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圣母院》浅谈人性观
2016-11-26江孜琦
江孜琦
(作者单位:绵阳中学实验学校)
从《巴黎圣母院》浅谈人性观
江孜琦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非常经典殿堂级作品。其中对于人物形象与善恶的描述,通过故事的转折发展引人入胜,尤其是对人性优劣的描述,传达给读者正确的人生观,给予人们正能量。本文通过对于文中吉卜赛少女爱丝梅拉达和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及圣母院驼背敲钟人卡西莫多三人之间的故事进行深入剖析,将作者雨果要传达的人性观进一步解读,畅谈这部文学作品对于读者重构人性观的作用与意义。
人性论 爱情观 巴黎圣母院 文学著作
一、作者雨果的人性观点论
《巴黎圣母院》作为世界文坛的一部经典作品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这部作品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雨果对于浪漫小说的第一次尝试,以法国著名的建筑巴黎圣母院为全文的故事发生地,将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对于不同阶级人们的同情描写的入木三分,非常到位,同时这部作品中能够看到雨果将自己也映射到了文学作品中,一边歌颂底层人民的人性美,一边讽刺上层阶级的丑陋的嘴脸和败坏的思想。
中规中矩的人生,顿悟人性的丑恶。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们都是悲惨的人物,不论人性的善恶都经历了非常痛苦的折磨,然而真正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找到人性的真谛是对他们最好的恩赐。其中主人公之一的敲钟人叫加西莫多,一生经历了无数坎坷,被人偷走、被人遗弃、被人利用、别人欺骗、身残耳聋、面目狰狞,人们能想到一切最残忍的事都发生在同一个人的身上,最可恶的事这个社会还要继续对他加以折磨,他代表了当时法国整个社会里最底层的人民。然而最底层的人民也是最淳朴、最老实的人民,加西莫多是这类人的代表,他骨子里流着对养父感恩的血液,养父的指示就是对他的“圣旨”,加西莫多唯命是从不分青红皂白一定要完成使命,他被要求抢走艾丝美拉达,然而悲剧再一次发生,他被国王的卫队抓到并执行鞭刑,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却是被他抢走的艾丝美拉达帮助了他。最终他看到了养父的丑陋嘴脸和歹毒之心,这也是他人生第一次如此的清晰地看到这个事实,认识了一生中对他有恩的艾丝美拉达,同时看到了养父最真实的一面。在最后他将养父推下教堂的一刻,他获得了新生,他的内心第一次帮助他挽救了自己的过错,在教堂之上救赎了自己的罪过,他的一生最终抱着和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女孩死去,可以说结局对于他一生经历的困难来讲是圆满的。能够在最后一刻散发出人性美好的光芒,他也知道自己做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内心得到了满足。
天生倔强的性格,坚信人性美好的执着。故事的另一个悲惨人物是一生在寻找自己的亲生女儿的母亲,直到最后一次见面才实现她的愿望,然而作者并没有给她更好的结局,她与自己的女儿双双死在了教堂。女主人的命运转折颇多,她的人性中透露出无比的善良和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同时也带有倔强的色彩,对于爱钱忠贞和执着,不被外界的压迫和压力所屈服,相信这个是作者最想想表现自己内心的一种感受。虽然这类人性如此美好,他们也知道忠于自己最终不会得到太好的下场,却能够让自己活得抬得起头,有着自己的价值,至少死得也光明磊落,没有愧对自己的良心,也没有对不起任何人。
如同江河中的小船毫无掌舵可言,接受自己人性的转变。最后一个主人公是十恶不赦的副主教,虽然他足智多谋,却不曾实现一个愿望,最终惨死在自己设置的局中,只能用毫无意义来形容他的一生,伤害了无数的人得到了短暂的恩惠,却在最后一刻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一切如同梦幻一般,他的权利虽然高高在上能够指使很多人,也能暗箱操作许多事,最终也无法得到人心,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副主教一生煞费苦心最终也如昙花一现般前功尽弃,瞬间的美好也被彻底的毁灭。犹如当时社会的上层阶级,用着各种欺骗的手段来压榨普通民众百姓,看似得到了无数的财富和至高无上的权利却不足以成就成功的人生,金钱和权利不是人生的所有,也不能让这个世界为他而变。人性丑陋的背后验证了我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说法,当他运势降到最低的时刻自然所有的麻烦和烦恼找向了他,而他却不能搬回力挽狂澜的局面,只能够接受命运的安排,好一个自作自受的典例。
二、文学价值与人性思考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在于作者本身敢于同整个社会、上层阶级做斗争,如果用文中的主人公来象征作者雨果的思想,相信女主人公艾丝美拉达更加贴切他的人性观点。雨果看到了阶级统治者下的社会丑陋面,而自己的能力又是十分的有限,改变不了整个时代背景,却可以一直跟随自己的内心想法。他不要做副主教那样因为社会的灰暗改变善良的本质,也不要做被人蒙骗一辈子的敲钟人,要做就做敢作敢当的艾丝美拉达。做一个对于爱情、友情、生命价值都由自己来做主,一切的做法都是要向世界宣告“我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坚决不会对邪恶势力低头,委曲求全的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价值观念”。
三、人之初性本善的不谋而合
在我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三字经》中提到过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巴黎圣母院》文中也多次提到了这个人性善良的观点。然而社会是现实与残酷的,每个世道和时代都是如此,犹如“人善被人欺”一样的道理,他的善良不会因此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要承担着比常人更大的负担,那一刻他也是底层的社会,最终经过了无数的努力成就了副主教的身份。
在那个时代副主教意味着要终身禁欲,而他在见到女主人公艾丝美拉达后将要改变这个禁锢规定,因为此刻的他不再是曾经那个社会底层的人,他有权利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他成为了教会里德高望重的人物。副主教的地位在当时的社会可以说有着很大的特权,甚至能够主宰女主人公艾丝美拉达的生死,宗教对于他人性的“逼迫”没有让他就范,他用自己的特权打破常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文中的主人公都是悲惨的人物,不论是否按照自己的思想最终都没有一个完美的下场,让人觉得可怜又可惜,怪就怪在这个设代的背景。这正是作家雨果要表达的想法,他对于反宗教、反封建的努力可见非同一般。
雨果的出发点是好的,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这个时代能够改变,人们回归到“性本善良”的那个年代,不为这些争权夺势的人卖命,不被社会的乌烟瘴气所污染,每个人都能够依照自己人性最真、善、美的那个方向发展,消除一切的阶级统治,甚至是推翻宗教给社会带来的危害管理。本该有一个完美结局的人生却不得不用牺牲自己的性命来追求真理,被歌颂的是坚持人性美好的人们,被批判的是整个社会和那些为了生存改变本性的人们。可恨又值得人可怜的人性在雨果笔下彰显出他本人对时代的反抗与斗争,而他只能够通过对于这种卑劣行为的反对来改变这个时代的思想与人性,渴望更加美好的社会环境能够早日来到,这种人性归真的诉求正是雨果给我们传达的理念。
四、结语
本文对于人性进行了多个角度的分析,通过几个主角心理路程的转变和对于美丑善恶的看法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但是任何作品都不是完美的,作者的思想是引导故事发展的统筹,而作家雨果在当时的时代代表的是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虽然文中一再对美丑善恶进行强烈的对比分化,对于命运悲惨的人报以同情,却展现出资本家思想的片面性,对于同情只是肤浅的概述,正是这样才让艾丝美拉达表现出人性转折的一面,这种后知后觉恰好与资产阶级的思想有一定的相关性,善良的人总是那么轻易就会被欺骗,淳朴的人不小心就被人加以利用。他用这样的对比方法来描述社会背景,希望改善社会矛盾的对立是聪明的,而当时的社会矛盾不会因为一部小说而改变针锋相对的立场,上层阶级统治的顽固不会轻易塌陷,却让不同阶级的人们看到歌颂人性光芒的一面,因此成就了一部伟大的著作。
[1]辛瑞.对《巴黎圣母院》爱情对比的分析[J].文教资料,2009(32).
[2][法]雨果(Hugo,V.).巴黎圣母院[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3]任静文.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人道主义进步性[J].榆林学院学报,2007(05).
[4]王伏仙.论《巴黎圣母院》的创作特色[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07).
(作者单位:绵阳中学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