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德之美
2016-11-26晚睡
晚睡
弱德之美
晚睡
一位年轻妈妈虐待1岁大的孩子,还把过程写到了QQ日志上:“老公上班之后,我去掐女儿的脖子,女儿的脸被我掐得又红又紫,不停用双手抓我挣扎。”
网友骂声一片,纷纷动员起来,人肉、报警,很快就把这个妈妈的身份和家庭住址等全部查清。
我最初看到这个新闻时,气愤异常,但看了她发布在网上的生活记录,发现这也是一个非常不幸的女人。
她家庭破碎,父母早早就任她自生自灭,十几岁认识了男朋友,谈了几年便结婚。说是结婚,其实连法定的结婚年龄都不够,不过是搬到一起同居了而已。
老公和她年纪相仿,根本不具备独立谋生的能力,两人一起靠公婆养活。公婆家条件不好,又非常市侩小气,对她毫无爱心,十分刻薄。老公沉迷于打游戏,即使生了孩子也没变化。她经常身无分文,总是为钱的事吵架,生了孩子更是被困在家里,动弹不得。
看看同龄人还过着潇洒的单身生活,可自己却围着孩子、尿布、婆媳矛盾打转,她深感无力、痛苦和绝望,精神逐渐崩溃。每次吵架都令她向崩溃的边缘再走一步,吵架后,老公还能摔门而去,她却走不掉,要应付孩子的吃喝拉撒。
心烦时,她听着孩子一遍遍叫“妈妈,妈妈”,这成为压倒她理智的最后一根稻草。她看着她,恼怒、恨意油然而生,“如果不是你,我怎么会沦落到这步田地?”她把自己混乱生活的原因都归结在女儿头上。还有一位年轻妈妈,抱着年幼的儿子站在14楼窗外的衣架上,声称要把孩子丢下去。警察和消防人员又哄又劝,才化解一场危机。
丈夫打她,她打不过,中国现行的法律对家暴的惩罚又非常不得力。她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伤害他的,于是她要通过伤害孩子,来伤害这个伤害了自己的人。“你不是喜欢儿子吗?我就毁了他,让你痛苦。”弱者的愤怒会演变成罪恶,只因为他们无法正面对抗强者,只能在更弱的孩子面前施暴。他那么小,又那么弱,像小猫小狗一样依赖她,欺负一下,骂两声,都没关系,他还是会怯生生地抱着她的腿,“妈妈,不要丢下宝宝,宝宝听话。”只有在孩子面前,她才是强者,对着他,情绪的堤坝特别容易决堤。
逐级传递负能量的心理在社会中随处可见。早晨被老婆骂了,不敢回嘴,出门的时候踢自家的狗一脚,心里平衡很多。小职员不能和领导叫板,但可以对来办事的人百般刁难,好出了心里的恶气。婆婆对儿媳妇没来由的恶意出自哪里?可能因为她当年也深陷婆媳关系的矛盾中,所以必须要耍耍权威,来偿还自己失去的公道。身份低微的男人在外面忍辱负重,回家对老婆孩子动粗,找寻当男人的感觉。
样板戏里说:“谁不帮穷谁照应。”现实却并不如此。弱者要找寻更弱者,负能量比正能量更容易传播。越是身处底层、身处悲苦中的人,同情、善良、慈悲,这些柔软的情感越可能被抑制。
痛苦会叫人心肠变硬,阿加莎·克里斯蒂在《未完成的肖像》中描写自己的化身——西莉亚,在经历过背叛的巨创之后,变得麻木,对别人的不幸毫无兴趣,“西莉亚可没有一点温柔,也没有任何同情,她挥霍、浪费了全部,就像她所看到的自己。”她太弱了,太无助了,以至于无法对自己产生怜悯之情,更无法对别人产生怜悯之情。
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讲的就是这样一种关系:沉浸于不幸、咀嚼不幸、享受不幸的人,不愿意真正去改变自己的处境,却选择了屈服于强势之人,又无视比自己更弱的人的痛苦。
学者叶嘉莹说:“现在很多人都以强者为德,夫妻、朋友吵架,你凶,我比你还要凶恶,都以为自己要做一个强者才是好的,我小时候学习的不是如此。弱德是一种德,需要坚强地持守。”无论在多么艰难困苦的时候,她都守住了自己,不以暴还暴,始终坚持自己的修养,“我的一生不是很顺利,有很多坎坷,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一个弱者。”
是的,什么才是真正的强者?就是将自己所受到的压力和悲苦在这里终结,不会再传递出去。台湾电影《搭错车》中,退役的台湾哑巴老兵哑叔,靠收购空酒瓶和捡破烂为生,一天早晨,他捡到了一个弃婴阿美,决心收养她。为此,妻子与他发生冲突,并离家而去。哑叔当爹又当娘,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在艰辛贫困的日子中挣扎,也享受了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父女亲情。张国荣出演的电影《流星语》,讲的也是这样的故事,证券经纪阿荣在金融风暴中输得一败涂地,万念俱灰中他捡到了一个弃婴,两人住在养老院的天台木屋上,家徒四壁,唯一享受不尽的是彼此给对方的爱。正是这个弃婴的存在,让阿荣即使从人生巅峰跌落到最低点,依然顽强地快乐地活下来。
怜悯、同情,看到了一个更弱小的生命,去拥抱他、安慰他,才是滋生力量、感受强大的最佳途径。承认自己无力掌控世事,承认自己身处不公,但不需要在更弱的人身上替自己讨还公道,这种客观和从容,就是一种美德,就是弱德之美。
人有弱德之美,心自从容。
(编辑张秀格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