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嘉莹词学批评中西方文论的借鉴意义
——以叶嘉莹对张惠言、王国维词论的批评为主要考察对象

2016-11-26韩雅东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张惠言词派叶嘉莹

韩雅东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叶嘉莹词学批评中西方文论的借鉴意义
——以叶嘉莹对张惠言、王国维词论的批评为主要考察对象

韩雅东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张惠言是清代乾嘉年间有名的经学家。在文学史上,主要是作为常州词派的创始人而为人所重。在常州词派之前,先后有阳羡派和浙西派在词坛上领导风骚。嘉庆二年(1797),张惠言和弟张琦为金氏私塾学生编选了历代词的选本《词选》,标志着常州词派的成立。《词选》选录唐五代、宋词四十八家,一百十六首。他们希望借助该选本的流传,扭转浙派末流淫词、鄙词、游词的弊病。在不到五百字的《词选》序中,张惠言表达了他的词学主张,即:“传曰:‘意内而言外谓之词。’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诽不能自言之情,低回要眇以喻其致。盖《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然以其文小,其声哀,放者为之,或淫荡靡曼,杂以昌狂俳优。然要其至者,罔不恻隐盱愉,感物而发,触类条鬯,各有所归,不徒雕琢曼饰而已… …义有幽隐,并为指发,庶几以塞其下流,导其渊源,无使风雅之士惩乎鄙俗之音,不敢与诗赋之流同类而风诵之也。”概括言之,即好的词作应该和诗、骚一样,应该是有比兴寄托的,在绮丽柔媚的形式中托喻着忠爱美刺的政教思想,“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诽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词学观的形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他经学家的身份有密切关系。主导康乾盛世词坛的浙西词派,其后期创作讲究声律,雕辞琢句,注重形式上的技巧,适合社会稳定时期歌咏太平的需要。乾嘉之际,社会问题显现,儒家用世思想兴起。浙西词派至此时已积弊重重,活力渐歇,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常州词派主张以尊古复古的手段,自觉向儒家道统和温柔敦厚的诗教靠拢,追求“比兴寄托、有所托喻”,表达出封建末世众多寒士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乱世不偶的孤愤。这与当时的兴起的用世思想相合,因而代浙西词派而起。另外张惠言乃是清代有名的经学家。他治虞氏易,说郑氏礼,撰成《虞氏易礼》、《仪礼图》。张惠言治经是典型的汉学方法,但并不拘泥于文字章句,最终目的在于致用;他的词学的宗旨中体现出的强烈的社会功能取向,也是出于经世的目的,与他的经学思想是相通的。

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张惠言以《风》、《骚》的文学精神作为词的创作典范,并且依此标准来评判唐五代词人。他“斥西蜀、南唐君臣词为谑浪之作,乃‘词之杂流’,贬责其内容琦艳,有伤风雅。于是他转而极力推崇温庭筠,誉之为‘深美闳约’,即是表彰温词比兴深厚,格调雅致。”①张惠言在具体的作品批评中,一味地追求有所寄托,“往往把直致之语看成寄托之辞,甚至穿凿附会,把一首形象完整有机组织的词,刈裂开来,逐句指其寄托所在,”②到了迂执的地步。如解释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一词:“此感士不遇也。篇法仿佛《长门赋》,而节节逆叙……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又如评《更漏子》三首:“此亦《菩萨蛮》之意。”

张惠言的《词选序》“是在词之音律完全失传的背景下,以振兴词学为出发点,落实推尊词体的用意,顺应时代需要而重新审视的结果。”③但是其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是否符合文学创作的实际是值得商榷的。张惠言之后常州词派周济有意识避免张氏深文罗织的弊病。刘熙载、王国维等人也对张惠言的批评实践表示质疑。

王国维所处的晚清时代受到西方世界的强烈冲击。有识之士依次从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这三个不同的维度向西方学习。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王国维是第一个顿悟觉醒而尝试着要为中国文学批评开拓新途径的先进人物。他自觉吸收叔本华、康德、尼采等人的思想,并将之与中国传统的文论和美学思想相融汇,改变了传统的文学批评思想和范式,使中国文学批评开始具有真正的“近代品格”,开拓出中国文学批评的新途径。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运用西方文学理论批评中国文学的另一种尝试的代表作,即虽受西方理论影响却不被其所拘限,而是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择取西方某些适用于中国文学的重要概念,来诊释中国传统,说明自己的见解,并将之融会到中国旧有的传统批评中来,融合入中国文学的精神生命中,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批评理论。“从切入时代的共感特色来说,王国维词学研究都体现了一种中西化合的文化形态观,他从近代学术角度审读词体,顺应时代的需求,业已自我实践了传统词学的现代转换。”④

王国维评词的境界说渗透着西方哲学和文艺思想,是以词学为媒介的一种艺术哲学。王氏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正由于此,他推崇情真意切、脱口而出、妙造自然的创作风格,赞赏唐五代北宋词“可谓生香真色”。与常州词派褒誉温庭筠等花间词作不同,王国维“五代喜李后主、冯正中,而不喜花间”,对花间词的评价并不高,尤其不满常州词派对温词牵强附会的夸赞。《人间词话删稿》云:“固哉,皋文之为词也。飞卿《菩萨蛮》、永叔《蝶恋花》、子瞻《卜算子》,皆兴到之作,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罗织。”《人间词话》亦曰:“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刘融斋谓‘飞卿精妙绝人’,差近之耳。”他从温庭筠、韦庄、冯延巳词中分别拈出一句,非常生动、准确地比拟他们各自独特的风格:“‘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正中词品,若欲于其词句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殆近之欤。”温词之绮丽、板滞,韦词之清新、灵动,冯词之深情、缠绵,皆包蕴其中,并且隐含着对三人词风的褒贬。

王国维词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评词时准确地把握住了词不同于诗的审美特性,即词之言情隐微,情之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与感发,注重读者的参与,自由阐发,扩大了词的影响面。

叶嘉莹先生认为,在中国说诗的传统中,不得不推受儒家之影响而形成的托意言志的一派与受道家影响所形成的直观神悟的一派为二大主流。托意言志的一派不惜深文周纳以求其句内之深意,直观神悟的一派则贵在超脱妙悟以体会其言外之神情。⑤以张惠言、王国维二人的词论比附之,则张氏为托意言志的一派,王氏为直观神悟的一派。两派相较,孰优孰劣,学者多有讨论。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论中形象感发的阐释,缺乏系统的理论建设,故展现出较多的个人主观的评价,较少客观科学的理性评价。叶嘉莹则在《迦陵随笔》等著作中,引入西方文论的相关理论和术语,为张惠言和王国维二人的各自不同评词方式找到了理论依据。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少年时期即接触了王国维的词学经典著作——《人间词话》,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1941年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顾随,学习中国古典诗词。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并在淡江与辅仁两所大学任兼职教授。60年代应邀担任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曾于80年代至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鲁大学、印第安那大学讲学,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客座教授。从叶嘉莹的生平简介中,我们可以得出大致这样几个信息:(1)青少年时代接受了良好的国学教育,为从事古典诗词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结合中西的评词方式给叶嘉莹以学术上的启发;(3)就读大学期间的老师顾随以其学兼中西的修养和融合中西的讲授方式影响她发展了援引西方文论讲解中国古典诗词学术方法;(4)在海外执教的过程中,为了让西方学生更好了理解中国古典诗词,需要在讲解、分析中国诗词时,将中国传统评说方式与西方文论结合起来。这样既便于西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又能保留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蕴。海外从教的经历提供了在批评实践中将中西文论结合起来的机会;(5)在海外进行学术研究,使得叶嘉莹深受西方文论的熏陶,可以直接接触到西方文论。这样的经历和学术背景,使得她在研究诗词时将西方文论和传统文论结合成为可能。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已经了解了张惠言和王国维两位在词学史上影响深远的词学大家各自的理论主张。在《迦陵随笔》中,叶嘉莹不但讨论了张惠言和王国维两位词学大家各自不同的评词方式,更为重要且有启发性、创新性的是她为两种评词方式在西方文论中寻找理论依据,再作以优劣的评价。下面具体言之。

(1)在《迦陵随笔》第二章《似是而非之说》中,叶嘉莹借助西方诠释学的有关观点和中国“诗无达诂”及常州词派谭献提出的“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来讨论张惠言在词中牵强附会寻找作者寄托之意的评词方式。既证明了张惠言从温庭筠的词中领略到贤人君子的志意的合理性,又证明了其“把读者所得的‘衍义’直指为作者之原意”⑥的谬误。

(2)在《迦陵随笔》第六章《张惠言与王国维对美学客体之两种不同类型的诠释》中,借鉴西方结构主义的理论得出“王氏之说词乃是属于对美学客体的一种哲学阐释,而张氏之说词乃是属于对美学客体的一种政治诠释及道德诠释”⑦这一结论。

(3)在《迦陵随笔》第七章《从符号与信息之关系谈诗歌的衍义之诠释的依据》中,由语言学家索绪尔奠基的符号学为叶嘉莹的论证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张惠言的“衍义”之诠释,找到不少可以说明的依据。

(4)在《迦陵随笔》第九章《“兴于微言”与“知人论世”》中,叶嘉莹援引西方现象学派的理论主张,并结合中国诗学传统中本已有的“知人论世”说,来探寻温庭筠词到底有无喻托之意。

(5)在《迦陵随笔》第十一章《从李煜词与赵佶词之比较看王国维重视感发作用的评词依据》中,新批评学派在评说诗歌时所使用的重视文字本身在作品中之作用的细读的方式提供了论证的帮助。

(6)在《迦陵随笔》第十三章《三种境界与接受美学》中,读者反应论与接受美学所主张的读者对于文学作品做出的背离作品原意的创造性这一观点很好的解释了王国维提出的三种境界说。

叶嘉莹在《对传统词学与王国维词论在西方理论之观照中的反思》以及《迎陵随笔》等文章中,以西方的诊释学、现象学、符合学、接受美学、新批评等理论对张惠言、王国维的评词方式予以观照,既发现西方这些理论与张王理论之暗合之处,也用这些理论为张王之评词方式寻找得以存在的合理质素,并对中西方的理论之优长和缺陷予以说明。而且,叶嘉莹此种研究,根本目的是在于对中国传统的理论做出更为科学性、更为理论化的反思,这正是当年王国维的初衷。除此外,叶嘉莹还希望为中国传统文学、文论在以历史为背景的世界文化的大座标中,找到适当而正确的位置,这当然与那种把中国文学和诗论作为论证西方文学理论的材料的做法有着本质的差别。“叶嘉莹的唐五代词研究以角度新颖,分析绵密见长,为我们拓展出进行学术研究的视野,对于带动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唐五代词研究的活跃和创新,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叶氏论词,在古典诗词与西方理论的‘嫁接’上相当成功,为广大学者深化唐五代词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⑧

据代讯在《全球视野中的本土化选择:近百年西方文论在中国》一文中的介绍,上个世纪以来“曾经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外来文论输入中国”,即五四时期输入的欧洲文论,建国初期学习的前苏联文论,文革结束后引进的西方文论。“一种新的思想资源的开辟,对于学术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为它是新的思想源泉与动力的输入,往往意味着思想疆域的拓展和版图的扩大。文艺理论的发展同样如此。近百年来西方现代文论的输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思想资源,使我们置身于世界文论格局之中,和世界文论的发展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与世界文论主潮保持同步思考,并对其挑战作出积极有效的回应。这大大扩大了我们的理论视野,拓展了我们的思维空间,为我们的文艺理论的发展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改变了我国文论的面貌。事实上,西方文论的输入,已经成为推动中国近百年文论发展的有力杠杆之一。”⑨

“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结构主义等。这些新学科反映了20世纪科学的新成果。这些新兴的学科,作为理论都可以转化为方法,用以研究文学现象,从而创建文学理论新的分支,这样才能把文学理论提高到当代科学的水平上来。”⑩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的两个源头:中国传统文论和西方文论。如何在吸收西方文论精华时,将其很好地融入传统文论,保持我们的本土特性,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学术界也经过了大量的讨论。文学理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不但在于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而且也在于它必须经得起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在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我们要要真正地做到将西方文论与传统文论融会贯通。在这一点上,叶嘉莹的词学研究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注释:

① 高峰:《唐五代词研究史稿》,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74页。

② 邱世友:《词论史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③ 杨柏岭:《晚清民初词学思想建构》,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页。

④ 杨柏岭:《晚清民初词学思想建构》,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⑤ 叶嘉莹:《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3页。

⑥ 叶嘉莹:《叶嘉莹说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页。

⑦ 叶嘉莹:《叶嘉莹说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9页。

⑧ 高峰:《唐五代词研究史稿》,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297页。

⑨ 代讯:《全球视野中的本土化选择:近百年西方文论在中国》,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7月。

⑩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韩雅东(1989—),女,汉族,宁夏人,在读硕士研究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

105

A

1672-5832(2016)11-0030-02

猜你喜欢

张惠言词派叶嘉莹
年谱编撰对文学研究的意义与作用
——以张惠言为例
张惠言“一生未有诗作”再议
清代中后期词坛对蒋捷及其《竹山词》的接受——以常州词派为核心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
吴熊和《梅里词缉读后
——兼论梅里词派及浙西词派的形成过程》手稿
学人书话·叶嘉莹与徐培均
叶嘉莹:如朗月照人
寒士情愫与学人胸襟
论云间、常州词派对五代、北宋词的接受异同
张惠言墨学观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