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精准扶贫路径
2016-11-26莫光辉陈正文王友俊
◎莫光辉 陈正文 王友俊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精准扶贫路径
◎莫光辉 陈正文 王友俊
摘要:本文从创新发展激发精准扶贫活力、协调发展推进精准扶贫资源的平衡发力、绿色发展建筑精准扶贫的生态屏障、开放发展拓展精准扶贫的国际交流空间、共享发展推进精准扶贫的成果释放等方面论述了精准扶贫与新发展理念的契合性,并提出了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精准扶贫实践路径。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精准扶贫;模式创新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十三五”规划与实施的指导理念,对新时期脱贫攻坚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和指导意义。因此,在我国“十三五”刚刚开局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很有必要应用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去指导精准扶贫的实践进程。
精准扶贫与新发展理念的契合性
1.创新发展激发精准扶贫活力
创新理念能够为精准扶贫工作不断推进提供动力。从我国30多年来的扶贫历程和扶贫经验分析,以往的漫灌式扶贫模式的扶贫效率在逐年下降,扶贫模式需要结合贫困标准、扶贫对象和扶贫资源等方面的变化调整进行创新,扶贫效果才会更加显著。随着扶贫开发实践向纵深推进,全国剩下的5575万贫困人口是我国扶贫攻坚的“硬骨头”,这更需要在思想观念、瞄准方式、帮扶形式与机制体制等方面进行新的顶层设计,需要将创新理念贯穿在“十三五”扶贫攻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通过创新理念激发扶贫开发活力。
2.协调发展推进精准扶贫资源平衡发力
协调发展理念要求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协调好多元主体结构之间的关系,它既包括不同贫困对象和贫困地区等扶贫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扶贫开发资源筹措和调配等扶贫主体之间的关系,还包括扶贫开发过程中各种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我国扶贫开发过程中各种协调关系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人口、经济、教育之间,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之间,贫困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贫困对象与贫困对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从而影响扶贫的有效性与整体性,产生较为突出的两种失衡况状:一是扶贫工作过于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主的理念容易导致当地教育、卫生发展相对滞后;二是漫灌式的扶贫开发模式在执行过程中造成同样条件的贫困对象受到不同的对待,同样条件的贫困地区享受到的扶贫成果亦有差异。因此,只有协调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多元主体结构之间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精准扶贫。
3.绿色发展建筑精准扶贫的生态屏障
绿色发展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健康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由于经济过度开发造成的自然资源过分开采,导致部分扶贫工程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影响了农村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贫困地区可持续性的破坏使得扶贫开发面临生态环境修复的瓶颈。因此,绿色发展理念必须贯彻到未来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中,尤其是产业扶贫开发项目中,进而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建立在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只有保证了贫困地区的发展可持续性,才能够更好地维护贫困地区群众的生存利益。
4.开放发展拓展精准扶贫的国际交流空间
在当前全球化广度与深度不断扩大与深入的发展大势下,精准扶贫工作也需要通过开放的国际平台与世界接轨。精准扶贫开发工作应在更大程度上争取国外的资金援助和技术支持,如在提倡扶贫主体多元化的脱贫攻坚进程中,我们需要尽可能地争取与国际NGO组织合作。开放发展能够促进贫困地区与国际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为贫困地区脱贫空间争取更多的国外发展资源。如西南贫困地区,特别是广西、云南等省份具有面向东盟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可以通过国际区域合作拓展精准扶贫的交流空间。
5.共享发展推进精准扶贫的成果释放
通过精准扶贫实现扶贫开发资源与贫困人口的无缝对接,使贫困人口真正有机会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同时,共享发展与精准扶贫的结合能够使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在发展共建中获得更多的存在感与幸福感,从而促使他们更主动自觉地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饱满地投入到脱贫攻坚中去,为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增加发展动力。
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精准扶贫路径
1.重视精准扶贫的机制体制创新
(1)推动精准扶贫理念创新。精准扶贫作为一个新的扶贫开发战略,其理论内核也应在扶贫开发的实践进程中不断完善。如以往的扶贫开发工作更侧重经济成效,即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贫困人口经济收入的提升,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受限等问题。而精准扶贫更为强调扶贫的根源性,在重视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更重视精神扶贫,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并且把贫困农村社区看成一个有机的生态共同体,注重贫困社区的教育、卫生、经济和科学的全面协调发展。
(2)带动精准扶贫机制创新。精准扶贫机制创新分为内在机制创新与外在机制创新。内在机制创新包括精准识别机制创新、精准帮扶机制创新、动态管理机制创新与效果考核机制创新[1]。以识别机制与效果考核机制创新为例,以往的识别机制可能会因为统计技术缺陷而将真正贫困的人口排斥在扶贫之外[2]。考核机制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考核指标不科学、脱离实际等问题。外在机制创新包括扶贫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商创新、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市场机制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支撑机制创新。从资源整合机制上看,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重复率大,多主体间扶贫工作不协调,资源浪费严重。再如,在金融扶贫方面需要创新到户机制,探索合作机制,降低风险[3]。总的来看,精准扶贫的各种机制体制都需要在新的脱贫攻坚实践探索中进行不断创新。
(3)推进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精准扶贫模式主要是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移民搬迁安置、低保政策兜底、教育扶贫和医疗救助扶持等“五个一批”工程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五个一批”的各个子项目中,需要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不断融入创新发展理念,如创新生产方式,或创新就业方式,或创新移民搬迁安置方式等。此外,精准扶贫的工程模式创新也必不可少。在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中,光伏扶贫、电商扶贫和构树扶贫等都是在实际扶贫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而新开拓的扶贫方式。毫无疑问,更多的精准扶贫工程将会通过创新而被不断发掘,并对扶贫工作发挥必要的作用。
2.注重精准扶贫的利益协调
(1)协调不同地区之间的扶贫发展。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更要注重将力量精准地集中在欠发达地区,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同时,加强城乡间协调发展也能促进农村精准扶贫的成效,通过对口支援、相互之间援助,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精准扶持力度。
(2)协调不同扶贫领域之间的关系。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应该强调区域发展整体性与局部利益的统筹协调。整体和部分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偏重其一会给地区发展带来潜在的制约。所以,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应当注重不同扶贫领域间的协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3)协调不同扶贫对象之间的具体关系。以贫困村为对象,应该对同等状况的贫困村进行对等程度的扶贫开发工作。在以往的扶贫开发工作中,经常出现同样条件的贫困村因政策设计或是政策执行偏差造成扶贫资源分配不公的情况。当前的扶贫瞄准以贫困人口为扶贫对象,应该协调好贫困对象间的帮扶关系,确保精准扶贫资源真正精准扶持到贫困人口,发挥出扶贫资源的最大效益。
3.加强精准扶贫的生态资源保护
(1)开发绿色产业扶贫资源。产业扶贫模式是一个传统的扶贫模式,旧有的粗放产业扶贫模式不仅浪费资源而且破坏环境。因此,在未来的产业扶贫中应当注重绿色产业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探索绿色环保精准扶贫模式。
(2)坚持探索生态扶贫方式。生态扶贫更为注重生态作为一个系统在扶贫中的影响,对于生态基础薄弱、环境承受力差的地区,应该禁止人为过分开发自然资源,并在扶贫开发进程中加强生态重建和修复。
(3)转化生态资源为扶贫优势。生态基础良好和生态资源保护较好的贫困地区可以利用当地生态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等绿色生态产业,选择合适的生态产业扶贫开发方式,在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继续保护好环境。
4.拓展精准扶贫的开放交流平台
(1)利用贫困地区的区位优势拓展扶贫开放空间。贫困地区可以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把区位优势转化为扶贫资源。如西南滇桂黔地区是我国扶贫攻坚开发工作的主战场之一,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应该积极利用靠近东南亚、出海口和珠三角的地域优势,引入区域外的扶贫资源,从而促进区域内资源整合,推动当地的发展,为精准扶贫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注重与国际力量的合作。扶贫工作应该引进国际上能够利用的资金和先进工作方法,引进相关的技术和人才,促进多元主体进行合作,为精准扶贫提供外部的推动力。
5.巩固精准扶贫的发展成果共享
(1)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精准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完成了对7亿多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为消除世界贫困人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在现有标准下我国仍然有5575万贫困人口。所以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求我们采取精准扶贫模式,提高扶贫效率,巩固扶贫成果,让“真贫”更早地精准享受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
(2)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精准共享生存和发展权利。生存和发展权利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但是贫困问题让一部分人不得不为生存问题而担忧,更无法提及发展权利的实现。因此,精准对接帮扶贫困地区人口能帮助他们共享和实现最基础的生存权利,进而助其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权利。
(3)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精准共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只有在2020年前完成对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才能够顺利建成。我国小康社会的顺利建成标志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能够基本满足群众需要。因此,精准扶贫的任务之一是把小康社会的发展成果让贫困地区人民能够更好、更准确地共享。总之,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早日脱贫,既是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让贫困地区人口早日脱贫享受小康社会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解龙. 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与机制创新. 湖南社会科学,2015,(4):156-159.
[2]黄承伟,覃志敏. 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演进与精准扶贫. 扶贫与三农,2015,(2):56-59.
[3]汪三贵,郭子豪. 论中国的精准扶贫. 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15年度一般项目《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研究》(编号:15BMZ05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61/j.cnki.zggqgl.2016.04.003 ■ 编辑:马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