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围墙文化”

2016-11-25高丽然

长江丛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象征特点

高丽然



浅析中国“围墙文化”

高丽然

【摘 要】中国的围墙,即是数量庞大的特色建筑,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雄伟弘状的万里长城早已驰名中外,幽雅别致的四合院也深深镌刻进国人的记忆,还有常见的社区围墙,甚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福建土楼。“围墙”作为一种符号式的象征,正散发着越来越多的文化韵味供我们研究欣赏。本文着重从“围墙”文化的产生、功能、中国人的心理 “围墙”三个方面着重进行阐述。

【关键词】围墙文化 象征 特点

2016年2月21日,中央公布了一份重磅文件,文件中不仅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还要求“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人民日报》

围绕这份文件“拆除小区围墙”的要求,有赞同者,在呼和浩特市工作的王先生鼓掌叫好:“如果可以从附近的小区穿行,那么到公交站就至少可以少走10分钟。”但是不外乎也引来了大多数人的反对,甚至有人提出质疑:“没有围墙,物业怎么管?是不是从此就不需要物业了?陌生人随意进出怎么办?小区的安全怎么保证呢?

一、“围墙”的源头及发展

中国围墙的历史亘古至今,鱼龙漫衍,在变化中一点点地发展着。探其源头,应该是早期的民居建筑。房屋的建造不光是一种劳动行为,更有着艺术性的内涵,同理于画师作画,四边若无围墙,如同画作无框,神散不聚,居住者心里没有归属感,因而才有了围墙这一越发壮大的东方文化的符号,并代代相传,绵延至今。后来,人民聚集发展出城市,居民墙演变成了城墙,处于安全的考虑,城墙上加盖了敌楼和女墙箭垛;墙外开掘了护城河,城门之外辅以吊桥,并有了内外城和瓮城之分,皆是围墙的延伸与拓展。此后,国门之外又修造了更为宏大壮观的“围墙”—万里长城。由此观之,围墙的功能是愈发完善的,甚至成为了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围墙”的功能

中国人为什么对“围墙”如此的依恋?考其缘由,主要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安全。在院落外面建起高高的围墙,任何外人(贼人)想翻越进去都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安全。第二:私密。居家过日子总有不想外人知道的事情,所谓“家丑不可外扬”,正是体现了这点。第三:规整。围墙建起来之后,院子就看起来坐落有致,也完整了许多。第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本文就着重从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观念角度来论述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防御思想;等级观念思想;风水思想;“含蓄”思想。

(一)防御思想

“墙”在字典上这样解释:用砖石等砌成承架房顶或隔开内外的建筑物,本义是房屋或园场周围的障壁。作为建筑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体现在防御、隔绝。

在秦国横扫六国完成大一统后,秦始皇倾全国之力,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长城的修建,历经多年终于如愿完成了这一项浩大的工程,从此我国边境的胡人入侵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在当时生产力尚不发达的秦代,征调如此之多的人力物力去修建长城,其造成的结果就是死亡人数多到无法统计,对平民百姓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那么为什么秦始皇要牺牲如此重大的代价来修筑一座“城墙”?顾名思义,则体现了上述提到的围墙的防御功能。

自战国中期以来,胡人的力量也不断的增强,他们不断侵扰燕、赵、秦三国的北部地区。胡人善于骑射,居无定所,随时迁移,飘忽不定,关于采取突然袭击。而秦国的主要作战部队还是战车和步兵,马比较少,而且服装宽大不便,行动缓慢,阻止胡人的袭击和掠夺就比较困难。所以修建长城就是为了防御游牧民族骑兵的突袭,从而保障本国的安全。

福建的客家楼(别称为土围楼),以圆形围屋为基本形态,在世界民居范围内都算是较为罕见的建筑形态,尤以永定县和南靖县的客家土楼规模为最,在造型方面也算最为壮观。不得不提的是,土楼的独特的建筑造型,以及这种居民群居的特点,都和客家人的历史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客家人本是汉族人,居于中原一带,处于战乱和饥荒等因素被迫辗转南下万里之遥,并于南宋时在闽粤赣三个地区组成了客家系。由于客家的居住地大多是荒僻的山区,在当时不仅大量缺乏建筑材料,还存在野兽和盗贼的搅扰,另一方面也惧怕当地土著的侵袭,这才促进客家人建造了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堡式建筑—土楼。

(二)等级观念思想

由于自古受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等级观念思想与中国的传统建筑的布局(围墙作为建筑实体)一直都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儒家“上下之礼”和男女“尊卑之礼”的思想观念一直以来都作为传统建筑的布局规则。自古以来中国人认为事事都要按照规律进行,那么就要求建立一个符合礼制的等级秩序,核心内容则是“君、臣、父、子”的上下之礼。在建筑布局上,这种等级观念思想则主要表现为以维护伦理为目的而建构的一系列区分尊卑、辨别贵贱的建筑等级秩序。

中国的古代皇室建筑充满了尊礼的特点,其等级分明,比如说故宫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与全局规划是依据“周礼”的标准,来展现皇帝的权利。

故宫是根据一条贯穿南北方面的中轴线进行规律性质的排列,特别是在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儒家思想,因为建筑群体布局是整个工程进展的敏感指标,我们必须做好中正无邪,礼之质也评估工作,这个一般表示以中轴为尊。因此关键建筑多出现在中轴线。至于其余建筑便安排在其两边对称修建。表现出了制度的森严以及皇权不可侵犯的规矩。从中可以发现古代所有都以皇帝为核心的理念

(三)风水思想

风水思想在传统建筑中(“围墙”)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人的的文化思想观念。中国古代人希望通过在建筑中运用风水思想,来获得良好的居住及生活环境,通过建筑环境中的风水布局达到祈求避祸求福、阖家幸福、广纳福德的目的,实现家族的世代兴盛。

我国最著名最大众化的风水建筑主要为“影壁墙”,特别以北京的九龙壁最有名。从古代留传下来的建筑物样式来看,任何一幢房子不管是在大门出口处还是在大门进口处,都会砌一堵屏障,主要目的是变动吹进院子里的风的运动轨迹。因此我将其作为重点的原因其次,宝塔当属最闻名的风水类建筑,常见的塔全是风水建筑,而寺庙中的塔则是为了存放法师们的骨灰而建。其中著名的是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曾是西湖的标志性景点,与北山的保俶塔南北遥相呼应。还有不少县城外,往往直冲着城门的,都属于文峰塔,认为这样本县能够多出文才。

当今,仍然有很多人继续沿用风水思想,可见其对中国人的影响至深。

(四)“含蓄”思想

含蓄这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审美观的一大特色,是中国传统审美观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审美观点,而且也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而这一思想毫无疑问也体现在建筑上。

我国的传统文化通常是倾向于含蓄,时常语言和意思并不一致,追求做事低调。所以就像俗语“树大招风”所描述的。体现的就是这种思想。毫无疑问,这种观念也渗透进人们对于建筑的审美追求之中。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就是忌直露,重含蓄,封闭性较强,有着内在的含蓄美,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奥秘,正所谓“物有尽而情有余”,给你无限遐想的空间。

北京的四合院是中国传统的对外封闭,对内敞开的特色建筑,四合院的大门和门后的砖影壁形成一个狭窄的过渡空间,进入大门后向西转,进入一个长长的外院,进入外院后通过一座垂花门才能进入宽阔的主院。这道垂花门便成为了外院和内院的一个分水岭,垂花门的之外的外院是用来接待普通外来宾客的地方,垂花门内的正房,厢房等都是供自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外”,充分的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含蓄”思想。

三、中国人心理的“围墙”

上面所述都是看见的围墙,而笔者认为当今中国人的心里更多的是无形的围墙。现实中以偶很多案例,有很多领导经过考察,认为围墙阻隔民心,没有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所以,兴之所至,下令将高墙全部拆掉,以体现人民公仆的意识。不出多久,阻隔人民群众的高墙确实是消失不见了。但与领导初衷相违背的是,围墙虽然拆掉了,但是群众出行依然不方便,见领导仍然是万难的事情,围墙是拆掉了,可是心里的“围墙”依然存在啊!就是因为围墙拆掉了,所以不少地方请了大量的保安来维护安全,拆除围墙不但没有消除阻隔,反而增加了保安的工作量以及更多的支出。可见,人们心里的“围墙”才是坚固的难以拆除。

综上所述,中国的“围墙”文化历史悠久,也难怪人们对于拆除围墙做出如此大的反应。伴随着现代的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与前进,我们几千年的墙文化也在不断地改变,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各个方面都与世界接轨,在现代中国城市建设的热潮中,围墙本身和它的内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不断地吸取西方建筑的优点和精髓,从而使中国围墙的实体功能和它的艺术功能有效地结合起来。但随时而来的人们内心的“围墙”—也就是心理的墙却越来越难以逾越。希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心理的“围墙”可以慢慢地拆除,我们的民族心理也越来越开朗、健康、向上。

参考文献:

[1]殷慧君.拆除围墙—构建城市交通微循环的有效途径[J]山西建筑,2016(09).

[2]胡一.中西文化视野中的墙情结[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3]杨艳.中国围墙景观文化初探[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4]尹维玲.中国大学校门调查与分析[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高丽然(1992-),女,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内蒙古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象征特点
满城汉墓空间构造及其象征意义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乐观者的女儿》中的象征意义
电视广告中象征的运用
古代游牧民族绘画对中国画的贡献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互联网时代小米的成本管理特点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高压输配电线路工程施工技术控制之我见
中低压配网杆塔防撞措施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