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考古的交响乐:《东北考古学研究(一)》读后

2016-11-26成璟瑭

华夏文化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考古学东北亚考古

成璟瑭

东北考古的交响乐:《东北考古学研究(一)》读后

成璟瑭

【内容提要】本文在界定东北考古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东北考古的定位与意义,指出东北考古是中国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北亚考古的核心内容,东北地区是中国考古走向世界的必经之地之一。《东北考古学研究(一)》是东北考古的经典之作,该自选集从选题到内容,从研究方法到得出结论,应该是全面的、立体的、系统的、客观的、科学的、可信的。东北考古在战略上定位精准,但在战术上发力不够,还应进一步在空白区域、新获材料方面进一步取得突破,针对已有观点或重新检讨,或整合研究。

东北考古;中国考古;东北亚考古;战略与课题

广义的东北考古仅是一个地域考古概念,囊括在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东南部等地所有的考古学发现与研究工作,并可进一步区分为石器时代考古、青铜时代考古、早期铁器时代考古、鲜卑考古、高句丽考古、渤海考古、辽金考古等①赵宾福:《东北石器时代考古》,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有学者还进一步指出东北燕秦汉长城以北地区应使用早期铁器时代这个概念的理由②朱永刚:《东北燕秦汉长城与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4期。,笔者也同意以上观点。但为了便于教学,通常理解的东北考古还应有时间的范畴,它区别于历史时期的高句丽渤海考古以及辽金考古,也不包括特别久远、研究方法略有区别的旧石器时代考古与相对比较复杂的东北燕秦汉时期考古,而是“东北先秦考古”的简称,只包括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③参见吉林大学本科生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

从考古学史的角度看,东北考古工作开展得比较早,即使把鸟居龙藏、桑志华、德日进这些外国学人学术目的不甚明确的地表采集工作排除在外,仅把1921年安特生在发掘河南渑池仰韶村之前,调查辽宁锦西(今葫芦岛市南票区)沙锅屯遗址算作东北考古的开端的话,那么东北考古也与中国考古同年,甚至还略早一步;当然,按照目前学术界的一般观点,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阳后冈遗址发现“后冈三叠层”应是考古地层学之肇始,而在发掘后冈遗址之前,梁思永已经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的昂昂溪遗址进行了小面积的发掘,并于1931年发表了《昂昂溪史前遗址》的论著;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的“区系类型”理论以及“文明论”理论,在正式发表之前,也分别已经在为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师生做的报告与辽宁绥中召开的学术会议中明确提出并详细阐述。鉴于以上对东北考古学术史的梳理,赵宾福 2010年以来先后三次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与辽宁大连召开的学术会议上,郑重提出“东北考古”与中国考古同岁同步、是中国考古的演兵场或试验田①相关阐述参考赵宾福于2010年6月在“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学术研讨会,2014年1月在“东北三省2013年度业务汇报会”,2015年12月在“五千年文明见证——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等会议的发言。,甚至是引领者的观点,而本文则是对赵宾福论文自选集《东北考古学研究(一)》②如非另加注释特别说明,本文引用赵宾福的文章及观点均来自赵宾福:《东北考古学研究(一)》,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读后的思考以及对东北考古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

一、东北考古的定位与意义

正如前文所述,广义的东北考古是一个地域概念,那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考古也自然就是中国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在东北考古中都有体现,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内容在东北考古中也都有反映,甚至东北考古的一些重要发现与研究,成为解决中国考古学重大学术问题的钥匙与关键。一句话,东北考古属于中国考古,是中国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苏秉琦提出的区系类型理论,东北地区做了有益的也是比较彻底的尝试。从相对微观的具体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类型研究,到东北的重要文化区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考古学时空框架研究,都有大量成功的实践探索,赵宾福在这两个方面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收入本论文集的《兴隆洼文化的类型、分期与聚落研究》、《赵宝沟文化的分期与源流》《左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期及相关文化遗存的年代序列》《西团山文化分期研究》《白金宝文化的分期与年代》等都属于前者,是相对微观的具体研究。而《东北新石器文化的分期与特点》《辽西山地夏至战国时期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研究的再检讨》等,则属于宏观视野下的整合与系统研究。

研究东北考古不能脱离中国考古,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赵宾福在研究红山文化分期、小河沿文化的年代与分期、小珠山遗址的年代、左家山遗址的分期、西团山文化分期等问题时,不仅将东北地区的相关考古学文化与中原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而更是将其纳入中原文化的时空框架体系,进而发现东北考古与中国考古同发生、共转变,在中原考古学文化重要的分期节点上,东北考古都有明显的反映与变化,这一点充分说明东北考古作为中国考古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客观事实的科学判断。

当然,由于东北地区位于我国边疆地区,除其西南部以及西部局部地区与中原地区接壤之外,东北地区的西北部、北部、东部以及南部大部分地区是分别与蒙古、俄罗斯、朝鲜半岛甚至日本列岛接壤或隔海相望。而在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国境概念与现在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又有很大差异,考虑到考古学文化的性质与特点,东北考古应该置身于东北亚这个更广阔的视野中进行系统整合研究,才更接近客观,才更有学术意义。因此,从东北亚考古的视野来看,东北地区位于中原地区与邻近地区环绕的中心地带,东北考古无疑是东北亚考古的核心,站在中国东北放眼东北亚,重新构建中心与边疆。

《东北考古学研究(一)》中的大量论文,也是极力突破语言与材料障碍,系统整理有限的邻境地区相关考古学材料,参考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从东北亚的学术视野中,构建考古学文化交流与互动的鲜活画面。《东北地区新石器文化与周边文化关系》《图们江流域的青铜时代文化研究》等文章,已经有深入阐述与充分研究。需要指出的是,不仅东北地区,就全国范围来讲,外国考古学材料的及时获得与准确理解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加之邻近地区考古学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以及交流渠道等的限制,我们认为目前在东北亚范围内讨论东北考古还是粗线条式勾勒,虽大体轮廓与基本观点不会有太大出入,但对于局部的精细描绘以及具体问题的深入讨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尽管还存在一些遗憾与不足,但我们通过《东北考古学研究(一)》,还是可以对东北考古做出准确的学术定位,东北考古不仅是中国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东北亚考古的核心内容。换言之,东北地区是中国考古走向世界的必经之地之一。

二、小题大做与大题小做

考古学研究是基于材料的科学分析与系统整合,可以针对一类材料,在宏观的时空框架中做流变分析,又可以在宏观的时空框架中,对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做聚类研究,如无不当,我们分别可以称之为小题大做与大题小做。

玉器是中国史前考古的重要研究对象,东北地区的辽西文化区已经有比较发达的玉器文明,也是通过玉礼器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资料。相对不为人所知的是在吉长地区的左家山文化中,也有与红山文化玉猪龙造型极为接近的“玉石龙”,年代相较于红山文化还略早一些。鉴于此项发现的重要意义,为全面梳理包括左家山文化在内的吉林地区的早期玉器文化,探讨东北边疆的史前文明进程,赵宾福于1998年发表了《吉林省出土的史前玉器及相关问题》一文,除了全面系统收集资料、科学详尽分析讨论之外,还与周边地区材料做了简单的对比研究,较早得出“吉林史前玉器与黑龙江地区更为密切”的重要学术观点,是一篇小题大做的代表性文章。小题大做需要的是对同类材料的宏观把握,并在形态学研究基础上,通过文化因素组合分析等,得出比较科学可信的结论。除此之外,作者还对辽西地区史前玉器等也有小题大做的分析与研究,构建了比较完善的东北地区玉器研究体系。

如果说小题大做是在宏观的时空框架中,以器物形态差异为出发点,探讨同类器物发展演进的历史文化背景,那么大题小做则是在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着重考虑不同考古学文化中的相同文化因素,分析这些因素的产生、发展背景,对不同考古学文化做聚类分析研究。纵观《东北考古学研究(一)》中自选文章,作者不仅擅长小题大做,更精于大题小做,大题小做,也经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苏秉琦曾提出要打破中国历史教育的两大怪圈,一是根深蒂固的中华大一统思想,二是将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规律看作历史本身。其中第一个怪圈的典型错误做法就是将夏商周秦汉看成一脉相承的改朝换代①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现在反思这种观点,这两个怪圈对我们思维的影响确实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大一统思想与一脉相承理论,已经被无数的考古发现所证伪,中国历史的本来面貌应该是错综复杂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有继承,更有创新。也许是对苏秉琦观点的强烈认同,抑或是基于材料分析得出的相同认识,《东北考古学研究(一)》中不少文章,都有类似观点的体现,并都是大题小做得出的令人信服的观点。

较早有此类体现的是作者对辽西地区从兴隆洼文化到小河沿文化众多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关系的研究与认识,一般被表述为年代相对早晚的这些考古学文化,并不是简单的消亡与承继发展关系,很有可能是或先或后的长期并存以及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此消彼长关系。赵宾福明确指出:小河沿文化晚于红山文化,但是小河沿文化的传统更多的来自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对小河沿文化的影响只是个别的、局部的。

如果说《东北考古学研究(一)》有关新石器考古中的聚类分析只是对个别已有观点的修正或完善,那么青铜时代的聚类分析,则有众多颠覆性的新知与新论。首先是对辽东北部地区夏商时期遗存的整合研究,作者在厘清“文化”与“类型”的概念差异基础上,对之前该地区已有的“新乐上层文化”“老虎冲类型”“顺山屯类型”“望花类型”“庙后山文化”等按照统一文化类型概念做了界定,基于对这些“文化”或“类型”的时空范围、文化性质以及遗存属性等的分析与判断,建议将其统一为“马城子文化”。这种建议的提出,并不是单纯的文字变化,而正是在夏商时期辽东北部这个宏观的时空范围内,从材料的共性出发,对不同遗址体现的相同文化因素所做的整合研究,是大题小做的典范。

在对辽东地区两周时期考古学遗存做了全面整理与系统分析之后,作者又以陶器为研究视角,整合以往学术界以遗址或以遗物命名文化及类型造成的概念混乱。例如:在敏锐地发现陶器纹饰中不见绳纹,器物组合以壶、罐为主,大量采用积石墓、石棺墓、石盖墓、石棚等石构墓葬,并随葬大量青铜武器等文化共性,建议以“双房文化”整合这些遗存,并根据不同的陶器组合,将整个双房文化划分为具有时间概念的早、中、晚三期,分别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西周时期、两周之际到春秋战国之际以及战国时期三个阶段。

通过以上两个典型研究案例可以看出,以往研究视野的狭窄以及强调遗存个性等诟病是导致学术概念混乱的重要原因,当材料积累到比较丰富的程度,应该适时对这些属于同一时空框架内的考古学遗存进行科学合理的大题小做。以遗存的共性为着手点,在充分考虑遗存个性的同时,更要注重时代特征以及地域特色,并对错综复杂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有清晰准确的判断,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比较真实可信。当然,整合后的文化概念如何命名是居于其次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着眼点可以理解,但是,命名可以不同,文化内涵的趋同则应是学者们的共识。

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是考古学研究的两种思路,具体研究方法也有所区别,但是,针对同一批材料,或要回答同样的问题,这两种研究可以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东北考古学研究(一)》中自选的文章恰恰体现了这两种研究思路的完美结合,而灵活运用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前提,则需具备丰富的考古学理论基础、引领学术潮流的勇气以及对相关材料的熟知与敏锐。

三、东北考古的战略与课题

《东北考古学研究(一)》一共自选了32篇文章,除了2篇旧石器时代的考古文章以及有关考古学教育4篇文章或访谈体现作者丰富的知识背景与重要的岗位职责之外,其余 26篇文章均为与本文所谈的东北考古有关的研究论文。从选题到内容,从研究方法到得出结论,应该是全面的、立体的、系统的,客观的、科学的、可信的。如果说每篇文章都可以看作一个乐章的话,那整个论文自选集无疑就是一部东北考古的交响乐,阅文如赏乐,清新悦耳。但并不是说,这一部论文自选集已经解决了东北考古的所有问题,是东北考古的收官之作。其实,东北考古还有很多有待解决,或者亟待处理的学术问题。

首先,在战略上,东北考古定位精准,但是发力不够。东北考古作为中国考古的一部分,存在被淡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只谈东北,不言中原,中原的标尺在东北虽没失效,但已弱化,这是不好的苗头。想做好东北考古的学者,一定要对中原考古有深入了解,尤其是对于东北的很多空白区域,这一点尤为重要,但不可机械比附,照搬照用。同时,作为东北亚考古核心区域的东北考古,语言与材料应该不再成为障碍,活跃的国际学术交流以及便捷的资料获取方式,应该有效地服务于学术研究,丰富的材料积累与深厚的学术传统,东北考古绝对应该成为东北亚考古的引领者。

其次,战略上的远见卓识一定要落实到战术上的实际操作。在东北考古研究领域,还有很多学术问题需要认真地回答,材料的空缺可以暂时得到理解,但是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的局限则必须得到突破。以此为基础,我们提出东北考古未来的学术课题。

第一,空白区域的材料突破。东北地区地域广袤,按照自然地理环境,还可以进一步区分为若干小的区域,但这些小区域之间,考古学材料的积累存在很大的差异。一般认为辽河流域,尤其是辽西地区的材料是最丰富的,考古学研究工作开展得也比较早,很多观点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吉林的吉长地区,除左家山文化之外,尚无其他重大发现,黑龙江的三江平原也是新开流文化一枝独秀四十年,凡此种种,均需田野考古工作深入探讨。

第二,新获材料的系统分析。近年来,吉林西部以及科尔沁沙地一带田野考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针对这些新发现的研究工作速度还应加快,尽管材料的消化需要一定时间,但是全面系统公布材料就是科学研究分析的第一要务,个别遗址的材料整理已经得到相关科研项目的有力支撑,我们期待这些重要遗址材料的全面刊布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系统分析。

第三,已有观点的重新检讨。随着材料的积累以及认识的升华,对已有观点的重新检讨成为我们研究的另一项重要课题。比如:对于炙手可热的红山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中国文明探源的重要课题,学术界基本上已经认识到红山文化可以分为“西水泉期”与“东山嘴期”,这两期不仅存在时间的先后早晚,而且分布地域也不完全重合,甚至,文化性质都有重要区别,应该可以将其看作两个不同考古学文化,并仅将后者与中国文明探源紧密相连才可能比较符合客观实际;还有两周之际的辽西地区,也应该重新按照统一的文化标准,大题小做,认真甄别遗存的特点与性质,整合相对烦琐或者不甚科学的考古学文化命名,在宏观的研究视野中审视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第四,宏观视野的整合研究。尽管中国中原的考古学发现与研究唾手可得,但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并以此参照对比东北考古的相关材料,检视我们的分析与判断;其次,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列岛等邻近地区的考古学材料以及研究成果也要及时跟进,很多困扰我们的学术问题,其答案也许就藏在这些材料中,因此,要强调解决学术问题为国际交流的先导,鼓励开展针对性较强的专题学术互动,真正构建东北亚考古的学术舞台,并发挥东北考古的核心作用。作为中国考古一部分的东北考古与作为东北亚考古核心内容的东北考古不仅不互相矛盾,而且还有机统一。有学者已经提出加强“A”字形三个半岛(胶东半岛、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史前文化交流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第五,贯穿早晚的纵向思维。广义的东北考古属于区域考古范畴,纵向的时间移转产生了不同时段的分支领域,但是历史发展是一脉相连、绵延不断的,过于强调时段的差异可能就会忽视文化的传承。因此,我们建议尽管空间上东北考古是中国考古的组成部分,是东北亚考古的核心内容,时间上也应做到融会贯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考古学文化的演进,用动态思维理解东北古代社会的变迁。横向比较结合纵向思维,演绎历史发展的完美画卷。

如果说《东北考古学研究(一)》是一部交响乐,我们希望这种学术盛宴不能只有一场,自选集的标题已经表明了作者的决心,我们为此称赞,并期待续集尽快发表,但我们更希望不久的将来能看到更为壮阔的《东北亚考古学研究》早日面世,为此,我们应该一起努力,或许那一天,中国考古就已经真正意义上地走向了世界。

吉林大学博士后科研启动资助(164558);第 59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青铜时代的中国东北及东北亚》

成璟瑭,男,1978年生,文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考古学系、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副教授(长春 130012)。

猜你喜欢

考古学东北亚考古
考古学未来的威胁与挑战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熬波图》煮盐盘铁的考古学探索
哈尔滨市打造东北亚冰雪体育赛事中心策略研究
新冠疫情下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三星堆考古解谜
中国考古学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考古”测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