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荀子·正名篇》“曲期”考

2016-11-26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名篇断句荀子

申 振

(四川外国语大学 重庆 400000)

《荀子·正名篇》“曲期”考

申 振

(四川外国语大学 重庆 400000)

《荀子·正名篇》中“曲期”一词与“成俗”并非同义词。文章通过对“曲期”一词意义的考查,从而解决“曲期”从上属还是从下属的断句问题。

曲期;正名篇;荀子

荀子是先秦著名思想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正名篇》是荀子关于阐述语言理论的重要篇目。在《正名篇》中,荀子从名的分类说起,主要阐发了三个语言学原理,即语言的社会性,民族性和稳固性。在论述语言的民族性时,荀子指出:

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

其中“曲期”二字有两点疑问:一是“曲期”与“成俗”之间是否是并列关系,即“曲期”的意义问题。二是断句的不同意见,即“曲期”一词上下属的问题。王先谦《荀子集解》杨倞注:“成俗,旧俗也,方言也。期,会也。曲期,谓委曲期会,物之名者也。”郝懿行曰:“曲期,谓曲折期会也,尤言委巷也。此与“远方异俗”相俪,杨注断“曲期”上属,似未安。”先谦案:“郝云‘曲期’二字下属,是也,而解为‘委巷’,非也。是曲期者,乃委曲以会之。万物之散名,从诸夏之成俗,以委曲期会于远方异俗之乡,而因之以为通,所谓‘名从中国’是也。”从注解中不难看出存在的两个问题。下面笔者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究,囿于学识和所见,所论不一定全面,如有缺失,还望指正讨论。

从文本出发,“曲期”二字在《荀子集解》中只出现过一次,所以只能将“曲”“期”二字分开进行意义的考查。“曲”在《荀子·正名篇》中就出现过一次,在《荀子集解》中大约出现26次,其义项主要有两个,一是表弯曲,与直相对,后引申为委曲曲折;二是偏邪,不正直。在此列出一部分进行考查。

1.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非相篇)

2.故天子七月,诸侯五月,大夫三月,皆使其须足以容事,事曲容备物之(礼论篇)

3.羿逢门者,天下之善射者也,不能以拨弓,曲矢中微(正论篇)

4.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天论篇)

5.因其忧而辨其故,因其喜也而入其道,因其怒也而除其怨,曲得所谓焉。(臣道篇)

例一在《荀子集解》中释为“言谈说委曲皆得其意之所谓,然而不折伤其道也。”例二释为“道者,委曲容物备物者也。”例三中明显是“弯曲,与直相对”的意思。例四在《荀子集解》中并未解释,但在王力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将“曲”释为“曲折周到”。例五在《集解》中释为“虽忧惧喜怒之殊,委曲皆得所谓。所谓,即化易君性也。”由此五例很明显“曲期”中的“曲”当为委曲之义。刘师培将“曲”当作“典”,将“期”当作“记”,典记者,犹孟子所谓于传也。此解未确。王天海说曲为乡曲,证以《庄子·秋水》“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释文》引司马“曲士,乡曲之士也”,又以下文“远方异俗之乡”证之,“杨注及诸说皆非”。如果“曲”作乡曲之义,那后面的“期”当做何解。故此说亦未确。

《荀子·正名篇》一文,“期”字出现过七次,举其中部分例句如下:

1.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说

2.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

3.正名而期,质请而喻

例一《荀子集解》释为“名者,期于累数其实,以成言语。或曰:累实当为“异实”,言名者,所以期于使实各异也。”例二“命,谓以名命之也。期,会也。言物之稍难名,命之不喻者,则以形状大小会之,使人易晓也。”例三“期,谓委曲为名以会物也。期与命,所以为辨说之用”。由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期,会也。”故“曲期”二字合起来意思即为“委曲以会之。”这与上文名词“成俗”的意思并无联系。笔者认为“曲期”在文本中是作为一种方式或方法的,“远方异俗之乡”凭借“委曲以会之”这样的方式或方法,才使各地语言而为之通。所以“曲期”与“成俗”之间并无并列关系。

关于“曲期”上下属的问题,笔者查看了很多版本的《荀子》,包括高长山的《荀子译注》,于峻嵘的《<荀子>>重添注》,王先谦的《荀子集解》等等,都将“曲期”二字上属,即:

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

这种断句也是现在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为什么多数学者都同意这种断句呢?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理解的“曲期”是与“成俗”并列的,即他们认为“成俗曲期”是一个复合词,而且是同义复合词,既然是同义复合词,那自然就应该从属上句。但这样断句,笔者有两点疑问,一是“成俗曲期”既然共同表示约定成俗的意思,那么后世文献中为什么只能查到“成俗”再也没有出现过“曲期”二字?二是“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中“因之”中的“之”到底指代什么?因为上文已经讨论过“成俗”“曲期”两个词并非并列关系,所以笔者并不同意上属的意见。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将“曲期”二字下属,即

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

郝懿行最先对杨倞的断句提出异议“杨注断‘曲期’上属,似未安。”;王先谦同意郝懿行的观点“郝云‘曲期’二字下属,是也。”。笔者也同意此种断句。首先,“曲期”是“委曲以会之。”放在名词“成俗”后面,无法解释。其次,“曲期”是“因之而为通”中“之”之所指,即“万物之散名,从诸夏之成俗,以委曲期会于远方异俗之乡,而因之以为通。”所以,“因之”中的“之”指“曲期”而非“成俗”。以上是笔者对“曲期”二字的考证,如有异议或误失,还望批评指正。

[1] 王先谦.荀子集解[M].中华书局,1988.

[2] 高长山.荀子译注[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3]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中华书局,2013.

[4] 白钰.《荀子·正名篇》训诂札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5] 王倩.探析荀子《正名篇》的语言学观[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0(3).

[6] 于峻嵘.学不可以已《荀子》重添注[M].科学出版社,2010.

申振,男,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

I207.41

A

1672-5832(2016)10-0034-01

猜你喜欢

名篇断句荀子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囫囵吞枣”讲名篇
经典语录
名篇中的文品与人品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为《小评论》连载的《尤利西斯》辩护:析伍尔夫名篇《现代小说》的创作背景和传播路径
妙用标点巧断句
知识小词条
浅议小学语文名篇导读要旨及文学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