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就业难思索高校教学改革以及就业指导
2016-11-26杨晓漾
杨晓漾
从大学生就业难思索高校教学改革以及就业指导
杨晓漾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不断地发展和人口逐渐地增多,现如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向专业化和复合型,就业结构性矛盾尖锐,就业压力增大,失业率增高。本文通过对我国现如今大学生就业情况、就业指导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以及高校就业指导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归纳出了高校就业指导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以供相关人员参考或采纳。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思索 高校教学改革 就业指导
一、我国现如今大学生就业情况
现如今我国各个高校还有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扩招,导致了现如今学生在经历了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感觉之后,在毕业时,还要经历一次。随着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而适合大学生工作的岗位越来越少,导致现如今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社会上最难的问题之一。
二、就业指导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
以就业为导向是目前我国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走向,培养实用型人才成为了我国高职高校发展的风向标。目前在我国大部分专业院校,仍缺乏实用技术型人才,大学生往往需要通过一年以上的实习期磨合和培训才能够独立进行实际操作,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既浪费了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经济投入,又降低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就业热情,造成学生能力与期望不符,用人单位招聘更注重工作经验,影响学生就业。
三、高校就业指导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不合理
现如今大部分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注重的都是热门专业和领域,但是也是由于这种根据热门影响力的专业设置,导致了现如今各个热门专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而需要这些大学生的岗位已经逐渐走向饱和状态。并且还由于大部分高校都在进行长期的扩招,所以这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认为只要是热门专业,在毕业之后就会有非常好的就业前景。但是事实却是,现如今社会市场中热门专业的人员已经接近饱和状态。例如根据2015年大学生就业报告,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的为经管专业,但开设经济管理学专业的学校在2008年就已经超过了630所,部分学生在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后依旧无法找到工作,或者在工作后发现与预期不符而放弃工作[1]。
(二)教学模式脱节
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都应该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为前提进行教学,但是现如今我国大部分教育模式都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主要培养的也是理论教学,从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与社会需要的人才严重不符,这也就导致了现如今大部分大学生只会“纸上谈兵”。
(三)就业指导落后
现如今我国大部分学校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都是针对应届毕业生进行的,而对于新生的就业指导则完全不在乎,这也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一直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寻找工作时才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危机感。现如今我国社会的竞争力非常大,大多数行业需要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所以只有学校将就业指导工作重视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就业思想,才能够真正意义上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就业的重要性和就业的难度。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在学校中需要的就是知识来填充自己的知识量,不需要任何的工作意识,所以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以后,经常会出现“摸不着头脑”情况,会手足无措,但是现如今学校往往都是注重学生的专业课成绩,忽略就业指导的重要性,所以必须要提升学生的就业意识,才能够不将学校变成一座毫无用处的“象牙塔”。
四、高校就业指导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一)校企合作
学校应加强与企业单位的练习,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增加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机会。企业中的工作涵盖范围较广,实践条件较为复杂,不同于课堂上的纯理论,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缩短就业实习时间。通过搭学生实践平台,与校外企业合作,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实际工作,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不足,发掘自身潜能,使学生能够独立工作,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2]。
(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高
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应放在就业导向型课程教育改革中,并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专业知识严谨的重要性,并不断提升个人道德水平,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进行工作,通过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和负责人的工作态度,养成正确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
三、结语
综上所述,改革大学生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符合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和专业自身发展。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整合专业课程,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缩短步入社会后的适应期,使各专业学生能够根据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提升个人价值,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
参考文献:
[1]罗兴社,陈虎.从大学生就业难反思高校教学改革与就业指导[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2,05(13):122~125.
[2]郭亚红.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4(21):14~17.
(作者单位:湖北科技学院)
作者简介:杨晓漾(1988-),女,汉族,湖北咸宁人,硕士学历,研究方向:招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