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法兰克福学派视角解读《美丽新世界》

2016-11-26胡思玥

长江丛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异化马克思主义

胡思玥



从法兰克福学派视角解读《美丽新世界》

胡思玥

【摘 要】在赫胥黎的小说《美丽新世界》中,描述了一个充满终极幸福,没有矛盾的世界;而另一方面,这个世界被科技和暴政裹挟,人失去自我,。赫胥黎站在反启蒙主义的立场上批判科技和权力对人性的操控,就如同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理论的批判那样。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解读《美丽新世界》的内涵意义,批判资本主义发展给当代人类带来的异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美丽新世界》 异化

“你想要的我都给你,得不到的你永远都不想要”。

在《美丽新世界》里,这就是整个社会的终极生存哲学。这个世界里,每个人早在它还是个受精卵的时期就被人为划分成“阿尔法(α)”、“贝塔(β)”、“伽玛(γ)”、“德尔塔(δ)”、“厄普西隆(ε)”五个种姓,不同种姓的外貌、服饰,甚至连寿命和能接触到的知识范畴都被限定。这个世界通过科学方法严格控制各阶层人类的喜好,让他们用快乐的心情,去执行自己被命定一生的社会分工和生存模式。科技成为上帝,人们的消费受到鼓励,关闭了博物馆,摧毁了所有标志性建筑,消灭了所有记载历史的书籍,不再有《圣经》,科学成为唯一的宗教。这个世界不需要创造力,不需要想象力,不需要诗歌哲学艺术这些与情感有关的东西,没有失望,没有妄想,人成为社会机器中能可靠预测的元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被缩短为零:要么实现理想,要么从根本上扼杀欲望。

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社会的确是“美丽”的,充满终极幸福感,没有矛盾没有争论;然而,这样的社会中人也注定失去自我,任何不和谐的声音都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被残酷扼杀。波兹曼在《娱乐至死》的引言中提出,《美丽新世界》和《1984》描绘的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未来。然而,这种相反仅仅是一层虚幻的表象,两种社会的实质都是集权统治下一种所谓稳定的社会模式。表面上看,《美丽新世界》没有1984式的恐怖权威,但是身处其中的人们,观念行为无不受到操控。“新世界”依旧是集权社会,即使这个世界中没有时刻监视人民的“老大哥”,而是有无处不在的“自由”和让人沉醉的“安乐”,这种舒适的获得,却是以失去自我意志与灵魂为代价:《1984》是通过暴力压制、“双重思想”洗脑来控制民众,而《美丽新世界》则是通过异化——从无意识领域对人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使人们丧失了感知痛苦、批判现实的能力,坦然接受安排好的一切。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所带来的后果和工业社会的种种负面影响使得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充斥着动荡不安的情绪,《美丽新世界》即书成于此一时期,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也形成于20世纪三十年代。这一时间上的契合从侧面印证了当时的社会存在严重的社会问题,使得学者们发出了共同的声音来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潜在危机。

如同书中所描绘的,在被滥用的科技的引导下,不健全的社会结构的影响下,以及异化的人际关系的共同作用下,生活在美丽新世界里的人们毫无意识地享受着他们虚假的幸福。人们失去了感受爱的能力,不再关注内心真实的需求,成为丧失批判向度的“单向度的人”,整个社会就成为无对立面的社会。如同马尔库塞指出的,文化工业向消费者灌输某些思想并操纵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即资本主义通过满足某些需要,防止了更根本的欲望的形成,文化工业阻碍了政治想象力的形成和发展。

在《人论》中,恩斯特·卡西尔指出:“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作人不断解放自身的历程。”然而实际上,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我们非但没有解放,反而给自己施加了越来越多的束缚,使自身通往越来越深的奴役之路,而这种奴役最根本的是对人的自我意识上的奴役。正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的“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因此,人的本质的全部异化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的异化没有被看作人的本质的现实异化的表现,即在知识和思维中反映出来的这种异化的表现”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导致单向度的人出现的一个重要前提,高科技提供的舒适生活满足了各个阶层的需要,消解了反抗的可能性,从而达到各个阶层的人与现存制度的高度统一。

赫胥黎的预言仿佛正在变为现实,现代人每天的日程似乎安排得很满,上班、上学、交友、逛街,但这些都不足以抵御日复一日袭向内心的空虚感,无意义的娱乐挤占了人们绝大多数的时间,许多人已经很久没有体会过学习和交流的满足感。我们的文化被娱乐取代而变得越来越浅薄,我们没有历史,没有环境,没有关联,没有思考,文化成了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片段,信息和符号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不断发生内爆。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的最后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们文化最大的敌人可能不是奥威尔预言的控制,而是赫胥黎设想的娱乐——文化被娱乐取代,严肃的语言变成了幼稚的语言,人类退化为娱乐的受众而不再进行深刻的思考,一切公共事物形同杂耍,没有老大哥、没有真理部,但文化灭亡的命运一样在劫难逃。如果人们继续对娱乐的负面力量浑然不觉,甚至心甘情愿地死于"娱乐至死"的商业消费文化,或许,“美丽新世界”并不如我们认为的那样遥远。

参考文献:

[1]阿道司·赫胥黎.美丽新世界[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3]赫伯特·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异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马克思论“交往异化”
从精神生态学角度看《白噪音》中后现代人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