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逻辑学的发展分期及其学术成就
2016-11-25吴泽强
文/吴泽强
台湾逻辑学的发展分期及其学术成就
文/吴泽强
由于历史的特殊原因,大陆逻辑学界与台湾逻辑学界之间隔离了数十年,直到近20年来,大陆与台湾逻辑学界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对话、交流与合作。对于台湾逻辑学的发展分期问题,无论是台湾逻辑学专家还是大陆逻辑学专家,都无统一定论。台湾逻辑学的发展与台湾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特殊的紧密性,台湾历史时局的转变是台湾逻辑学发展与研究的主要分界点。研究台湾逻辑学发展的历史分期,首先要厘清台湾逻辑学发展的缘起。
台湾逻辑学发展的缘起
对于台湾逻辑学发展的起始问题,大多数专家学者如陈世昌教授、王文方教授、董志铁教授等持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观点,即以1945年左右为起点。2015年10月,由于研究的需要,笔者深入台湾诸多开设逻辑学课程大学进行了访学。在访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较早(可能是最早)关于逻辑学方面的论著。如,1926年初由松邑三松堂出版的日语版《论理学》,由田中宽一、北泽种一、日田权一和岛田民治4人合著,该书为新教育教科书,为高等师范类学校用书。该书主要讲述了逻辑学中的三段论与逻辑学的探究方法。又如,1929年由岩波书店出版的日语版康德著作集10《伊曼努尔·康德论理学》,由田边重三翻译,前有绪论,后有附录,内容十章,主要涉及论理学的概念、论理学的主要区分、哲学一般的概念、哲学史的简单概要、认识的一般性、认识的特殊性、论理的完整性等。该书店还翻译并刊行了康德的其他哲学著作以及其他哲学家的著作等。这些书大部分在1929年以前已出版,而且著述、翻译者为日本学者,所以,按照陈世昌、王文方等诸多研究者从台湾本土视角出发,认为这一时期没有台湾人自己撰写的逻辑学专著,这一观点是合理的。但是,当时台湾高校已经开设哲学、逻辑学等课程,受教育者不仅仅是日本人,还有中国台湾学生。逻辑学大多在师范学校设置课程,如1926年初由松邑三松堂出版的田中宽一等4人合著的日语版《论理学》为所谓的新教育教科书,专供师范类教育科用。从徐南号主编的《台湾教育史》中所统计台湾帝国大学1928-1944年的人数来看,仅拿与逻辑学相关的文政系来说,日本人共1167人,台湾人仅146人。虽然台湾人接受逻辑学高等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但这并不代表台湾逻辑学在1945年以前是“蛮荒之地”。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陈世昌、王文方、董志铁等诸多学者的上述界定是不准确的。笔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台湾逻辑学已经脱离“蛮荒期”,进入了“萌芽期”。
台湾逻辑学的历史分期
由于对台湾逻辑学起源的认识与众多学者存在差异,那么,其历史分期也就不敢苟同了。根据台湾历史的特殊性,台湾逻辑学的发展与台湾时局的转变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这里我试着把台湾逻辑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日据时期(1945年以前),台湾逻辑学萌芽期。这一时期的台湾逻辑学受到日本逻辑学的影响,加之本身就固有的中华民族传统逻辑的影响,台湾逻辑学处于萌芽时期。由于日剧时期的特殊历史性,台湾逻辑学受到日本逻辑学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逻辑学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逻辑学成文基本为日语;第二,逻辑学主要以日本人著作和译著为主,台湾自己的逻辑学著作几乎没有;第三,逻辑学内容主要涉及实践性理论、数理逻辑、心理逻辑、宗教逻辑、哲学逻辑等几个方面,其基本上处于介绍西方逻辑和探求逻辑学内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的阶段。
第二阶段:光复时期(1945-1964年),台湾逻辑学的初建期。这一时期,台湾经济困顿,陷入战后重建的境地,整个社会经济的不景气,对于处于初建期的逻辑学发展具有阻滞作用,这一时期,具有真正意义的台湾逻辑学的发展是在1949年以后,以大陆逻辑学者陈大齐、牟宗三和殷海光等入台为起点,融合日据时期台湾逻辑学的雏形,使台湾逻辑学进入初建期。
第三阶段:宪政时期的戒严期(1964-1987年),台湾逻辑学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是台湾经济高速发展期,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为70年代政治发展与体制的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一时期由于出口导向的指引,在台湾涌现了大量新型的中小企业,经济十分繁荣,使得台湾无论是在科技发展上,还是在文化和教育事业上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这为逻辑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经济条件。但是这一时期又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最后时期,意识形态的戒严期,这又为逻辑学纯学术的研究融入了政治色彩。
第四阶段:宪政时期的民主化期(1987年至今),台湾逻辑学高涨期。这一时期意识形态的转化对台湾逻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逻辑学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一,台湾逻辑学的发展注重与大陆交流与合作,同时观照国际逻辑学发展方向与前沿动向;其二,这一时期逻辑学注重与多学科门类交叉研究,且因明学有所发展,但传统逻辑学严重滞后。
台湾逻辑学的主要学术成就
台湾的现代逻辑研究领域繁多,主要涉及数理逻辑(集合论、证明论、模型论、递归函数)与哲学逻辑(模态逻辑、知态、规范逻辑、语意逻辑、语言逻辑)两大系统。纵观台湾逻辑学研究者诸多著作和论文会发现,这些学科分门别类的时候并非有严格的界限,大多数研究者会涉及二到三个学科。
在数理逻辑方面:刘世超、刘福增、李国伟、林正弘、洪成完等专家在数理逻辑方面多有建树。如:刘世超专长逻辑及数学基础。他关于递归论、证明论、非标准分析等刊登在世界著名期刊。刘福增专长语言哲学、维特根斯坦、老子、数理逻辑、数学基础及一般科学方法论,是台湾少数具有国际出版品的逻辑学家之一。李国伟专长主要是组合学、逻辑学、数学科学等,他的论文主要以英文的形式在国外发表,并得到国际的重视,是台湾当代拥有最丰富国际出版品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之一,同时也是台湾过去70年中最好的数学家之一。林正弘专长主要在于逻辑、知识论、科学哲学等方面,曾多次获得台湾地区科学委员会杰出研究奖,著作丰厚,更重要的是林正弘教授开创了与大陆逻辑学者学术交流的先河,在促进海峡两岸逻辑学交流、融合、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洪成完其专长主要集中在数理逻辑中的相干逻辑与直观论的命题理论、模拟论与代数逻辑等,是台湾少数具有国际出版品的逻辑学家之一。此外,还有李瑞麟和蔡行健。李瑞麟获美国伊利诺大学数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数理逻辑、计算机复杂度、微积分等方面的研究。蔡行健2005年获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台湾中正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逻辑、数学逻辑、逻辑哲学、数学哲学、形上学、语言哲学等领域的研究。
在哲学逻辑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者是杨金穆、王文方、邓敦民等学者,他们在哲学逻辑方面建树颇丰。如杨金穆主要从事形式逻辑、逻辑哲学、语言哲学、当代英美哲学的研究,专长主要是形上学、语言哲学、逻辑哲学、形式逻辑等,他曾经在模态逻辑的Dere建构方面,做过语法上的研究,同时也曾经对普遍自由的逻辑系统IQ的完全性做过深入论析。王文方专长主要是逻辑学、模态逻辑、逻辑哲学、形上学等,他是台湾逻辑学的中坚力量,近年来一直活跃在海峡两岸逻辑学界,对推动两岸逻辑学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王文方的研究领域主要在逻辑学方面,但有时也有一些较为形式化的作品出现,从其作品的深度、广度、前沿性、创新性来看,他是当前台湾学者中的佼佼者。邓敦民是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哲学逻辑和形上学的研究,现在台湾大学文学院哲学系任教,教授课程涉及因果理论、非古典逻辑、个体与共相讨论、基本逻辑、形上学等。专题研究涉及本体论论证、可设想性与可能性等领域。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总体上台湾当前逻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逻辑发展方面,并且呈现出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活跃的趋势,这体现在语言逻辑、经济逻辑、数理逻辑、哲学逻辑等学科层面。
在中国古代逻辑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黄俊杰、李贤中、李哲贤、孙长祥等学者。其中,李贤中与孙长祥先生对墨家名辩逻辑的研究、黄俊杰对“类推”与儒家伦理思维方式的研究等独具特色。他们为中国古代逻辑的基本分类和主导推理方式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台湾因明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陈大齐、林镇国、水月法师等少数学者或少数研究团体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上。其中,陈大齐的因明学研究在中国因明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研究成果《因明大疏蠡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林镇国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印对比脉络下的大乘佛教哲学与中国哲学。他借助诠释学等当代西方哲学的启迪,探讨唯识、中观、因明、量论、天台、禅学等佛学传统。
综上所述,台湾逻辑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各个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从最初的逻辑学概念发展到今天门类齐全的现代逻辑体系,台湾各个时期的逻辑学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研究是第一次系统介绍台湾逻辑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以使大陆学者对其发展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无论对大陆逻辑学的发展或台湾逻辑学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推动台湾逻辑学在逻辑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作者系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摘自《逻辑学研究》2016年第1期;原题为《台湾逻辑学发展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