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生命道德教育的思考

2016-11-25李文静王全权

关键词:生态模式教育生态学规律

李文静 王全权

摘 要:当今社会出现的伤害生命的现象已经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教育生态学视角就是其一。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交叉性学科,教育生态学与生命道德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看待我国的生命道德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以生命道德教育的内涵为基点,将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运用到生命道德教育的实践中,主要从教育生态学的和谐性、开放性、多样性以及系统性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生命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生命道德教育的“和谐性”表现在人与自然生命的和谐教育、群体生命的和谐教育以及个体生命的和谐教育;生命道德教育的“开放性”表现在生命所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规范环境的开放以及个体生命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的开放;生命道德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自然系统中物种生命的多样性和人类生命存在的多样性;生命道德教育的“系统性”表现为生命道德教育是一个由课程教学、实践训练及保障措施组成的有机系统。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生命道德教育生态化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遵循生命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优化生命道德教育的生态环境、完善生命道德教育的内容以及创新生命道德教育的模式。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生命道德;教育;生态模式;规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迅速的改善,可是社会道德水平却存在着下滑的趋势,其中生命道德显得尤为突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着漠视生命的现象,几乎每天都上演着自杀以及伤害其他生命等悲剧。这些现象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生命道德教育刻不容缓。近年国内各大中小学或者开设了生命道德教育课程或开展专项活动,但是,生命道德教育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或者是生命道德教育活动过于表面化,或者是生命道德教育的内容太空泛,抑或是生命道德教育的教学时数有意无意被挤占,让位于应试教育。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生命道德教育,培养个体对于生命道德的正确认识,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和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对我国生命道德教育进行全新的思考与探索。

生命道德教育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生命道德教育就是:“回到生命之中、遵循生命之道、关爱生命、生命有爱的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基础位置。”1有的学者指出:“在德育中关注对学生进行整体人生的塑造,帮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有限性,欣赏生命、珍爱生命、体验生命,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与理想,最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2道德起源与发展的动力都源于生命,生命应该是教育的起点。3可见,开展生命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在于生命道德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内在系统的联系,而且在于生命道德教育与教育环境之间也是一个系统,必须借助于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生命道德教育效果。

教育生态学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广义上来说是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及其规律,教育生态学是将教育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是以教育及其生态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教育生态学强调整体论,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更加客观全面地展现教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部分的有机联系,教育体系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有利于我们解决宏观与微观上的失误。整体论就要求教育过程中注意生态失衡,保持生态平衡,促进问题的解决。4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运用,是将生态意识整合到教育全过程的过程。因此,运用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看待教育过程的非生态现象及其存在原因,运用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规律解决教育过程非生态问题,为生命道德教育提供了新方法和新路径,对生命道德教育的创新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生命道德教育是“和谐性”的教育

教育生态学强调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教育环境的内外部环境和谐。和谐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追求,因此“和谐性”是生命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生命道德教育的“和谐性”包括人与自然生命的和谐教育、群体生命的和谐教育以及个体生命的和谐教育。

人与自然生命应该是和谐的。教育生态学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看做是社会也是自然的人,而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圈,对于教育来说,它既是最大的生态空间,又是最基本的生态环境,给予教育直接或间接的影响。5人类通过数十万年的生存斗争,利用自身的力量摆脱自然力的束缚;但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自信心的膨胀,逐渐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这一价值观指导下的人类活动,导致了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作为大自然生物链上的一环,其生命状态与大自然的生命状态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应该看到人和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生命的存在体,它们具有同等的价值,不分贵贱,人类应该将自己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建立人与自然平等的关系。

人是群居性的物类,群体生命的和谐是群体存在与延续的基础,因此群体生命的和谐教育要遵从群体生存的基本特性与规律。而从众行为是人类及至部分生物的一种生命特性。在中国,从众思想与从众行为表现很明显,教育生态学中称这种行为为集群行为,即人们在激烈互动中自发产生的,无领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人行为。1而这些行为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样也能带来消极的影响,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是在一定的程度下会扼杀群体成员的创造力,群体强大的力量会迫使有创造力的人放弃自己的立场。实现群体的生命和谐,就是如何将群体的行为从消极作用转化为积极作用,从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的角度看,只有把握好群体动力以及群体之间的互相关系,才能实现群体生命之间的和谐。首先是权威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父母对子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权威关系中,作为权威方,父母和教师要把握好教育的“度”,更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其次是共生或共栖关系。不同的教育群体在一个教育的生态系统中,共同学习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后是合作与竞争关系。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根据彼此之间共同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合作或竞争来实现。良性的竞争有利于学生的进步,恶性竞争则有损群体生命的和谐。

个体存在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与单位,个体生命的和谐教育要遵守个体生命活动和个体生态的基本规律。根据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观点,个体生态属于微观生态,个体微观生态环境主要是家庭,因此家庭教育是个体生命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环境会影响个体生命的心理状态、行为举止习惯的养成。如何实现个体生命的和谐?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养成个体的反思反省、自我批评的良好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要求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把握好模仿行为。模仿他人的行为,总是他自己所倾向的或者所希望的行为,这种行为会让个体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从而产生满足感。2如果父母自己做错了事情,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地自我批评,那么孩子无论是无意识还是有意识就会倾向于这种行为,因此,这类孩子的心理会更加健康,与同伴相处会更加和谐;在生活中,他们也会将这种行为带到任何一个挫折、失败中去,他们成功的几率会更大,自信心也就更足。

二、生命道德教育是“开放性”的教育

人类生活在各种生态因子综合起来的一个循环的、整体的生态环境中,生态系统的各因子之间是相互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的任何生物生命也都是开放的。生命的开放性是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作为直面人的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生命道德教育应该重视生命开放性的教育。教育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营造生命道德教育的生态环境要综合考虑教育环境的整体影响。这些环境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规范环境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物圈,对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都会造成影响;社会环境是生命道德教育的重要环境,其中家庭环境、学校环境都对学生的德、智、体、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规范环境是人类在社会群体生活中所形成和持有的态度、风气、气质与观念。1

传统的生命道德教育模式忽视了开放性,功利主义的兴起造成了人们的心灵交流日益疏离。功利主义的思想会使得人性迷失,它“天然地排斥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排斥与之密切相关的无私的好奇心、知识上的冒险意识和反独断的探险精神”2。在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下,目前学校的生命道德教育也缺乏开放性。重进取而轻平和、重竞争而轻合作、重对立而轻宽容。这就直接导致了教育环境的封闭、教育目的的偏离与教育方式的错误。后果是个体生命生活空间的封闭、个体生命创造性的压抑和个体生命价值观的异化。

首先,个体生命生活空间被封闭。我国由于受到传统体制与文化传统的影响,教育的环境不仅从空间上是封闭,而且考试模式也呈现封闭的状态。幼儿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被一个个围墙封闭在狭小的空间,而教育又局限在升学、成才的单一目标上。教育带给学生沉重的负担,甚至幼儿园的孩子都不能享受自由的童年,小学、中学就更不用说。道德教育的模式更是单一、封闭,总是将学生束缚在校园里,禁锢在书本上,让学生接受统一的道德模式和价值观念。父母的叮嘱、老师的教导以及升学的压力使得学生不堪重负,厌学情绪滋生,打架、逃课等行为层出不穷。将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无形中被剥夺了自由自在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感受丰富多彩活动的权利。据最新统计的数据,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上升且呈低龄化的趋势,本应该是国家未来栋梁的青少年却成了社会的作恶者。

其次,个体生命创造性被压抑。格里芬曾指出:“从根本上来说,我们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每一个人都体现了创造性的能量,人类作为整体显然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这种创造性的能量(至少在这个星球上如此)。”3生命的开放性在于迸发出创造性的活力,是不断追求新的生命的过程。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学校教育的步伐却没有紧跟上去,特别是学校的道德教育,仍旧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工厂被加工出来的统一的产品。

最后,个体生命价值观被异化。个体的价值观是社会主要意识形态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社会在价值领域的重要的表现。生命的价值观更是个体对于生命的解读,对生命本真的理解。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受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价值观的侵袭,很多人将“金钱是万能的”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造成了个体价值观的金本位化和功利化。

人是自然中的人,是社会中的人,只有融入社会才能称得上是完整的人。每个个体是不一样的,也正是个体生命的唯一性才彰显生命存在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性格等,不能被模式化。因此,生命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生命“开放性”的本性与教育生态的开放要求。

三、生命道德教育是“多样性”的教育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待生命的“多样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系统中物种生命的多样性;二是人类生命存在的多样性。只有保护生命的多样性,才能实现生命道德教育的平衡发展。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处于复杂的生态网链的联结之中,一方面教育的宏观生态启示我们要用整体论的观点来研究我们生存的生物圈,明确人在生物圈中所处的地位,调控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达到自然的协调。另一方面,教育的微观生态启示我们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教育个体,形成合理的生态结构,避免出现生态平衡的失调。平衡的维持是许多力量在起着作用,一般来说,多样性能导致稳定性。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里,人类不是唯一生存的物种,从生态学的视角看,包括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在内的万物生灵都是自然系统中的生命体。这些物种的存在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即生命形式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存在的多样性是人类的基本任务,因为它们作为生物链的一环,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就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给人类带来灾难。在地质史上,人类经历过5次自然的大灭绝,但是,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物种灭绝的速度比自然灭绝的速度要快1 000倍,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为的环境污染、人口爆炸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

人类之所以被称为高级生物,是因为人类有意识,有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但不仅仅是人类的生命是可贵的,人类不能利用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去做违背自然生态规律的事,否则只会自食其果,受到惩罚。比如大肆捕杀麻雀之后会出现虫灾,因为麻雀是吃害虫的好手,没有了麻雀,害虫就会大量繁殖,从而造成农作物歉收;人类食用活猴脑造成埃博拉病毒的传播等等都是大自然的报复。生命道德教育要使学生认识到世间万物生命的价值,人类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好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

人类生命的存在也有其多样性,哪怕是双胞胎也有自己不同的个性。人是生命的个体,生命的个体应该得到保护。对于教育的目的,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刘再复先生认为,教育应当把培养优秀的人性、培养有质量的生命作为第一目的。1这是对以往将培养人生存技能作为首要目的的矫正。千篇一律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当今的社会,将学生打造成完美的复制品只会扼杀个体的创造力,没有创造力的国家是没有发展前景的国家。而遵循个体个性化的发展就是尊重个体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可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只是最大限度地扼杀人的利己性,培养人的利他性,这种片面性的教育,其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是生命多样性的教育,在提倡利他性的同时正确引导利己性,使得利己与利他能够达到规范的统一。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根本属性是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生命道德教育本应该是顺从人的本性的教育,而我国的生命道德教育忽视的恰恰就是人性的自由自觉的教育。

四、生命道德教育是“系统性”的教育

教育生态学还告诉我们要运用系统观对教育生态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联系的思考。2教育体系相当于一个生态圈,缺少其中任何一环,整个系统都无法正常运转。

生命道德教育应该是系统性的教育,它包含生命道德认知、生命道德情感、生命道德信仰以及生命道德行为,四者缺一不可。目前我国学校的生命道德教育,仅注重生命道德理论知识的教育,有的学校将生命道德教育归结为道德课程的一个部分进行简单概要的介绍;有的学校把生命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而忽视了生命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认为生存技能训练就是生命道德教育的全部,但生存技能只是保护生命存在的一部分,并不能让学生从感性上感受到生活与生命;还有些学校将生命道德教育视作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心理健康协会或者开设心理诊所,让学生解决对生命存在与活动中的疑虑或问题。上述所列学校生命道德教育方式的偏差,不仅是教育目标偏离的结果,而且是由于对生命道德教育系统性的忽视。教育目标的偏离导致当前的教育是学校围着高考指挥棒转,升学即使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也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生命道德教育属于德育的内容,在高考中不属于书面考查内容,学校为了升学率,一再减少生命道德教育的内容,忽视生命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学生自然就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忽视生命道德教育过程的体验,而且产生轻视甚至漠视生命的思想。此外,将生命道德教育的内容书本化、教条化,直接导致生命道德教育的扁平化,阉割了生命道德教育丰富、系统的深刻内容。

五、生命道德教育生态化路径

将教育生态学理论融入生命道德教育中,重视生命道德教育的“和谐性”“开放性”“多样性”和“系统性”,要求我们遵循生命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优化生命道德教育的生态环境,完善生命道德教育的内容,创新生命道德教育模式,实现生命道德教育的生态化。

运用教育生态学的规律,能够让我们从多维生态位把握生命道德教育的内涵和本质。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指出:“学生应该在适合的时间,在他们到达恰当的心理发展阶段时,学习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1这就要求我们制定适合学生身心年龄与个性发展阶段的教育计划,实现人生不同阶段的生命道德的自觉与自由。第一,要重视生命的生存价值,教育学生尊重生命,不仅是自己个体的生命,也包括大自然生物以及他人的生命,只有珍惜生命、科学对待生命的过程才是人活着最大的意义;第二,弘扬生命的自由精神。生命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人具有自由自在的人格,这是不容被剥夺的;第三,让生命回归自然。人是大自然的一员,对于生命的理解就是要让本身融入到大自然旺盛的生命中去体验。

根据教育生态学整体性的原则,构建整体性的生态教育环境。一是实现学校内部各要素相结合。根据教育生态学内在功能中“三大功能团”协调动作理论,学校的管理层、教师和学生“三大功能团”通过知识流、能力流和价值流联系和贯穿,彼此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2二是建立课堂内环境与课堂外环境之间的联系,实现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课外,让他们亲自体验生命,体验是对亲身经历的反思,是全身心融入对象后对意义的揭示,是对生命意义的感悟,通过体验能丰富自身情感,提升人生境界。3三是生命道德教育要与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学校不能孤立地进行生命道德教育,避免陷入教条主义,每位老师都有义务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和生命伦理价值的教育,教师可以在不同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根据教育生态学的生态平衡理论,需要完善生命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一要树立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正确对待生命的神圣性,不仅包括对人生命的尊重,也包括对大自然动物、植物一切生命的尊重。二要注重环境道德教育,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理性的价值观,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质,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要开设环境保护教育课程,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环境保护及善待生命的意识。首先要进行认识死亡的教育,如让孩子投入大自然中,观察叶子从新生到凋零的过程,体悟四季转换;组织孩子观看剖宫产过程的录像,让他们体会妈妈孕育生命的艰难,认识生命的珍贵、价值以及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开展临终关怀活动,关怀临终老人,甚至允许小学生到医院太平间与遗体接触,亲身经历死亡,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其次要进行生命挫折教育。培养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比如,学校组织学生假期赴艰苦地区体验生活;家长鼓励学生勤工助学,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等等。多元化的实践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心智,培养他们正确认识生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能力。

遵循生命道德教育的开放原则,实现教育的学校—家庭—社会联动互融。教育生态系统中各部分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开放的。1一方面要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建立三位一体的生命道德教育网络。生命道德教育应该广泛地渗透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整个体系之中,学校可以多跟学生家长沟通,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动态,加强与家长的交流甚至开展家长生命道德教育,提高家长生命道德认知水平,帮助家长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学校也可以跟社区合作,强化对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的学校—社区联动。另一方面,完善学校的德育制度,将基于生态理念的生命道德教育融入学校德育的全过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给予他们道德选择的自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提高道德责任感。教师也要改变一贯以来的绝对权威的态度,以一种平等的关系来面对受教育者,在传授学生相关知识的同时,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加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指导,从而达到生命道德教育的目的。

[作者简介:李文静,南京林业大学思政部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 王全权,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古东)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of life damage in todays society has aroused wide attention of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with educational ecology as one of the perspectives. As a new and comprehensive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educational ecology has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life moral education, and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view mor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life moral education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 this paper applies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rules of educational ecology to the practice of life moral education. It analyzes the main content of life moral education from the four aspects: harmonious, diversified, open and systematic nature of educational ecology. The harmonious nature of life moral education is represented in the education of harmonious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of individual lives and of group lives. The open nature of life moral education is reflected in the openness of environment of nature, society and norm and in the openness of mentality and values of individual lives. The diversified nature of life moral education lies in the diversity of species in nature and of human lives. The systematic nature of life moral education is embodied in the systematic education content 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duca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basic rules of educational ecolog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cological approaches to life moral education: following the ecological rules of life moral education, realizing the intera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life moral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content and constructing the ecological pattern of life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educational ecology; life moral; ecological pattern; rule

猜你喜欢

生态模式教育生态学规律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乐视“生态模式”争议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高职英语教学生态模式构建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