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越分歧:社会工作整合理论及其应用

2016-11-25文军吴越菲

社会观察 2016年7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实务范式

文/文军 吴越菲

超越分歧:社会工作整合理论及其应用

文/文军 吴越菲

问题的提出:被专业化分割的社会工作

与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的社会问题处理方式(主要是单位体制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同,专业社会工作宣称以其独特的知识、价值和方法进行“助人自助”的活动。专业社会工作致力于驱除一种无差别的、等待专家建议的助人路径,通过积极的社会干预来有效地回应个人/家庭与社会的问题。于是,社会工作通过外部采借或自发形成了诸多理论视角用来帮助社会工作者理解案主所遭遇的问题并协助其开展实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日趋多元的社会工作理论并未真正带来社会工作的繁荣,反而因未能统一的多元性而产生了专业内部的深刻分歧甚至是对立,继而使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有效性和系统性深陷囹圄。

一方面,就其知识传统来说,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工作内部“二元的”分歧在社会工作的知识传统和专业化过程中持续地彼此划界并且相互对立;另一方面,就其服务形态上来看,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一开始就陷入了“究竟是一门科学(Science)还是一门艺术(Art)”的分歧。专业社会工作在知识传统和服务形态上的深刻分歧彼此强化,一方面使其难以回应知识多元性的挑战,另一方面使社会工作者在应对复杂情境和复杂问题的服务过程中对于究竟能够做什么、怎么做,缺乏综合调动知识资源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框架。如何超越以往社会工作在知识传统和服务形态上的深刻分歧,打破社会工作内部分割运行的专业发展困境,从而在复杂的风险和问题的处理中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的行动方案,这在现实层面上激发了更具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理论视野——社会工作整合理论的诞生。

单一视角的当代转换:社会工作整合理论的提出

整合理论将为社会工作带来一种全新的专业主义立场,也将为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带来一种更具有效性和系统性的服务思路和实务指南。可以说,整合理论的产生是对原有单一视角进行策略性变革的理论产物。总体而言,这场策略性变革背后贯穿的是两条理论逻辑。其一是希望借由整合理论的形成,促成社会工作内部范式的对话以及知识的合作,从而消解因未调和的内在分歧而带来的一种“矛盾性的体验”。近些年来,社会工作在不同的理论范式中汲取知识养分,以理论的重建、扩展、联结等方式来创造出一种新的理论研究范式,以整合了的理论来重新认识曾被忽视或歪曲了的多维世界,并为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的繁荣与发展提供新的知识支撑。范式整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必然趋势。 其二是希望借由整合理论的形成,指导社会工作实务能够在复杂问题的应对上提供一种更为系统和有效的方案。特别是在复杂问题的应对上,社会工作往往无法选择单一的理论视角或简单沿用一般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在实践探索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者体会到将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方法放到一起综合使用,而不是偏重其一,成为了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新的工作方案。

多元综合:社会工作整合理论的一般特征

笔者认为,与其他理论视角的单一关注点和理论逻辑不同,社会工作整合理论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社会工作整合理论在理论范式的选择上,以打破理论背后认识论、方法论的截然对立为基本立场,整合理论在此意义上意味着新理论的建构,吸收多种具有竞争力的理论中合理的观点,并使之成为一个内在有序的取向;第二,社会工作整合理论在实务取向上,主张采取一种全象限、全层次(“all-quadrant;all-level”;AQAL)的干预策略,并确立综合回应个人/家庭与社会各层面问题的实务目标,从而打破传统实务中的单一性和专业化分割;第三,社会工作整合理论在技术层面上,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所谓的社会工作三大方法,而是通过统合三种方法来回应案主所面对的复杂问题;第四,更重要的是,社会工作整合理论的基本逻辑是在统一的社会工作一般基础(generic base)之上开展知识合作、发展具有内在逻辑的多面向实践框架,从而获得对社会工作“共相”与“特相”及其相互关系的重新理解。需要说明的是,整合理论绝不意味着无原则的折中主义,亦不是理论与方法上的随意混合,更不具有将社会工作包装为“无所不包”的理论企图。相反,整合理论在其理论旨趣上反对差异性的简单对立和排斥,它致力于确认社会工作服务的一般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基于知识合作的整合性实践框架,来重新组织分裂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从而推进社会工作形成更有序的知识结构和更有效的实践结构。

社会工作整合理论应用的处置原则

在社会工作的具体实践及其专业反思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在地方语境中整合专业理论、价值和实践的重要性。挑战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中的分裂性和松散性成为社会工作整合理论的基本出发点。相比一般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整合服务模式在服务流程上更强调:系统的问题界定和需求评估——通过知识库寻找理论与方法的多种组合方案——评价并选择最优组合方案——多面向联动实施解决方案——跟踪评价解决方案的效果。总体来说,整合理论可被视为是探索、评估、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框架。具体而言,在应用社会工作整合理论的实务过程中,应当重点遵循以下处置原则:

第一,在理论范式上,应当通过不同理论范式的整合来形成具有弹性化服务模式特点的处置立场。为了形成效果更好的干预模式,折中主义和以问题为中心进行不同视角连接是应用社会工作整合理论的两种主要策略。对于复杂问题的处理,需要调动多种理论资源形成弹性化的服务模式。

第二,在实务取向上,应当通过实务内容与服务主体的整合来形成具有系统化服务特色的处置目标。为了打破以往社会工作中松散而单一聚焦的服务取向,以及主体单一的服务格局,一方面需要通过重返社会工作的知识脉络和理论传统,针对案主的问题和需求重新厘清一个系统性的实践框架。同时也应当改变社会工作者单一的实务取向。另一方面,整合理论提倡服务主体的整合,推进多元治理主体间的资源链接和实务合作来增加服务的系统性。

第三,在方法技术上,应当通过社会工作三大方法的整合来形成探索多元干预手段并用的处置路径。社会工作整合理论的运用意味着在实践上强调整合性的介入而非单一方法或技术的使用。在此,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不应当被割裂地理解并分别使用于不同场合,而恰恰需要在服务中交叉使用。社会工作者必须以更宽广的知识与技巧来协助服务对象。

第四,在服务的“一般基础”(generic base)上,应当通过明确有效社会工作服务的“共同因素”与一般服务流程来形成共同性与特殊性并进的处置向度。整合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工作,除了内在地呼唤理论范式的对话、实务取向的综合与方法技术的并用之外,也应当对服务种类、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标准等方面有规范性和基础性的要求。

反思与总结

可以说,社会工作的内部分歧既是问题的根源也是繁荣的根源。从世界范围看,以“迈向整合”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工作服务正在形塑当下社会工作的实践氛围。从某种程度来说,整合理论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其本身无异于一种理论范式和实务模式的再创造,它有助于我们真正从知识的多元性中获益,也为超越社会工作知识传统和服务形态的深刻分歧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和实践可能。

但必须看到的是,社会工作整合理论在现实中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具体运用,也是一个充满争论且常常遭遇批评和质疑的议题。事实上,基于不同哲学立场的范式之间究竟能否充分对话,并且以何种形式能够充分对话,这一关涉到整合理论终极合法性的议题仍应当被深入地探讨。但令人欣喜的是,从哲学上的康德到社会学上的诸多当代理论家的笔下,似乎都看到了基于不同范式之间对话的可能性。然而,社会工作内部的多元范式应当以何种方式来完成整合,这仍然是缺乏标准的,也可能随之带来随意进行理论整合的风险。

同时,社会工作整合理论在实务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强调整合取向的社会工作服务旨在推进多层次、多面向的系统干预,然而在实际的服务中这种整合服务的系统性如何保证又如何评估?强调整合服务又可能模糊了服务的核心和焦点。另外在方法技术上,整合理论强调突破传统社会工作方法的分割,主张通才取向,但在实际的实践中,社会工作者所具备的知识又不可能是完全的。弹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方案与社会工作的一般基础之间边界又如何处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工作整合理论的运用必然需要嵌入地方知识与文化语境,并充分利用地方性的社会、文化、历史要素以获得最优化的服务方案。比如,形成于城市服务中的一系列社会工作理念、知识、方法、技巧都需要在本土化的场景中得到谨慎的使用和持续性的反思。在应用社会工作整合理论的过程中,必然离不开对本土化应用的讨论,也即在中国的特有文化语境中,社会工作整合服务如何落地、如何展开?显然,能否在社会工作整合理论的基础之上,形成更为更具服务有效性的“整合模式”仍待更多的本土化的理论想象和实践探索。

(文军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吴越菲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生;摘自《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实务范式
汽车销售实务课程改革
关于《民法典》中不动产登记实务要求的新变化新思考
法治范式的沟通主义进路
——简评《中国法治的范式研究:沟通主义法范式及其实现》(郭金平)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
信托公司在破产重整实务中的机会
基于SQDIP的配送中心仓储绩效管理实务
中部地区持证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状况研究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中的认知范式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