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电影改编中文字与图像的对立与共生
——以《色戒》的电影改编为例

2016-11-26

长江丛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李安共生张爱玲

蓝 菊

试论电影改编中文字与图像的对立与共生
——以《色戒》的电影改编为例

蓝 菊

本文尝试以张爱玲小说《色戒》改编为电影为例,分析了电影里文字与图像的对立与共生关系,并借此讨论文学与电影改编的关系。

电影改编 文字与图像 对立与共生

文学与电影是相互对立又彼此共生的,这更直接的表现为文字与影像的对立与共生。从张爱玲到李安,《色戒》的电影改编,较典型的表现了这样的关系状态。张爱玲写作了《色戒》,讲了一个很简短的故事,王佳芝要为了民族大义去刺杀特务易先生,但最终产生了情感,放走了易先生。这是一个具备文学典型性的故事,有文学冲突,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是典型性的文学作品。但当李安把《色戒》经由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时,便牵涉到了一个经常讨论的范畴,既从文字读写的时代到读图时代的过渡与转变。

一、电影改编中文学文字与电影图像的共生

文学在这里很多时候就是指的文字与图像的关系。这样的共生有多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文学服务了电影,给电影提供了题材,同时,电影也帮助文学更好的完型。“口传的文学变成文字写定的文学,从一方面看,这是一个大进步,因为作品可以不纯由记忆保存,也不纯由口诵流传,它的影响可以扩充到更久更远。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变迁也是文学的一个厄运”,电影弥补了从口传时代走向文字时代时的文学部分功能性的丢失。

在《色戒》中,如果没有张爱玲求诸于文字所描写出的王佳芝、易先生,甚至邝裕民,就不会有荧幕上的《色戒》。文字带来了文学初次意义上的完整性,而李安是直观的呈现了这样的可能。更多受众通过图像的方式进入到了这个文学故事,更好地传播了这样的状态和精神。从文学到改编为电影,在读图时代使受众变得更加泛化。

当然,在这样的共生关系中,电影有时候也会部分的调整文学的表达,使文字尤其是相距时代较远的文字,变得更加的贴近当下的状态。李安的电影《色戒》不仅是拓宽了张爱玲小说的受众,也在改变的过程中,对人物关系、部分状态进行了导演个人理解的加入。电影《色戒》在处理易先生的性格、王佳芝的性格,包括结尾部分,都有所改变,相比较小说而言。这些改变去完善了小说,而同时又是因为有小说,才存在了这样的可能。

二、电影改编中文学文字与电影图像的对立

某种意义上,文字和图像是对立的,文学和电影也是对立的。因为很多文字根本就不具备影像还原的可能。文学文字很多时候可能就只是单纯的一种意识流的状态,一种感知,而这样的感知根本就没有为电影改编的实现提供可能性。

电影《色戒》里也遇到了这个问题。虽然张爱玲在写作小说的同时也写作电影剧本,但毕竟《色戒》是很小说的事物,很私人化。例如小说里,有一段写王佳芝的心理状态,“她又看了看表。一种失败的预感,像丝袜上一道裂痕、阴凉地在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这样的东西其实是很文字化的描写,很难用电影镜头去还原这样的心理状态。李安改编的《色戒》,很大程度上通过光线、人物表情、人物对话等镜头语言去拓展了《色戒》,但仍然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文学为电影提供了模板、故事的原型,电影去丰富文学,可是共生之下依然是对立的。

在小说《色戒》里,还有类似于这样的描写,“事实是,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当这样的非常典型的文学式的只能通过文字表达的美学出现时,要在电影镜头下加以呈现,变得非常困难。这也是其他文学作品在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因为二者不在同一个美学表达的手法中。从文字美学到视觉美学,本来就是有些困难的转变。《色戒》的改编,正是体现了这样的对立。有时候有些情绪似乎只能通过文字加以表达,这也就是文学理论中所提到的表达的困境。电影语言在这样的时候,要做到顺利表达非常困难。多媒体视觉艺术的文化特征,注定了文字的主体特征有所差距,不尽相同。

三、结语

从文字改编为电影,一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已经成为经常性的做法,在这样的改编中,有共生,也有矛盾和对抗。李安对于张爱玲作品的改编,很大程度上去缓解了这样的矛盾,并在改编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电影手法的加入,去对文学作品做出了调整和修正。但文字描写所具有的抽象性也在电影中被很大程度的消解了。所以,从文学文字作品到影视改编,始终是有所出入和改变的。

李安的《色戒》尽量去避免了文学作品改编中可能出现的不足的问题。这就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在电影

注释:

①朱光潜.谈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32.

②张爱玲.色戒[J].张爱玲文集(第一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7):(1版)98.

③张爱玲.色戒[J].张爱玲文集(第一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7):(1版)96.

[1]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一卷)[J].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7):1.

[2]朱光潜.谈文学[J].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

(作者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李安共生张爱玲
青梅竹马
九月雨
不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张爱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