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

2016-11-26曾繁仁

华夏文化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对象化文集手稿

曾繁仁

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

曾繁仁

【内容提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的诞生地,以历史唯物论为基础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特别是生产劳动实践与美学的关系,并在宏阔的背景下论述了美的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提出只有共产主义的实现才能解决人与自然、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对立并走向两者的统一,这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马克思;手稿;劳动创造美;美的规律;感性特征;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美的实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 1844年 4—8月间于巴黎写的系列性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与黑格尔哲学进行反思与批判的手稿,1927年被翻译面世,1932年再次翻译整理面世,受到社会与学术界高度重视。《手稿》分三个部分,内容丰富。其中“笔记本1”有关“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与对“笔记本2”的补充的“私有财产与共产主义”部分涉及到美学基本问题,内涵丰富深刻,意义深远。这里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手稿是否是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由是将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而将此前的论著均作为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我们认为应以历史唯物论的出现为标志,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已经提出了将推翻旧的社会关系作为“绝对命令”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因此,目前我们认为手稿写作时马克思主义学说已经基本成熟,当然某些慨念表达还没有完全摆脱德国古典哲学。但《手稿》中对于“类本质”与“异化”等这种德国古典哲学旧哲学名词的使用应不具根本意义。《手稿》长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以来是我国美学论域热点问题之一,现根据文本本身与有关讨论将其与美学有关的思想概括为5个方面。

1.生产劳动实践与美的创造

马克思在《手稿》中首次在论述异化劳动时涉及到生产劳动实践与美的创造的关系问题。这里我说是涉及到而不是专门论述,因为毕竟《手稿》是经济学与哲学论著不是美学论著。这一论断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就是生产劳动实践是决定包括审美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动因。生产劳动实践与美的创造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美学观的基本问题。由此,在我国美学大讨论中据此提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实践美学”观。当然这种实践美学观是需要进一步推敲的。因为并非一切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品都是美的。大量的破坏自然的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品就不是美的,而且这一观点中还包含明显的“人类中心论”的痕迹。现在我们回到《手稿》。马克思在手稿中首先提出了“劳动对象化”的问题。他说“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对象化就是劳动的现实化”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7页。说明正是通过劳动人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对象之上,才使劳动产品具有了审美的价值。这样才产生了“直观自身”的审美活动。马克思说“因此,劳动对象是人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中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163页。。这种对自身的直观是一种自我欣赏,美学界很多朋友认为这就是一种审美。这里排除了非劳动实践的欣赏活动,也排除了自然审美,成为我国后来“实践美学”的理论根据之一,具有某种片面性。总而言之,审美是人与对象的一种肯定性的情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经验。马克思还提出著名的“劳动创造了美”的观点。当然这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时说到这一点的。他说:“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痴呆。”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159页。这里马克思当然认为劳动与美的创造有关系。但是并非就是论述美是由劳动创造的。因为马克思说的“劳动”是“异化”的劳动,这就出现异化的劳动能否创造美?因为有的学者就认为异化劳动也能创造美。但马克思又明确指出异化“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的,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159页。显然这样的劳动是不可能创造美的。但马克思前文所言异化劳动中的“创造美”是什么样的“美”呢?我认为是一种表面的“形式之美”。因为,美的创造是一种高度自由的精神活动,在失去自由特别是奴役性的劳动中,真正生命的精神之美是难以创造的。历史上许多艺术品也应是在相对自由的氛围中创造出来的。

2.关于“美的规律”

马克思在《手稿》的“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部分还论述了“美的规律”问题。尽管主要是着眼于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批判,但采取的是一种正面论述,所以很有价值,可以看做是马克思的基本美学观点。当然这还不是在阐述自己的完整美学理论时的论述,因此有一定局限,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美学问题能有这样的论述已经难得。这一观点目前已经被学术界广泛引用。论题提出的背景是: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使类同人相异化”的问题时指出人的劳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前者是一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162页。。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构造”的重要命题。他说:“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样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构造”。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163页。这里的“尺度”是指“标准”,同“需要”是同格的。所谓“种的尺度”即是物种的标准与需要。而“固有的尺度”有学者认为是某种“客观标准”,此论有些令人费解。从上下文来看“固有的尺度”应该是不同于“一个种的尺度”与肉体的需要,而是生产“整个自然界”并具有“自由的面对自己产品”的品格。因此,“固有的尺度”应该是“人的尺度”。于是“美的规律”就才成为“物种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这一论断包含丰富内涵:1.美的构造摆脱肉体需要的支配走向自由的创造;2.美的构造摆脱人与自然的对立走向人与自然的统一;3.美的构造摆脱传统感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束缚走向感性与理性在劳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是对德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突破。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论述非常有价值,将美的规律建立在生产劳动实践的基础上,是第一次以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对于美学基本问题的论述;也是第一次在美学基本问题中消解了传统的主客二分思想,将人与自然在实践的基础上加以统一;也是在劳动实践基础上对于理性与感性的对立加以统一,意义重大。

3.关于审美的感性特征

审美的感性特征是美学史上的重要问题,鲍姆加顿论述了审美的感性认识完善的基本特征,康德与席勒论述的审美的情感特征。马克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较为全面地在对私有财产进行批判中论述了人通过自己的包括感性器官在内的社会器官全面实现自我的特点以及与此相关的审美的感性特征。(1)人通过自己的社会器官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凸显了感性的重要性。他说:“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对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情感、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会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样,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对人的现实的占有;这些器官同对象的关系,是人的现实的实现”。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189页。(2)批判了私有制导致感性的异化,使人变得愚蠢而片面。他说:“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所拥有的时候,就是说,当它对我们来说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简言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189页。(3)对私有制的扬弃才能使得一切人的感性彻底解放,使得感觉变成人的感觉。他说:“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成为人的。眼睛成为人的眼睛,正像眼睛的对象成为社会的、人的、由人并为了人创造出来的对象一样”。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190页。(4)论述了艺术与艺术感的辩证关系。他指出:“只有音乐才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的一种确证——”,又说“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191页。(5)论述了感性的社会性与历史性,表现了马克思的历史论立场。他说:“社会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人的感觉。只是由于人的本质客观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觉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又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 191-192页。(6)感性的理性因素。马克思继承德国鲍姆加顿关于感性的准理性的观点,指出了感性的理性因素。马克思在论述感性的人的社会的属性时指出“感觉在自己的实践中直接成为理论家”。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 190页。指出了感性所包含的慨括性、社会性与超越性等理性因素。这一论断突破了传统的感性与理性二分对立模式走向两者之间的“间性”与“可逆性”,具有重要的前瞻性与理论价值。

4.关于异化与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手稿》中以很大的篇幅论述了“异化”问题。所谓“异化”一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到哲学高度。黑格尔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就是“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157页。。又说“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163页。。总之,“异化”是一种人的本质的丧失,是自由的失去,是一种非美的生存状态。正是因为“异化”问题与自由直接相关,而德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美在自由”,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异化”问题与美学问题紧密相关。马克思在手稿中专门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劳动的异化问题。关于“异化”的表现形态马克思论述了三种形态。第一是从劳动结果来看,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异化。马克思说:“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157页。。这就是著名的马克思的断言:“工人生产得越多,它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158页。。这就说明异化劳动是一种非美的劳动,是对于美与自由的剥夺。第二是从劳动的过程来看生产行为成为工人的异己力量。马克思指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上,表现在生产行为活动本身中”;劳动者“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159页。。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在这样的异化劳动中工人能否创造美?有的学者按照“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理论认为能够创造美。但是,在异化劳动中自己被否定,感到不幸福,肉体受摧残,这样的与“自由”完全相悖的情况能够创造美吗?但历史上美的工程与美的物品如何创造出来的呢?我们认为最初的设计者不能等同于劳动者,劳动者按照设计思想创造的美并不等于他的精神与生命的全部投入。第三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说“异化劳动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对人来说,异化劳动把类生活变成维持生命个人生活的手段”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 162页。。因为,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亦即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 162页。。而异化劳动使得劳动仅仅成为与动物无异的维持生命的手段。马克思说:“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163页。。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的敌对。

5.关于美的实现——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还进一步阐述了通过共产主义对异化的积极扬弃,从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的解放,自由的类本性的恢复,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美的创造成为现实。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等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人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186页。。以上论述内涵丰富。第一,指出了只有到共产主义才能做到私有制与异化的积极扬弃,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从而人性的复归,美的实现。这里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初级人性——异化——再到人性复归”的“正反合”的美的实现的辩证过程。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抽象的辩证法,但作为美的实现轨迹的大体描绘还是可以的,而且有了后面的社会历史表述;而“自由”成为“异化扬弃”的必然结果,也成为审美的最重要特征。马克思在此后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185页。。后来当有人问恩格斯如何用一句话把马克思主义加以概括时恩格斯就使用了这句话,说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人的自由解放的重要意义。第二,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统一的历史进程,成为美的实现的必备前提。这是一个人与自然、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在历史发展中真正统一的过程,具有生态哲学的前瞻性与预见性,意义不凡。第三,提出“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167页。这一重要论断,将异化的扬弃、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和美的实现看作一种历史的过程,是人类解放的最重要目标,从而将其美学奠定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也由此说明,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美学建设都应与社会制度的变革紧密相联。离开了社会的变革生态文明与生态美学的建设都是不现实的。第四,将人的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意义重大。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第 53页。。可见,只有通过生产关系的改变这种社会变革才能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在社会与历史之中才能成为现实。所以,审美与美育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不可能离开社会。

曾繁仁,男,1941年生,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济南250100)。

猜你喜欢

对象化文集手稿
大家手稿
中国民协在京召开《白胜文集》出版座谈会
作家手稿
日本文化里的《白氏文集》
作家手稿
丢失的手稿
迎“春”冰心
《郭汉城文集》简介
马克思对象化思想的自由意蕴及其生态价值
探究视听艺术中的美学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