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运营新媒体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2016-11-26徐月恩
□ 文/秦 瑞 徐月恩
传统媒体运营新媒体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 文/秦 瑞 徐月恩
面对新媒体遍地开花的现状,传统媒体自觉不自觉地与新媒体融合。那么,如何融合?融合的内在动力、融合的结果又怎样?本文旨在围绕这几方面谈一些粗浅认识。
媒体融合 误区 融合结果
一、解放思想、大胆实践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万事皆有可能”兴许是夸张的说法,但“没有做不到 只有想不到”应该是需要坚持的铭言。媒体环境发展到现在,过去传统媒体总是说“我们的媒体有多好多好,每年创造了多少价值”“读报纸 、听广播、看电视就会获得什么奖品”,这种简单直白的推销方式已经起不到多大作用。应该赋予传统媒体更多的文化内涵以及品牌价值,而不仅仅停留在媒体只是信息发布者的认识层面。“两微一端”的应用应该是有利于传统媒体品牌在受众心中的固化,有利于受众对传统媒体文化内涵的认可。所以传统媒体开办“两微一端”应该注意受众对其品牌的再塑以及内涵的认可。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每个节目均开设了公众号,每个公众号根据原有节目定位发布相关内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品牌影响力以及文化内涵得以延伸。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开办与自身内容有差异的公众号也是一个有效尝试。
比如,《北京日报》开办了“长安街知事”公众号,以深度解读时政新闻为主,积累了一批高层次的粉丝,《北京日报》作为传统媒体不易表现的底蕴与内涵通过公众号展现出来。
二、紧紧把握受众心理与翻阅习惯进行内容制作发布
在“两微一端”兴起的今天,信息快餐更容易被受众接受,简短、有效的信息更容易被受众理解、记忆,长篇大论不是新兴媒体的优势。研究发现,与微博、微信刚刚兴起时相比,现在受众翻阅信息一般是从一句话标题开始。如果标题能抓住受众,那么这条信息的受众就会更多。
从受众翻阅手机信息的时间来看,一般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觉前的时间是高峰,这个时候如果发布信息,到达率会更高,受众寻找、转载信息的几率会更大。从内容制作、发布的角度来说,新媒体应该杜绝传统媒体枯燥、乏味的信息采集制作模式,应采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达,图片、声音、视频均可,力求用轻松、诙谐的形式发布信息。
比如前段时间《福建新闻联播》微信平台里发布的福建省委书记尤权乘坐高铁的内容,在微信平台上发布的标题是:“书记来试乘了,合福高铁真的要开通了”,以轻松的方式把合福高铁的开通时间、意义等重要信息传递给受众。 把“硬”新闻变“软”,让“严肃”的传统媒体更具亲和力,这应该是媒体融合的有效途径。
三、打破技术人才层面的制约
目前,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在技术开发、功能展示、用户分析上已经不成问题,均能按照要求加以设计完善。但是在传统媒体中,根据媒体特点、传播内容、传播形式来重新设计新媒体的人才不足,不能很好地根据受众的需求与体验设计出新的产品。在推广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由于没有专业人士去推广新媒体,导致很多新媒体的关注、使用者均是本单位、本地域的用户,很多新媒体很难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另外新媒体策划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往往是各地的新媒体还是千篇一律的熟面孔,尤其是传统媒体(电台、报社、电视台)开办的新媒体从形式上更是如出一辙。纵向层面看,从中央到地方的传统媒体开设新媒体在版面设计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很多新媒体仅仅是从主办方以及发布的内容才能区分新媒体的归属。在设计、内容制作上不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或者是不能让受众永久关注。
传统媒体开办新媒体大多存在一拥而上的弊端,临时搭班子成了新媒体部门的现状。所以必须解决“人是自己人 ,而技术维护是另一拨人”的现状。传统媒体应该注意培育熟悉网站技术、新媒体制作开发技术的人才,这样才能根据媒体特点随时制作、展示、刊发相关内容。
另一方面,开办新媒体的目的在于带动传统媒体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新媒体运营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这方面来说,传统媒体应采用市场机制加大对新媒体运营人才培育、引进力度,探索建立更好的机制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作者秦瑞是保定广播电视台纪委书记,徐月恩是保定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记者)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