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法国政府的气候外交
2016-11-26郭海婷
郭海婷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法国政府的气候外交
郭海婷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成为了世界各国关注的话题,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的成功是法国政府气候外交的成功。本文借助语料库结合批评话语分析方法,解读法国总统奥朗德在气候大会筹备和举办过程中的公开讲话,探究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
巴黎气候大会 气候外交 批评话语分析
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频繁出现极端天气事件,各地的高温纪录也被屡屡刷新,甚至出现了近几百年来的最高温。面对这一全球性问题带来的生存危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加入全面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阵营中。法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一直以环保先锋者自居,2012年9月法国总统奥朗德宣布法国申办此次大会,并在2013年年底的华沙会议上,被正式指定为2015第二十一次缔约方会议的主办国,法国是当时唯一的申办国,从申办成功开始,法国便联合外交部、生态部、财政部、科研部和农业部组建“气候谈判代表团”,并在两年多的时间举办多场会议和论坛,关联了全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呼吁积极开展对话与合作。
2015年底,尽管巴黎刚刚发生了恐怖袭击,但这届如期举行的气候大会却是史上最多国家领导人参加的一届,195个缔约国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议》,会议被看作是一次“成功”的会议。尽管这个“成功”对解决气候变暖问题的实际效果尚有争议,但对于法国而言,这次大会的成功更是一场气候外交的成功。欧洲时报:“气候大会达成历史性协议更是法国外交的一次胜利”,英国卫报:“巴黎气候变化协议:全球最伟大的外交胜利”,法国本国的《观点报》则毫不客气地打出标题:“巨大的外交成功,但是气候问题上的失败”。
为了解法国政府在这期间的外交行为,本文搜集法国总统奥朗德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公开讲话,建立专门语料库,用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工具,分析其外交行为中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话语构建,从中发现法国政府在气候变化这一问题上的立场态度,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
一、研究方法
奥朗德作为法国总统,自上任以来,其在国内国际舞台上各公开场合的言行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政治外交行为。政治话语从狭义上理解为个体说话者或集体发言人(个人或团体)通过话语形式来获得权力。从这一定义上说,政治话语是一种权力话语,是一种为争取权力而实施的话语行为,是政治斗争的一部分。在气候问题上,奥朗德政府通过其话语建构,达到其政治外交目的,扩大其权力影响。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2012年9月(奥朗德提出申办气候大会)至2016年1月(巴黎的世界气候大会结束一个月)期间所有奥朗德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公开讲话,共184篇,建立专门语料库。语料库是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利用技术软件对数据的分析,观察专门主题的批量语篇中出现的共同或独特的语言现象。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可以弥补定性分析中过于依赖主观经验的不足,帮助呈现更为直观的分析结果。语料库与批评话语相结合则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互补充,更为全面地分析语篇的语言特征,挖掘语言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对其产生的影响。批评话语分析的核心是把话语看作一种社会实践,在这个社会实践过程中,费尔克劳夫的三维模式研究清晰地诠释了话语与社会之间相互建构的现象,用话语来理解社会关系,又用社会情境来解读话语。费尔克劳夫丰富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学、又结合了布迪厄的社会学和福柯的解构主义思想,形成了一种有机结合语言文本、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话语分析方法,创建了文本、互动和语境的话语三维模式,三者融为一体,“互动”又发展为一种话语实践,包含生产、传播、接受过程,而“语境”扩展为社会实践的整体。
在奥朗德当选总统后提出申办2016巴黎气候大会,并为之开展的一系列气候外交活动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的话语事件,这个话语事件包含了他为之生产的所有政治和外交话语,本文借助语料库从话语实践角度看分析这一系列话语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并结合整个气候问题的国际社会情境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二、文本分析结果:主题词、词频、搭配分析
主题名词:由于对气候问题的定义性描述主要有:“changement climatique气候变化”“réchauffement climatique气候变暖” “dérèglement climatique气候失常”。因此以气候问题的共有形容词“climatique”为关键词检索出奥朗德的公开讲话184篇,其中2012年9月-2012年底仅7篇,2013年32篇,2014年52篇,2015年93篇。可见奥朗德的讲话对气候问题的关注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主题高频搭配词:与这些主题词搭配的最高频率动词是 “lutter contre”和它的名词形式“la lutte contre”,意思都是:与......作斗争。可以看出奥朗德这类讲话的主题动作是面对气候问题的斗争。
例:“我并不将对恐怖主义的斗争与气候变暖的斗争对立起来。”(2015年11月30日气候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气候大会的前夕刚刚发生了巴黎的恐怖袭击案。奥朗德在巴黎大会开幕式上提到的lutte contre 有两个宾语:le terrorisme恐怖主义和le réchauffement climatique气候变暖。一个是人类文明面临的巨大威胁,另一个是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的巨大威胁。面临这两大问题,我们都需要斗争。
另外与主题名词“气候climat”的高频词还有“conférence会议”和“accord协议”,由此看出气候问题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号召各个国家的积极参与。利用会议沟通意见,达成一致协议,是解决气候问题的主要途径。
三、话语三维模式分析
(一)话语实践生产者
本语料库的内容都是奥朗德的公开讲话,因此话语的主体发布者都是奥朗德本人,但是在讲话中,奥朗德对自己话语主体时常从“je我”扩大为“nous我们”“la France 法国”。
奥朗德作为法国总统,在讲话中使用“je我”来强化其个人身份,也显示其个人的威望与真诚。使用“nous我们”,拉进与受众的关系,与对方结成共同对抗全球性气候变化问题的共同体。而使用“La France”则利用其身份在讲话中增加了一国的沉重分量,也表明了法国在这个问题上的整体态度与立场。
例:“女士们,先生们,法国请求你们,法国恳请达成第一份世界性的协议。”
(2015年12月12日法国气候协商会议上的讲话)
(二)话语传播场景与接受者分析
奥朗德讲话发布的主要场合是重大会议上的发言,与其他国家或组织领导人互访时的发言。前者的受众是关心气候问题的会议与会者,他们的身份多样,但目的统一,在会议上交换意见,相互协商。身份范围可以分为:国际组织和欧盟内部的。奥朗德在进行气候外交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欧盟内部的团结一致。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法国的发展类型相似,是法国争取合作,在国际上扩大影响力的重要联盟。
后者的受众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其中法国尤为重视非洲国家的支持。
例:“我们当然应该寻求一致的协议,我知道我可以依靠你们,支持气候大会。如果能达成符合我们的期待的协议,那么之后,我们还有一场大仗要打,而我希望,总统先生,您也能加入这场战斗”(2015年7月2日在贝宁的讲话)
事实上,在气候大会召开之前,奥朗德与世界各国互访频繁,而访问的重要主题之一正是寻求多方对巴黎气候大会的支持。在奥朗德访问中国期间,两国领导人就气候发表了一份联合申明,协商一致支持气候大会。亚洲、非洲、拉美各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阶段的局限,工业生产还主要依赖化石燃料,技术和资金都不足以支撑这些国家快速地完成向低碳绿色发展方式转型,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但这些国家正是奥朗德的重点话语对象,是气候大会达成一致协议的重要支持力量。
(三)社会实践的权力关系分析
气候大会的核心问题控制气温上升,控制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奥朗德讲话中频频出现“carbone碳”相关词簇,如:碳排量,碳份额,碳市场。这里的碳指的就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作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排放气体,是人为造成的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其排放量问题关系各国自身利益与国际责任,因此,气候外交其实是一场国际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生存环境上的博弈。法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原始积累,并开始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方式,即新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依托本国在核能,太阳能,风能上的技术优势,积极推进能源过渡,绿色环保发展。他们在技术上的优势和在排放量上的领先,也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经济利益和国际影响力。在气候环境问题上,法国在国际上牢牢掌握了话语权,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同时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初期排放量大的发展中国家施压。
在这样的话语背景之下,奥朗德的讲话输出的是一种高调的环保理念,面对危机,以先锋姿态自居,要求制定通过高标准的排放规则,呼吁全世界都跟进法国的减排步伐,以欧盟为核心同盟,拉拢全世界的参与来提高本国的影响力。法国与中国和非洲国家之间的差距在于发展阶段的不同,要加速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方式转型,急需的是技术和资金。这也是气候大会中最敏感的环节,历届气候大会的进展缓慢,甚至有哥本哈根会议的失败在先,法国吸取教训,态度诚恳,呼吁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持,这也是气候大会成果的重要因素。但法国作为技术、资金掌握者,话语的主导者,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权力关系高低立分。
四、结语
以上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奥朗德在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外交,促成了2015年气候大会的成功。在这场由话语构建的事件中,涉及了经济、政治、外交、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博弈。尽管气候大会达成了积极的一致协议,体现了全世界各个国家地区面对全球性环境危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但在权力关系不对等的情况下,法国利用其自身优势和外交行为,用话语建构道德高地,获得输出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也是一种道德绑架,本质上掺杂了其经济利益和国际战略目的。我国政府在面对环境问题时,应该立足本国国情,有效参与国际对话,积极面对全球化的气候外交趋势。
[1]Charaudeau,Patrick.Le Discours Politique[M].Limoges: Lambert-Lucas,2014.
[2]Maingueneau,Dominique.Discours et analyse du discours: une introduction.ICOM Série “Discours et communication”[M].Paris: Armand Colin,2014.
[3]Mazière,Francine.L’analyse du discours: histoires et pratiques.1.éd.Que sais-je? 3735[M].Paris: Presses Univ.de France,2005.
[4]钱毓芳,语料库与批判话语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
[5]王泽霞,杨忠,费尔克劳话语三维模式解读与思考[J].外语研究,2008(3).
[6]王宗华,马英九就职演说的批评话语分析[J].语言应用研究,2008(10).
[7]尤泽顺,陈建平.政治话语的批判性分析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解放军外国语学报,2008,31(5).
[8]钟茜韵.政治话语分析:—种面向高阶学者的方法评介[J].现代外语,2014(6).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本文系浙江传媒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法国奥朗德政府的气候外交》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