态人物组合景灯彩,动态演绎一段段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动态人物组合景将传统灯彩与现代机械、电子、灯光等科技巧妙结合,使灯彩造型能产生传动、升降、回旋、振动、跳跃、喷火、音乐等特殊效果,大大拓寬了苏灯的艺术表现领域和广度。在此基础上,汪筱文创作出许多装有电动装置的灯彩作品,既有身体、眼睛皆可活动的“七品芝麻官”“张生跳粉墙”,又有每10分钟完成开屏、抖动及收屏的“孔雀开屏”,还有一插上电源,人物便开始划桨、敲锣、打鼓的“龙船灯”。

1984年中秋之夜,苏州拙政园举办改革开放后首次大型灯会,“动态人物组合景”作为灯会中的主要景组,赢得观众的欢迎与好评。千盏苏灯亮满园、万人空巷赏灯会的盛况,让汪筱文和同事们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巨大喜悦。此后10年的灯会兴盛期,苏州灯彩开始去各地巡展,在国内各大中城市以及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各类灯会、灯展60余次,不少灯彩作品被外国政要称赞或收藏。

1986年,在纪念苏州建城2500周年灯会上,广州东方乐园工作人员前来考察,认为苏州灯彩“动态人物组合景”娱乐效果很好,便邀请苏州民间工艺厂联合开发灯彩游乐项目。时任民间工艺厂技术厂长的汪筱文,带领同事们经过一年的努力,设计、制作出由“孙悟空”“八仙过海”等28组电动人物灯组、1000多个花灯构成的大型灯彩游乐项目“古灯奇观”。该项目面积达2500平方米,采用香港的光控设备,游客走到哪里,哪里的灯彩组景就会动起来,得到广大游客的好评。

“古灯奇观”灯彩游乐项目成功后,迪士尼游乐协会派出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专门考察、论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后来,迪士尼乐园推出的“小熊维尼历险记”游乐项目,技术与制作方法就借鉴了“古灯奇观”的艺术形式。“古灯奇观”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受到国家旅游局的表彰,这不仅是苏州灯彩真正意义上的重大突破和发展,而且成功地填补了当时国内大型灯彩游乐项目的空白。

一盏苏灯  两代传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民众对传统节俗的概念也日益淡薄,耗时费工而价格不高的苏州灯彩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市场严重萎缩,行业再度跌入低谷,技艺传承后继无人。1997年,担任技术厂长的汪筱文拿着每月154元的下岗工资自谋出路。

由于学艺过程枯燥,出师时间较长,经济效益不好,鲜有人愿意学习苏灯制作,汪筱文对苏灯技艺的传承多有担忧。幸好女儿汪丽秋从小看着父亲制作灯彩,耳濡目染喜欢上了这门手艺,便主动跟着父亲学习,如今其技艺也达到一定水平。“现在我女儿就是我的徒弟,她跟着我也做了30多年苏灯,这让我又有了信心。”汪筱文如是说。

然而,面对不景气的灯彩市场,女儿汪丽秋也曾想过放弃。“我女儿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觉得灯彩要不行了,她一定要开一个服装店,当时订金都付了,但我就是不同意,我相信灯彩尽管三起三落,但一定不会消亡。”1998年,父女俩合开了一家灯彩小作坊—苏艺灯彩服务部(后改为苏州市苏艺灯彩艺术有限公司),妻子胡少贞、女婿黄晓东也参与其中,从事苏州灯彩的设计与制作。

父女二人通力合作,全家上阵齐力传承,汪筱文、汪丽秋携手创作和恢复了一批苏灯精品。宋代已流行的“万眼罗灯”被业界奉为苏灯中的巅峰之作,其精髓在于一盏灯上汇聚了成千上萬个孔眼,每个孔眼的间距仅为1毫米。父女二人经过两年时间筹备,花费四个半月的工期,制作完成了一盏高174厘米、直径160厘米,有2万只孔眼的“万眼罗灯”。该灯采用苏州丝绸、剪纸等工艺材料,将宝相花、缠枝藤等传统纹样,以及苏州古典园林隔与影、藏与露、围与透的表现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外型以园林中的亭台楼阁为主要元素,将唐伯虎点秋香的民间故事画于旋转灯轴上,随着灯彩窗格的转动,一幕幕故事情节生动上演。

“我们苏州灯彩兴旺的时候有200多人在做,但现在不足20人,能熟练掌握扎、糊、剪、绘制作技艺的已不足5人,年龄基本都在50岁以上。”作为苏州灯彩目前唯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汪筱文不禁感叹灯彩行业发展之艰难。如今,汪筱文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苏州灯彩的传承和教学工作中,他与苏州技师学院、振华中学、平江中学、南环实验小学等学校合作,开设苏州灯彩专业、传习所、学生社团,致力于将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苏州灯彩传授给更多的人。

汪筱文相信,尽管前路困难重重,但苏灯技艺终究不会被历史湮灭。

王永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游乐苏州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冬奥游乐会
游乐时分
游乐
有味道的苏州云
网绳探险
苏州之美
合适的出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