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与“五四”笔谈】

2016-11-25姚新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笔谈新文学主义

【“传统”与“五四”笔谈】

主持人:姚新勇

主持人语 近二十年来,传统文化复兴热潮日益高涨,已从学术性的诉求向普及性的社会运动乃至体制性的文化建构方向推进,五四新文学、新文化之启蒙主义传统面临巨大的压力。鉴于此,我们特邀请四位学者就相关问题做一笔谈。

四位学者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五四与传统的联系,这恰好显示出五四启蒙传统之坚守在今天所处的守势状态,却也共同表明了启蒙传统的坚守者,面对挑战与压力,自觉反思、自我审视,去除所谓“传统”与“五四”截然对立的二分思维,努力还原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不过在相近的取向下,四位又表现出各自的差异。贺仲明教授针对那种将五四传统做单一化、本质化理解的看法,既阐释了五四先贤由相对“激进”到更为“理性”“综合”的转变,又在与之相关的历史演变中,对五四传统的合法性及本身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检讨。“流动的五四”,的确。然而,这种流动被不得已地分期性地呈现时,是否又暗示着另外一种分段的历史切割?然而,又有谁能在绵延的历史之流中,毫无切分地言说历史呢?

相较于贺教授,宋剑华教授似乎来得更为干脆。他从特定语言模式决定特定民族思维行动之西来方法论前提出发,简明地考察了五四新文学之于“科学”“民主”“自由”这三个关键词的接受和阐释,从而强调五四运动并非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西化”,而是无意识间以汉语思维模式来“以中化西”。宋教授的看法,似乎有釜底抽薪之意味。他究竟是感慨传统之无法改变,还是暗讽所谓激进五四的自不量力?

周伦佑先生的思考向我们显示,西方意象主义诗学向中国传统学习,然后再反向回馈中国,启迪了新诗理论的创建。这恰既呼应了贺教授的看法,又与宋教授的观点形成了有趣的对话:传统的流动性不仅发生在同一民族中,同样也波动于不同语言的民族文化中。正如艾略特所谓:诗人是在传统中书写,又通过经典性的创作而创造传统。然而问题是,五四新文学传统,是否已经创作出了伟大的经典?经典又有谁来确定?

相对而言,四篇文章中姚新勇的论战性更为直接。在他看来,与其说五四启蒙传统激进,不如说是它不断地遭受着来自“左”“右”及保守主义共同的曲解、肢解和压抑,而这一切,又是以相通的本质化、二元对立的思维进行的。历史的嘲讽的确很辛辣。由此讨论,姚新勇试图剥离、突出五四传统之启蒙主义的核心价值——独立之思、人的觉醒与解放的诉求。

猜你喜欢

笔谈新文学主义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笔谈文献整理与研究”简介
近光灯主义
小报文学与新文学的论战
迟到的文白交锋: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之生成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由笔谈管窥中朝文人文化意识的差异
笔谈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与运用
论“言文互动”对中国新文学的建设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