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新闻的“潜意识”:大众媒体科学报道内容分析

2016-11-26李占军

中国记者 2016年7期
关键词:主题词潜意识转基因

□ 文/李占军

科学新闻的“潜意识”:大众媒体科学报道内容分析

□ 文/李占军

本文从内容分析的视角,分别对“研究发现”“院士”“诺贝尔奖”“转基因”四个主题词进行检索分析,观察了大众媒体科学报道行为背后的潜意识,为人们更好地理解科学新闻的传播提供了借鉴。

科学新闻 大众媒体 内容分析

一、研究思路和数据收集

大众媒体的科学报道首先体现为一种新闻话语, 根据荷兰学者梵・迪克(van Dijk)的话语分析学说,新闻文本按照“约定俗成”的思维模式建构而成,是话语的抽象结构或再现,并与“社会共知的、使用新闻的规则、规范和意识形态系统”形成对应关系。[1]这意味着从对科学报道的新闻文本分析中,能够窥探大众媒体对科学理念的基本认知,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代表一定社会范围的议题偏好、文化心理、价值取向乃至政治生态。

从题材上说,经常进入大众媒体视野的科学题材,集中于重大科学成果,科学人物,以及同民族自豪感相连的科学事件。另外,随着近些年公众科学素养及安全与权利意识的提高,争议性公众科学话题的舆论影响越来越广泛,各种利益主体对这些话题的报道和介入,更直接暴露大众媒体对科学的态度与认知。通常,在媒体报道中,重大科学成果往往表述为“研究发现”,科学人物多以“院士”为代表,而与民族自豪感相关的科学事件以“诺贝尔奖”为最,争议性公众科学话题的典型代表则非“转基因”莫属。

二、类目建构

针对以“研究发现”为关键词的检索情况,本文建构了2个类目,分别为“消息来源”和“所在领域”。其中,“消息来源”反映了发布核心新闻事实的媒体类别。参照中国科学院学部设置,“所在领域”划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地学、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科学六大类,用以标记该项“研究发现”的所属学科范畴。

针对以“院士”为关键词的检索情况,建构了1个类目,即“新闻事由”。“新闻事由”代表了院士参与的活动类别,本文引用《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08)》的划分方法,将院士参与的活动划分为科学传播活动和非科学传播活动。科学传播活动划分为三种类型:学术活动、咨询评议和学术科普。非科学传播活动分为7种类型:科学研究与发现,个人相关信息,针对公共问题发表非学术观点,社会各方面对院士的关怀,参加公益活动,参与两院内部事务,其他。[2]

针对以“诺贝尔奖”为关键词的检索情况,本文建构了“出现语境”1个类目。“出现语境”要按关键词出现的场景进一步细分为:主体活动,衍生活动,杂谈,指关联诺奖的杂闻轶事,其他,指以诺奖为主题词的思考与评论。

针对以“转基因”为关键词的检索,本文建构了如下类目:转基因科学成果;转基因相关政策;评论与争议;语态(肯定、否定、中立)。

三、结果分析

(一)以“研究发现”为主题词的内容分析

对CNKI中的报纸资源进行检索,以关键词“研究发现”定位全文,时间限为2015年全年,搜索后得到3352条有效资源。对其消息来源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研究发现”的消息来源排名靠前的报纸为《北京科技报》《东方早报》《科技日报》《中国医药报》《大众卫生报》《医药经济报》等,其中以《科技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医药报》刊载“研究发现”为关键词的文章最多。

作为对重大科学成果产出的表述,“研究发现”在科学界所代表的层级是比较高的,这类成果具有突破意义,代表人类与真理世界的更进一步;应用研究领域相同层级的成果则被称为“发明”。而一般意义上的科研成果都只被表述为“进展”。从属性看,《科技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医药报》三个媒体的定位与科学家或特定专业群体的关系最为紧密,因而对“研究发现”概念的使用最接近其原义,所刊载的以“研究发现”为关键词的文章最多,也与其定位基本吻合。但从重大科学成果产出的量来看,《科技日报》对“研究发现”概念的使用仍显过多,一方面掺杂追求更高新闻价值的目的,一方面也有迎合受众心理期待之嫌。

在排名前十位的报纸中,九家报纸分属科学技术、食品安全、医药卫生、行业经济、知识教育领域,其所代表的受众群体与“研究发现”所代表的科学研究和行业科技动态直接相关,唯独《东方早报》所代表的都市白领人群略显突兀。可能的原因,一种解释是学历背景较高的都市白领自然对科学发现更有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研究发现”的语义中同时包含了科学、权威、新知、博学等色彩,代表了一种知识层次和生活品位,是文化身份的隐喻。

上榜十家报纸,30%涉及医药健康,说明在当前环境下,国民对医疗、卫生、健康的高度关注。

(二)以“院士”为主题词的内容分析

在CNKI报纸中,由高级检索的关键词检索院士,所得新闻文献共954个,其中按“新闻事由”划分为“非科学传播活动”和“科学传播活动”。

在我国,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直是科学家群体的代名词,是我国自然科学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

称谓上的固化一方面强化了院士身份的社会认同,一方面导致了很多尴尬。比如有的科学家被增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但并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直至“三无科学家”即无博士学位、无留洋经历、无院士头衔的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中国大陆本土科学家的第一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这种尴尬达到极致,不但解构了传统的院士形象,也对原本就被舆论多有诟病的院士制度造成巨大冲击。院士称谓中浓缩了中国社会对科学的几乎全部认知,所遭遇的尴尬也预示着社会领域对科学的态度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因而,考察以“院士”为关键词的报纸新闻,是了解院士群体社会存在状况的便捷渠道。

检索结果显示,以“院士”为关键词的“新闻事由”中,“非科学传播活动”的新闻共578个,其中“非学术观点”的活动以287件的数量,大大超过“科学研究与发现”的113件活动的数量。在全部“非科学传播活动”的“新闻事由”中,这两项活动的数量诚然是最多的,尤其“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相关活动体现了院士群体的份内职责,值得肯定;但“非学术观点”相关活动的反超,也真实反映了院士群体身陷各种非专业活动包围的现实。“院士在场即新闻”的背后,是科学绝对正确和权威的错误认知,这一认知将新闻价值观引向歧途,造成科学在媒介镜像中的扭曲。

(三)以“诺贝尔奖”为主题词的内容分析

在CNKI报纸中搜索关键词“诺贝尔奖”,定位为全文,限定关键词为“中国”,共搜索得到1316篇文章,剔除一篇无效文章后,对剩余1315篇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与中国相关的以诺奖为主题词的思考与评论类文章,和关联诺奖的杂闻轶事类文章,分别达到666篇和629篇,显得非常突出;衍生活动少之又少,主体活动则接近于无。这与中国大陆在诺贝尔奖上的实际状况高度一致。

多年来,每到诺奖颁奖时间,媒体都会不厌其烦地追问一个问题:中国大陆何时能得诺贝尔奖?由此展开的有关中国教育理念、科研制度、传统文化等话题的讨论此起彼伏。一个可能的推测是,2015年以诺奖为关键词的思考与评论文章的异常突出,与本年度中国大陆终于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方面获得零的突破直接相关。至于报纸对诺奖主体活动报道的空白,表面上可能与我国只有极少数媒体能派记者到诺奖颁奖地进行现场报道这样一个现状相符合。深层原因上,则与新闻价值的接近性要求相一致:诺贝尔奖颁奖礼仪式由瑞典王室操办,由于文化习俗的巨大差异,能够欣赏这种仪式的中国公众并不多见,因而,受到中国大众媒体的冷落也在情理之中。这种由接近性原则引起的选择性,也可以说是大众媒体对科学报道的一种“潜规则”。

(四)以“转基因”为主题词的内容分析

在C N K I数据库中选择报纸为检索大类,使用高级检索查询主题词“转基因”,时间设限为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得到主题词为“转基因”的相关新闻1721篇,依据这些新闻的内容和研究需要,将全部导出文献分为:转基因科学成果、相关政策、评论与争议和其他等四类(这四类基本能够涵盖全部所选文章)。统计结果显示,针对转基因的评论与争议最多,达到1087篇,占全部新闻报道的63%;转基因科学成果和相关政策分别占新闻报道总数的5%和6%;剩余26%为在文中提及转基因,但均不属于科学成果、相关政策和评论与争议,故归为“其他”。涉及转基因的评论与争议的新闻,多数集中在“转基因食品的危害”和“转基因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两个议题上,这说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仍为公众所顾忌,也从而成大众媒体着力报道的相关题材。对全部关于“转基因”的新闻内容进行语态分类,统计后可以看出大多数转基因报道持中立观点,持肯定态度的报道明显多于持否定态度的报道。

评论与争议的突出,是现实中转基因科学争议在大众媒体中的投射,说明在争议性科学话题上,公众的参与已经显现出可观的舆论效应。转基因科学争议的媒体报道,呈现了少有的均衡与客观,是争议性科学报道的典范。这当然取决于转基因问题牵涉的公众范围最为广泛,其本身的科学不确定性又最为典型,但公众参与科学的意愿、程度和媒体报道策略的成熟程度,对其他相似争议话题仍不失借鉴意义。

(作者是河北大学2013级博士生,中国科学报社前副总编辑)

【注释】

[1]丁和根.梵・迪克新闻话语结构理论述评[J].江苏社会科学,2003(6).

[2]詹正茂,舒志彪.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65.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主题词潜意识转基因
探秘转基因
转基因,你吃了吗?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天然的转基因天然的转基因“工程师”及其对转基因食品的意蕴
我校学报第32卷第5期(2014年10月)平均每篇有3.04个21世纪的Ei主题词
我校学报第32卷第6期(2014年12月)平均每篇有3.00个21世纪的Ei主题词
2014年第16卷第1~4期主题词索引
《疑难病杂志》2014年第13卷主题词索引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