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教”情结、“韩流”文化与当代中国

2016-11-25黄桂元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6年6期
关键词:儒教韩流韩剧

◎黄桂元

争鸣广场

儒教”情结、“韩流”文化与当代中国

◎黄桂元

主持人语:本

上篇:“儒教”情结在韩国

中国民间有句老话,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意在形容人间事物都是千变万化的,不会总停留在同一种存在状态。中国如此,韩国同样如此。如今,中国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已经是第三十个年头。三十年来,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战车正驶入了“全球化”的宏大背景,在这个过程中,异邦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影响和互动也渐呈多元与活跃的态势。而近些年,共同拥有东方文化之根和“儒教”情结、同属东方文明古国的中国与韩国,在两国经济合作迅猛增长的同时,其文化交融也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其密切的程度很有些“蜜月”味道。综观两国文化交往的历史,如果说,过去以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为主,那么现在的情况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最近十年,我们甚至可以说,“韩流”文化已经直接渗透到了部分中国年轻人的日常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据历史学家考证,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旧石器中、晚期,某种意义来说,两者基本上属于同根同源。到了中国商朝的晚期,中韩交流已成气候:“箕子率五千人入朝鲜,其诗书礼乐、医药卜筮皆从而往,教以诗书,使知中国礼乐之制,衙门官制衣服悉随中国。”(见《中韩关系史·古代卷》,王小甫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及其之后的岁月里,中韩文化交流更是有了长足发展,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两国官方和民间对待“儒教”的认同态度。我们知道,“儒教”的创始人孔丘先生是中国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在中国,然而“儒教”早已走出国门,成了东亚文化圈的共同精神财产。韩国人就一直认为儒家文化同样是韩国的传统文化,这也意味着,中国人和韩国人都属于儒家的子孙,孔子的后裔。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美国在韩国光复后通过军政统治和对政府行为的干预和参与,以及三年战争之后的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大规模援助,其意识形态作用和西方文化影响已输入到韩国社会的诸多领域,但事实表明,发源于中国“儒教”的“韩国文化主动脉”的性质是无法更改的。据说,韩国经济学家、汉城大学教授宋丙洛先生曾总结出了韩国和韩国人的“22个世界之最”,其中第一项,就是认为“韩国是世界上第一的儒教国家”。另有一位杜维明教授谈到儒学传统在东亚各国发展的现状时也认为,“韩国人说韩国是儒学的母国,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韩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输入“儒教”的国家,而且我们发现,韩国比儒学的诞生地中国更加遵奉“儒教”的文化传统,韩国的儒家伦理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已经成了一种“情结”,对韩国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非常深刻的促进作用。

我们还看到,这种“儒教”情结在韩国上层和下层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文化认同。大量资料证实,无论是家长式的权威主义政府,还是家长式的企业经营体制;无论是国家的选举活动,还是社会关系网络的组成,大到国家的政府体制,小到家庭生活,亲情关系、地缘关系等儒家伦理都已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角落,比如前韩国总统金大中先生最终能够入主青瓦台,就曾依靠了全罗南道家乡父老的鼎力相助,这种含有儒家伦理意味的“地域情结”在历届的总统选举中屡见不鲜。而韩国民间的儒家文化传统烙印更几乎是如影随形,根深蒂固。从韩国最常见的传统图案龙、凤和太极图就可略见一斑。龙、凤同是中韩两国历史文化中频繁出现的彩绘符号,也同是两国民众虔诚景仰的文化图腾。从中国古代“易经”学说八卦图源生而出的太极图,构成了韩国国旗的基本图案。它是朝鲜王朝后期制定的国旗,太极图均分为二,看上去十分对称,上面红色的部分代表阳,下面蓝色的部分代表阴,阴阳表征了古代宇宙的完美结构,两者是相互对立而又臻于和谐与平衡的关系,也是两种伟大的宇宙力量诸如火与水、昼与夜、黑暗与光明等等的寓意象征。

“儒教” 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特定历史时期,并受到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增删损益,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心理认知、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较复杂的,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我们承认“儒教”的积极作用要远远大于消极作用,但是如何需要把“儒教”里的消极成分化腐朽为神奇,也是一个不应回避的问题。同为东亚地理版图成员,同处于“儒教”文化圈,韩国人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和独特的作为。他们意识到,为了在未来社会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儒教”精髓,就必须要优化儒家文化传承的整合能力。这个过程中,韩国已经走出了有着本国特色的路子。文化的形成、绵延和发展,虽有其内在逻辑和自身规律,然而若离开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传统等本国国情的多方面因素,又是根本无从谈起的。从文化发展学的角度来说,任何文化形态都是变动不居的,都必然会折射出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貌相。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和人文环境下,凡是焕发出生命力的“文化态”,都显现出了一定的继承性、延续性,又兼具适应性、综合性和时代性的诸多活跃元素。中国有的学者通过观察研究,认为韩国文化的最大特征之一是“混性”,用个不一定确切的比喻,这种“混性”有点儿类似韩国饮食中诸种营养俱佳的“拌饭”,既保持了自身的主体性,又很好地发挥了兼容性作用。在时间上,它“混合”了过去与现在;在空间上,它“混合”了东方与西方。从时间效率看,西方国家用100年走完的路,韩国只用了短短30年;从空间效率看,韩国基本上走出了一条捷径,即在过去受到中国“儒教”影响的基础上,现在再去吸收美国、日本文化的有益经验,于是,空间与时间,过去与现代、后现代,东方与西方,这一切都恰倒好处地经过“混合”加工,达到了优势互补的最佳效果。韩国文化这样一种“拌饭”的文化,最终形成了以儒家伦理为主、以西方基督教伦理为辅的新儒家伦理,从而使得韩国文化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进而促进了韩国经济、政治的整体发展。

下篇:“韩流”文化在中国

半个世纪前,韩国还被认为是个封闭的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岛国,以“隐士国家”的面目远离了世界关注的焦点。那时,人们提起韩国,往往容易想到国土分裂、政治和军事上依附美国、经济不算景气、观念保守、街头行动频繁、劳资对抗激烈、国民性格内向且倔强,这样一些比较负面的现象。而现在今非昔比,韩国通过几十年的奋发图强和经济腾飞,已经成了世所瞩目的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经济有目共睹,“韩流”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动能,则代表了韩国的形象、魅力和影响力,正如美国《时代》周刊所评论所指出的那样:“过去,韩国以制造业打造了一个现代化经济;如今,它已开始注重用‘头脑’了。”

韩国经济发展的奇观令人惊叹,“韩流”文化的影响力更是难以估量,即使那些不可一世的经济强国也不敢小视。这里我想举个例子,来轻松一下谈论这个问题的气氛。20世纪上半叶,韩国曾被日本奴役了长达35年,历史遗留问题很多,独岛领土的归属悬而未决等等,使韩、日两国成为了难以化解的一对“宿敌”,但这并没有妨碍“韩流”文化大举登陆日本。“韩流”头号男明星裴勇俊在日本拥有以百万计的粉丝,而且多以女性为主,一次日本前首相小泉先生访问韩国,国事活动之余想见“勇样”一面,竟未能遂愿,勇样的拒绝很机智:我对政治不感兴趣。有趣的是,这种有些“怠慢”日本首相的做法,并没使他在日本的粉丝中造成多大负面影响,反而是勇样几次接受日方媒体接受采访,都发出了改善韩

日关系、两国国民友善相处的呼吁,却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两国国民之间的怨痕。有一幅日本漫画,描述一群日本中年妇女跑到国会里警告议员们,不要制造对韩国的紧张关系,理由是“惹恼了勇样可怎么办”,此漫画的确幽默,虽有搞笑的成分,但任何日本政治家为了选票也不得不掂量一下勇样粉丝的分量,却是一个谁也无法小视的事实。

相对来说,韩国资源贫乏人口较少,这决定了它必须要借助提升国民的素质、加强自身文化的软性力量才能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正因为软实力是韩国坚持要走的一条图强捷径,所以政府也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值得称道的是,韩国政府虽大力支持,却不进行干涉,以便最大限度地保障民间的创造力和自律性。在韩国,高等教育学府逐渐建立了与文化产业关联的学科,实现了文化产业与人文学、经营学、互联网产业良性结合和互动的机制,高等学府也在对大学的学科体制进行科学性调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良好的教育开发模式已经成韩国文化发展的有力保证。据调查,韩国大学生最感兴趣的领域是文化产业,这将为韩国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非常充足的后备人才。高素质的国民必然会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意和创造能力,韩国文化的“输出项目”不仅非常火爆,并且保持了源源不断的后续能量,显然不是偶然的。如今韩国的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动漫和电脑游戏,已经在亚洲形成了“韩流”冲击波,对于今日中国的“哈韩族”一代,甚至压住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娱乐节目带来的风头。

如果说,“韩流”文化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以计算的话,那么“韩流”文化现象所孕育着的无形力量却是难以估算。当代中国的大小城市,已经形成了“韩流”文化的广阔市场(并且还大面积地波及到了美容和整容业)。 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位社会学家所说:“韩国具备将文化传播到境外的经济和技术实力。”

“韩流”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韩剧的伦理精神和爱情取向,再一个是韩国围棋的竞技精神。以下是我的简要论述。

先说以韩国影视剧的伦理价值和爱情取向。近些年“韩流”文化之于当代中国城市,足可称得上“长驱直入”。几乎满大街的女生,唧唧喳喳谈论的基本上都是韩剧,而满大街的男生谈的则是韩国电影。女生喜欢韩剧里面的装扮,比如发型、饰品、裙子、小马甲等,男生则对名叫“青露”的韩国酒感兴趣。韩剧的“输入”可以追溯到1997年,从那时起,相继有《爱情是什么》、《初恋》、《天桥风云》、《星梦奇缘》、《泡沫爱情》、《火花》、《情定大饭店》、《冬日恋歌》、《大长今》、《我的名字叫金三顺》、《狐狸啊,你干啥呢?》、《达子的春天》、《看了又看》、《火花游戏》、《魔女幼熙》、《恋人》、《火岛》等韩剧在中国各省市上百个电视频道热播。十年过去了,很多中国观众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张韩剧清单,剧情主要讲爱情故事,很快便打破了国界而不断升温。中国的一家媒体由此大发感慨:“如果没有韩剧,我们可能不会怀着一颗细腻的心期待爱情为生命带来感动;如果没有韩剧,我们可能还要更晚才学会珍惜身边默默守护着的人。”

中国近些年也拍过许多宫廷戏,但像《大长今》这样引起轰动效应的则很少见。韩国社会至今仍保留了很多“儒教”传统,特别强调对父母、师长等的礼仪,处理男女关系事情和家长制的思考方式也体现出儒家文化的伦理价值,但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韩国最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便出现了女性主义的盛行,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大长今》。该剧曾有一段感人至深的对白:“长今:为了我,大人必须舍弃一切,这样没关系吗?为了我,大人,大人可能被贬为贱民,这样没关系吗?为了我,您握笔的手以后只能挖泥土了,这样也没关系吗?我们以后只能吃草根过日子了,这样真的没关系吗?闵政浩:没关系,真的没关系!长今:这一切都是因为我……闵政浩:就是因为你,所以没关系!”相信这段对白不止打动过我一个人。在这部具有凄美、凝重、忧伤的叙事风格的韩剧中,主人公是女性,而闵政浩只是个配角,这表明了一种现实,韩国的大男子主义正面临着女权意识的挑战,这与同样有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荡漾可以说是曲径通幽。这里面,文化上的共同点犹如一座桥梁,沟通了以儒家文化为背景的传统文化,包括对家庭的重视、对道德与善的崇尚、共同体精神等许多方面,正由于这些共同点,使得中国观众在接受韩剧的过程中没有什么理解障碍,他们发现,韩国其实比现代中国更像传统的中国,韩国人“比中国人更像中国人”,从而引起了极大共鸣也就不足为奇了。显而易见,以韩剧代表的“韩流”文化能在中国大行其道,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韩文化的同源性。用韩国媒体的话说,他们是“以中国文化打败中国人”、“以中国文化开拓中国市场”。与此同时,韩剧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中国年轻一代的审美取向,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和秘密。

再说韩国围棋的竞技精神。围棋也体现了一种文化,对于韩国围棋尤其如此。韩国围棋仿佛是横空出世的,并且逐渐占据了亚洲乃至世界围棋文化潮流的主导位置。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主导世界围棋潮流的首先是日本,不久中国迎头赶上。日本围棋属于实力强大的本格派,中国围棋的优势是所谓的围棋“正宗传人”,中日谁都没有把韩国围棋放在眼里。韩国围棋似乎属于旁门左道,小打小闹,登不了大雅之堂。那时,中国人很少有人知道韩国围棋皇帝曹薰玄的大名,而“李昌镐王朝”还没有来临,四大天王之一的刘昌赫、徐奉珠也没有登台亮相,不可一世的李世石更是在襁褓之中嗷嗷待哺。曾几何时,中日围棋界做梦也想不到,韩国棋手令人胆寒的竞技状态斜刺杀来,所向无敌,竟把80%以上的世界冠军收入囊中,而中国“棋圣”聂卫平从未染指过世界冠军,中国围棋标志性人物马晓春、常昊、古力也仅仅各拿了两项世界冠军,由于他们多次败在18项世界冠军得主李昌镐手下,马、常、古不得不发出“既生李,何生马、常、古”的哀叹。从此,“韩流”堂堂正正地主宰了世界围棋,这一主宰就是二十年。从那时起,研究“韩流”,挑战“韩流”,战胜“韩流”,已成了中国围棋界的重大使命。

“韩流”围棋的大成功,多种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的那种为世人称道的文化意识和竞技精神。韩国人对于保护文化传统所表现出的超前意识确实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有消息称,韩国人有意为围棋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对此,中国棋院副院长华以刚表示,中国也有“申遗”的打算,但不用着急,原因是韩国与中国不存在竞争关系,“世界公认围棋发源地在中国,他们抢不掉。”华以刚还引用《左传》中的故事来表明观点:公元前258年,齐国要立王储,很久都没结果,最终给国家带来灾难,其中用到一个成语叫“举棋不定”,“棋”指的就是围棋。我则认为,“申遗”的目的究竟为了什么?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护和弘扬围棋传统文化,在这方面,韩国人超前的文化保护意识和积极的文化进取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榜样。我这样想,论及以“儒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我们的祖先曾是韩国人的老师;而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现代韩国人应该是我们的老师。还有,所谓“世界公认围棋发源地在中国”的说法,可信度有多大也是需要推敲的,是中国自己“公认”还是世界“公认”?即使是世界公认,也不意味着韩国人“申遗”就不可能成功。

据说韩国围棋人口有一千万,这是个惊人的数字,按此计算,韩国每4·7个人中就有一个会下围棋的,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日本和中国(中国围棋的优势其实只是总人口的绝对人数)。韩国人对围棋的认知度与参与度为世界之最。韩国有82%国民认为围棋有益于子女教育(盖洛普调查,1996),他们把围棋视为高尚和有格调的文化,并在全国民范围内兴起的儿童围棋教育热,把有天赋的儿童引向职业之路。儿童围棋教育的最初目的是开发智力、培养集中力,以开发儿童的早期智力和提升素质,但围棋的开发和普及,却直接惠及了韩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布局、次序、妙手、恶手、大龙不死等围棋术语,为人生奋斗提供了智慧的启迪和鞭策。

韩国围棋界不仅贡献了世纪天才棋手曹薰玄、李昌镐、李世石等人,更开创了与日本围棋截然不同的——基于实战精神的新围棋指南。这是超越围棋传统观念的思维革命,是围棋观的划时代大变革。韩国围棋虽然是从引进和学习日本围棋起步的,却能够凝聚了本国文化精髓、实战策略和竞技精神,创造出了强大无比、叹为观止的“韩流”围棋,并成为吸引世界关注的一个魅力所在。围棋实现世界化之后,韩国的国家形象也会与围棋的文化格调和竞技精神交融起来,现在许多国家会下围棋的人听到“韩国”就会联想到一种竞技精神,一个围棋强国的形象。韩国缺乏自然资源,围棋却可以为韩国在世界范围内赢取高附加值,并通过发扬光大这项东方的智慧结晶,提高自己的国家形象和文化品位。这对于同样有志于弘扬东方文化传统精神的中国,也应该是一个启示。

(作者系著名评论家,《文学自由谈》原主编)

责任编辑:杨 林

猜你喜欢

儒教韩流韩剧
韩剧的那些美丽“套路”
“韩流”粉丝全球9000万
“反韩流”排名:中印泰列前三
当代日本学界对“儒学日本化”问题的考察
明治初期“立身出世思想”强大影响力管窥
从《舞姬》看立身出世主义的影响
儒教的牺牲者和守护者
感不感动
讨喜心型脸 像韩剧女主一样美!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