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探微

2016-11-26王延松

长江丛刊 2016年3期

韩 薇 张 洋 王延松



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探微

韩 薇 张 洋 王延松

【摘 要】敦煌壁画,尤其是敦煌61窟的《五台山图》,为佛教圣地五台山的研究者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本文以现今的视角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以期深入了解敦煌莫高窟以及山西五台山所含有的真实的历史文化信息。

【关键词】五台山图 敦煌莫高窟 第61窟

一、敦煌莫高窟之《五台山图》简况

北魏孝文帝时期,五台山被确立为研习《华严经》的圣地和文殊道场,建立了一些最著名的五台山寺院。在莫高窟南区中段最下层的文殊堂,就是敦煌莫高窟第61窟,其正壁绘有《五台山图》,具有极其珍贵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地理历史价值。莫高窟第61窟将文殊菩萨奉为主尊,因而被称作文殊堂。供奉文殊菩萨在莫高窟的洞窟中是极为罕见的一个特例,它体现出的是敦煌一带的文殊信仰。

《五台山图》在敦煌莫高窟中位于第61窟,绘制于公元781年至848年的五代后汉,当时应属吐蕃占领时期。其面积达45.999平方米,长和高分别为13.45米和3.42米。《五台山图》这幅佛画,包含了五台山瑞相灵迹、寺院庙庵乃至自然地理,图中200余处建筑中有山川和大小村庄,也有城镇及寺庙庵塔,总之全面描绘出由山西太原经过五台山抵达河北正定县(古称镇州)的800余里范围的全景。

就图面内容而言,整幅画面由下而上分为三个部分,图中计有199处各类建筑、13座桥梁、20身佛菩萨画像、428位僧俗人物、48匹乘骑驻马、13峰运蛇。画面下部是历史地理面貌,是以五台山为中心地区的周边道路等情况,分别绘制了五台山至镇州的东南路和五台山至太原的西南路,并在道路上沿途以榜书形式将沿线各点的32处地名一一标注出来,把来自天南海北的僧人信众,以及当时的道路桥梁、驿站客栈、关溢城镇和山川地形等等展现得淋漓尽致。中部描绘的是五台山之五座台顶,以及散布其间的各大寺院、85条寺庵兰若和15座宝塔。上部以46条灵异瑞相为主,12位巡礼送供者个个栩栩如生,凡此种种皆清晰可辨。

二、《五台山图》内容考析

《五台山图》画面有195处榜题,其中包括138处建筑方面的榜题。138处建筑榜题中有65%是寺院、兰若和庵,分别是47座、17座和21座。这说明《五台山图》是寓示文殊道场五台山的“叙事性的图解”,而不是图绘性地再现实际风景。虽说《五台山图》乃至莫高窟第61窟有着宏大的格局,但其图像只是作为组成莫高窟《文殊变》的重要部分而存在的,处于附庸地位而从属于《文殊变》的,居于中心佛坛的骑狮文殊造像组合也可证明这一点。换言之,《五台山图》是映衬中心佛坛的文殊造像而描绘的,旨在共同形成《文殊变》全面而完整的塑绘结合。

根据前人的相关文献,早在公元785至805年的唐代贞元年间,五台山已经有了大建安寺、大竹林寺、大佛光寺等十大寺院。如大佛光之寺〔132〕画在北台下部,又如大建安之寺〔91〕绘于靠近画面中部、五台县城上方,有学者认为这个建安尼院或许只是大建安寺的一院。《巡礼记》中记载,仅竹林寺的规模就很大,那个时代是圆仁到五台期间,竹林寺包括六院:佛殿院、阁院、法花院、花严院、库院、律院。直接推动文殊信仰在中国广泛流行的,主要还是《华严经》和《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等。

如果说五台山使文殊信仰更为盛行,主要因为五台山实地印证了佛经里的文殊菩萨道场,那么历史上许多著名高僧的宣传、佛经的记载以及华严宗的确认,首先是为了让人们对文殊的种种灵异深信不疑。在唐代的寺庙里,一些寺院专门建有殿堂以供奉文殊,而有关文殊的壁画如《文殊变》等尤其已经普及。“文殊变”大量出现在唐代敦煌壁画中,既是和“普贤变”相对而描绘的,也是因为受到中原文殊信仰的深刻影响。到了唐代后期,就不仅是将五台山画在“文殊变”的后面作为背景图,还涌现出单独描绘的五台山图,不过一般是出现在文殊的下面。

三、由《五台山图》管窥五台山佛教发展

五台山佛教兴盛的第一个时期,当属北齐时期,因为那个时期的五台山地区是最早大规模建设寺庙的时期。而北周时期趋于衰落,五台山佛教因“周武灭法”,在兴盛一时之后归于沉寂,此后很久再没有恢复。经过了佛教休养生息的隋朝,到了唐代,五台山再度迎来又一个十分鼎盛的时期。当时的五台山有360所大寺,万余僧人,无数兰若,五台山佛教影响了周边各国,传播至许多国家和地区。直到“会昌法难”,文殊信仰又一次衰落,五台山佛教转入平稳态势,逐渐发展下来。五台山佛教在宋代之后一直没有经历较大的波折,直到元朝初年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那时喇嘛教开始大量传入五台山,改了许多青庙而为黄庙。现存五台山地区完好的最早建筑,除了唐朝遗构佛光寺东大殿和南禅寺大佛殿以外,其余当属金代的延庆寺正殿、岩山寺文殊殿、佛光寺文殊殿和洪福寺三圣殿四座大殿。

参考文献:

[1]赵生良.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研究[J].敦煌研究,1994(2).

[2]《寺塔记》卷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作者简介:韩薇(1989-),女,山西侯马人,西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音乐教育等方向研究及教学;张洋(1991-),女,陕西西安人,西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音乐教育等方向研究及教学;王延松(1970-),男,陕西西安人,西安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本科高校省级教学团队——音乐教育学教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