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汽车产业研发体系转型升级的思考

2016-11-26叶珊瑚

中国国情国力 2016年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

◎叶珊瑚



推进汽车产业研发体系转型升级的思考

◎叶珊瑚

摘要:研发投入不足、特殊的“二元研发结构”以及研发人才培养机制落后等,导致我国汽车产业研发水平低下、创新驱动不足。在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的新常态下,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深入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汽车产业的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研发能力,构筑我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二元研发结构;人才培养机制;研发本土化

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的新常态下,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深入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汽车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构筑我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汽车产销量由2000年的207万辆和209万辆大幅增至2015年的2450.33万辆和2459.76万辆,增幅均超过10倍,并且从2009年开始,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汽车产销量的比重均超过20%,从规模上而言,我国已经成为汽车制造大国。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汽车产业仍面临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生产水平相对落后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产业研发能力不足和创新驱动有限,主要依靠规模而非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发展,难以适应转型升级的要求。

1.研发投入不足

(1)整体研发投入不足。2001-2014年,我国汽车产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年均约1.8%,即使是汽车上市公司,近年来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也只有3.5%左右,与世界主要汽车企业年均占比5%左右的研发支出差距较远。近十年来,德国汽车产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约为6%,是我国的3倍多。在全球整车企业研发投入排名中,我国汽车企业的研发投入均排在主要汽车产业发达国家之后,即使排名相对靠前的东风汽车和上海汽车也只是排在第19位和21位,无论是研发投入金额还是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均与世界主要汽车企业相差甚远。不仅如此,即使是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其在我国的研发投入也远低于母国企业。

(2)忽视制造技术的研发投入。汽车产业技术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汽车产品技术和汽车制造技术两类。截至目前,绝大多数国内汽车企业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产品技术的研发上,忽视了制造技术和生产工艺的研发。在中低端车型领域,我国自行开发的车型与进口汽车相比,在技术、外观和功能等方面都不相上下,但当投入量产后,国内汽车产品往往由于工艺、制造水平低下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进而在与同级别的合资品牌、进口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即使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甚至将国际一流产品的图纸拿回国内生产,其产品质量仍会落后于进口产品和合资产品。

(3)忽视零部件的研发投入。汽车产业发展至今,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们不仅是整车生产的参与者,并且更多地加入到整车研发体系中。但是,我国汽车整车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更偏重于自身发展,忽视了对唇齿相依的零部件配套企业的培养。由于大多数整车企业与零部件配套厂商之间长期处于一种松散型的合作关系,导致国内零部件供应企业因为缺乏稳定性保障而在产品创新上缺乏投入动力,不利于零部件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2.特殊的二元研发结构

汽车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从研发起步,先有产品研发,后有产品生产,进而通过生产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化。而我国汽车产业是在薄弱的工业基础上起步的,一方面,在商用车领域(客车、货车等),走的是自主研发的道路,自主产品占了我国商用车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另一方面,在占我国汽车产销90%以上份额的乘用车领域(轿车、SUV等),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合资合作-自主发展”的道路。面对改革开放后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需求,外资进入我国和国内企业设立合资企业生产和销售汽车,其普遍做法是,由外方进行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开发和换代升级,产品研发基本都在国外完成,在我国生产的汽车产品基本上是外资汽车企业已经研发完毕的产品,外资汽车企业通过向合资企业收取技术提成费的方式许可合资企业使用产品技术,极少有在我国完成产品研发再进行生产的情形。虽然近年来也有部分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但是,其功能仅限于一般车型的改款换代,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仍在其所在国(跨国汽车集团总部)进行,这种特殊的“二元研发结构”是我国汽车技术发展非常显著的特征。

这种研发结构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弊端在于,一是外方把汽车技术研发留在其所在国进行,限制了合资企业的研发水平提升,将合资企业变成“制造车间”,更谈不上研发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二是抑制了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和学习效应。汽车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的核心技术被外方牢牢掌握,汽车企业对技术的使用必须建立在向外方支付高额技术使用费的基础上。同时,大部分合资企业中,中方和外方的股比为各占50%,在这样的股比结构下,合资企业的决策权很难由中方完全掌握,合资企业想要自行学习新技术,还需要经过合资外方的同意,而合资外方往往为了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允许合资企业自行学习研发,一定程度上导致这些合资企业虽拥有庞大的生产规模,也不过是跨国汽车企业的“中国工厂”,始终在产业链的低端徘徊。三是通过收取技术许可费及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技术支援费,摊薄了合资企业的收益。有些合资外方甚至通过技术许可费和技术支援费的方式转移利润,损害中方权益。这种模式的结果,是我国汽车产业的研发投入增长远低于汽车产销规模的增长。

3.研发人才培养机制落后

(1)产学研脱节。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深入发展的关键是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需要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来实现。我国目前与汽车产业相关的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不在少数,但培养方式相对落后,专业知识与实践脱节,实操能力差,能够提供给高校人才进行研发实践的机会也十分有限。

(2)高端制造人才缺乏。目前我国教育资源的投入重点是高等院校和基础教育,对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等投入不足。汽车产业存在的与外国企业使用相同技术,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问题,就是因为制造技术不足、高端制造人才缺乏造成的。

对策建议

在我国汽车产业增速放缓、从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背景下,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提高研发能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深入发展。

1.增加研发投入

(1)增加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目前,汽车技术发展正处于传统汽油技术向新能源技术过渡的阶段,根据汽车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若能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将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起到“革命性”的驱动作用。同时建议采取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一方面,按照一定比例对企业新能源技术研发支出给予财政补贴,同时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给予购买补贴、租赁补贴和使用补贴,引导和激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的范围除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外,还应该包括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主体等。另一方面,给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税收优惠,允许企业的新能源技术研发支出在所得税前扣除,并给予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税收优惠,免征车船税和车辆购置税等。此外,在行政管理方面,放宽新能源汽车的行业准入门槛,实行传统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区别对待的政策,促进汽车产业的技术革新和转型升级。

(2)增加制造技术的研发投入。汽车产业竞争力和产品质量密切相关,而产品质量的保证除了技术先进性以外,还需要通过制造过程来实现。因此,我国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不仅要加大产品技术的研发投入,更要加大制造技术和工艺的研发投入,并对制造过程进行持续改善。

(3)增加汽车相关基础产业的研发投入。汽车产业是一个包含钢铁、橡胶和电子等产业的集成性产业,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不仅取决于汽车产业自身的技术水平,也取决于汽车相关基础产业的技术水平。因此需要加大汽车相关基础产业,如高强度钢板、汽车电子等产业的研发投入,从整体上提高汽车产业技术水平。

2.协同研发

(1)整合资源,共同研发。近年来,我国主要汽车集团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汽车研究院,研发新车型,并相继推出了自主品牌。但是,这些产品同质化严重,差异化不足,存在研发资源浪费的情形,应该整合国内几家大型汽车集团的研发资源,成立联合研发合作组,共同投入,共享成果,走共同研发、协同创新的道路,提高研发效率。

(2)“零整”协同,提升效率。在现阶段,发动机、底盘、变速箱和电子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际汽车企业巨头的手中,我国零部件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仍比较落后,大部分仍依附于整车企业,根据整车企业的要求进行生产配套,不具备研发改进和创新能力。现代汽车技术研发的发展趋势是,整车企业在产品研发中所占的比例持续下降,转为在整车企业的牵头下,一系列零部件供应商参与共同研发,这不仅可以发挥各自专业领域的优势,提高整体研发水平,同时整车企业也可以在减少研发投入的前提下提升研发效率。因此,我国整车企业应该重视对零部件体系的培养,转变目前国内汽车产业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之间的依附关系,形成互相支持、分工合作的研发体系,从整体上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水平。

3.研发本土化

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水平,必须改变我国汽车产业的“二元研发结构”,实施汽车产业研发体系的“本土化”。首先,鼓励合资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在我国进行核心技术研发,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其次,通过研发“本土化”培养自身的研发人才和研发力量,发挥对先进技术的“学习效应”。此外,还可通过合资研发发挥先进技术的“溢出效应”,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提升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4.完善研发人才培养机制

(1)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加强产学研之间的联系,建立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内企业与高校之间形成纽带,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汽车产业人才培养、输送体系,建立高级研发人才的激励机制,壮大国内人才梯队,进而实现汽车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2)加强“工匠”培养。汽车产业作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熟练的产业工人,而产业工人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各种类型的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因此,增加对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投入,培养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工人,是提高我国汽车产业技术水平,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的必经之路。

(作者单位: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61/j.cnki.zggqgl.2016.04.016 ■ 编辑:马振东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机制
深化改革背景下湖北省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高素质“蓝领”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京都动画人才培养机制对我国动漫产业之启示
校企互动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跨学科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
基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学做创”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面向区域经济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