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张磊博士学位论文《历史在这里沉思》作

2016-11-25李城外

新文学评论 2016年4期
关键词:干校张磊咸宁

◆ 樊 星 李城外



为张磊博士学位论文《历史在这里沉思》作

◆ 樊 星 李城外

研究“五七干校”文化的可喜收获——序张磊的博士学位论文《历史在这里沉思》

樊 星

我一直对“文革”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写过一些文章,搜集了一些文物(包括“红宝书”、各种纪念章、邮票等等),并利用开会的机会,专程去重庆的“红卫兵之墓”和河南郏县的“广阔天地知青馆”这些与“文革”有关的纪念地参观过。因此我知道湖北咸宁有个李城外,到处奔走呼喊,为保护咸宁向阳湖原文化部“五七干校”旧址、开发向阳湖文化资源不遗余力、并且渐渐打开了局面。我得到过他惠寄的《向阳情结》、《向阳湖文化人采风》、《向阳湖文化丛书》等书,也去参观过向阳湖的“五七干校”旧址,感慨系之。我一直觉得,关于“知青文化”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相比之下,关于“五七干校”文化的研究,却明显薄弱。原因何在?值得探讨。

张磊也来自咸宁。因此,他一入学,我就鼓励他选择向阳湖“五七干校”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题目。三年后,他果然完成了这项研究。又是几年过去,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出版在即,希望我为他写序。我当然十分高兴。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文革”中度过的。我的母亲就曾经下放过咸宁赵李桥的武汉市直机关“五七干校”(我至今记得是在崇阳县肖家岭附近的程家湾)。我中学有几个寒假和暑假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印象最深的除了当时乡村生活的极其艰苦以外,就是母亲和她的同事们在“干校”(其实就是和农民生活、劳动在一起)的复杂情感:一方面怀念武汉,另一方面又在艰苦的乡村生活中和农民打成一片,吃苦受罪;一边羡慕农民一家人好歹在一起,并对自己家庭的不团圆心存怨诽,同时又因为干部的身份而得到农民格外的尊重和羡慕,并因此而有显而易见的优越感。今天看来,这样复杂的心态可以称为“干校心态”吧。与被批斗、被囚禁、被歧视的“走资派”相比,他们其实相对自由一些,甚至因为远离了“文革”中折腾去折腾来的紧张状态而感到了一些处于“边缘状态”的放松(我记得母亲和她的同事们就不止一次谈论过,乡村的艰苦体力劳动也比在机关里斗过去斗过来的压抑强上不知多少倍)。而与基本生活常常没有保障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相比,干部们有固定的工资收入,而且这收入的数目又是农民们和知青们都望尘莫及的。再与农民劳苦一生、在当时完全看不到出头之日相比,干部们至多在农村苦干几年,迟早会回到城市的希望也使他们常常不那么绝望。我想,这大概就是下放干部的独特心态吧:虽然他们和整个民族一起在“文革”的炼狱中挣扎,但他们其实还是处在一个比较边缘、相对超脱的位置上。

然而,当代文坛只闻“知青文学”,却少见“干校文学”。虽然,杨绛的《干校六记》、陈白尘的《云梦断忆》、牛汉的诗《华南虎》和《悼念一棵枫树》、郭小川的诗《团泊洼的秋天》都是老作家回忆“干校”生活的名篇,但那欲说还休的情怀,是难以产生像“知青文学”中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史铁生的《插队的故事》、朱晓平的《桑树坪记事》、阿城的《棋王》、老鬼的《血色黄昏》、邓贤的《中国知青梦》、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等等作品产生过的强大冲击力的。那么,无数“干校人”在苦难中的叹息与沉思到哪里去了?就那么随风飘逝了么?

在我看来,张磊这篇博士论文,就体现出一位“70后”学人叩问历史、发掘往事、反思“文革”、将“干校”研究推向深入的可贵努力。

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研究,张磊聚焦于“干校人”复杂心态的揭示:他们一方面饱经艰苦生活的磨难和政治高压的折腾,另一方面又感受到民间疾苦、民间温情、民间正气;有的因为苦难而开始有所怀疑、有所思考,也有的假装积极,以求自保,还有的麻木困顿自暴自弃,更有人把“干校”当成了“避难所”……可谓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干校”寿终正寝以后,有的控诉,有的反思,也有的缅怀,各有其不同的生命体验与表达。那些控诉与反思的声音已经与“知青文学”中的呐喊一起汇入当代思想解放的交响乐,而缅怀的思绪不是也与“知青文学”中“青春无悔”的真诚表白一样耐人寻味么?在这些控诉与反思、缅怀之间产生的不同意见的争鸣,其实都烘托出一个主题:如何不断总结我们的“文革”体验?“文革”是一场浩劫。可浩劫中形形色色的人们如何自救、如何思考、如何生存、如何发展,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史无前例的”革命到头来是如何为新时期的思想解放、传统回归埋下了火种的,真值得好好发掘、深入研讨。

事过境迁,许多“干校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因此,研究“干校文化”就更显得迫切了。“干校人”是在革命年代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相对单纯的情感、相对简单的文化背景也许是妨碍他们否定自我或者重新认识自我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许多知青作家自认是“吃狼奶长大的一代”,他们因此迅速完成了思想的转变,在青春野性的驱使下读“禁书”,并开始了“地下文学”的写作,为新时期思想解放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同样是“文革”的过来人,“干校人”与知青才显示出很不一样的文化品格。深入展开这样的比较研究,应该是当代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吧。

希望张磊的研究继续深入展开。

是为序。

2016年4月25日于武汉大学

在身边的向阳湖里遨游——跋张磊的博士论文《历史在这里沉思》

李城外

我从事向阳湖文化和“五七干校”研究20多年了,除出版了专著外,家里收藏的“五七干校”相关书籍及资料也不少,一直希望身边有年轻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充分利用,写写有关论文,而张磊捷足先登,有幸成了第一个“志愿者”。

那还是十年前我任咸宁市新闻出版局局长期间,办公室主任小胡的爱人张磊考上了武汉大学博士,因为学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有次他向我请教时,我便鼓励他说,作为一名咸宁籍的学子,一定要关注向阳湖。悟性颇高的张磊欣然接受,一头扎了进去,几年下来,终于捧出沉甸甸的博士学位论文——《历史在这里沉思——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研究》,并十分顺利地通过了答辩。

一晃六年过去了,听说这部论文作为专著即将付梓,不禁欣慰之至!要知道,向阳湖文化和“五七干校”研究是一项寂寞的事业,需要更多有志之士参与。作为向阳湖文化最早的淘金者,每每看到有新的成果问世,都是禁不住由衷庆贺的。我以为,这是向阳湖文化与“五七干校”研究的一部力作,它出版的意义主要有三:

其一,作者从文学青年的感兴趣步入做严谨的学术论文,为后学提供了一种示范。回过头来看,作为“70后”张磊,才30多岁时便涉足向阳湖,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便。众所周知,咸宁从事“五七干校”研究领全国之先,当年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势头正旺,成果迭出。张磊是我们这支民间团队的骨干之一,同仁们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有一个良性竞争的氛围。加之他时常参与陪客考察向阳湖和研讨活动,更是机遇难得。比如说,他有机会参加萧乾诞辰百年纪念活动,也曾陪同武汉大学的於可训、樊星教授等人参观向阳文化名人旧址。话虽如此说,张磊小试牛刀,便初显锋芒,主要还是用了心,费了力,也为更多“80后”和“90后”步入一座“文化金矿”观光并挖掘作出了榜样。

其二,作者分析了向阳湖文化人的干校记忆,尤其是尝试体会了“向阳湖文化”的内涵,难能可贵。向阳湖文化是一种对历史的反思文化,一种对名人的纪念文化,又是鄂南在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品牌。如何对向阳湖文化定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张磊在分析了咸宁干校五七战士的心路历程,列举了《岭南文化时报》和《咸宁学院学报》有关的论争后,结合国内专家学者的有关论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向阳湖文化”的内涵有三:从历史角度来说,它是“文革”灾难的见证;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说,它是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蜕变的标本;从当代文学史的角度来说,它是“新时期文学”的源头之一。尽管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还不一定全面,但毕竟只是武汉大学一个年轻的博士的心得,已属不易。

其三,论文虽然只是从文学的角度作观察,却间接证实了干校文学与史学交叉研究的可能。“向阳湖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只是单纯从文学意义上作研究,难以真正挖掘出它的丰富与厚重。于是,如何站在当代政治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的高度来审视“向阳湖现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众多向阳湖文化名人及其作品在当代文坛的价值有目共睹,论文第四章“多样态的向阳湖文学”以陈白尘、冰心、牛汉、臧克家等作家诗人为例,进行了解读,令人信服。这也为向阳湖文化研究今后走进史学领域提供了难得的文本。《中华读书报》(2015年9月30日)曾推出专版《“五七干校”研究:从文学到史学》,我和北京作家王耀平、庞旸围绕“为什么要研究‘五七干校’”、“如何对‘五七干校’进行历史定位”、“文学视野和史学视野里的‘五七干校’”作过一次热烈的讨论。说句实在话,张磊也是有资格作为场外的学者发言的。

总之,在我看来,张磊的这篇博士学位论文,不仅是武汉大学,也是全国高校第一部研究向阳湖文化的博士学位论文。此前,湖南师范大学张绍春博士也作过《“五七干校”研究》的长篇论文,并与我有过交往。两张各有千秋,大张撒网太大,虽用力不少,成绩可喜,也难免后劲不足;小张盯住一湖,用心织网捕鱼,终有大获。而二者不可同日而语的是,一个涉足的是他乡的干校,一个则是在身边的向阳湖里遨游。孰难孰易,不言自明。

当然,毕竟是六年前的论文,张磊的研究当时还处在起步阶段,他作为我们团队的一员,只是尽了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近些年来,“五七干校”研究的新进展可圈可点,为今后进入学术圈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武汉大学中心与咸宁市政府签约,共建向阳湖文化史迹和文化名人研究中心;又如,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1497所干校中唯一的“国保”;再如,我作为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和省委党校研究生导师,应邀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多所高校宣讲干校文化,咸宁已然成为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国内外前来考察参观的专家学者络绎不绝。

前不久,根据第7届湖北省科普周的统一安排,我应邀在张磊执教的湖北科技学院作了一场报告——《绿色的向阳湖,人文的向阳湖》,最后互动时,提问者有一位“90后”的女生,让人眼睛一亮。经过20多年的研究,向阳湖文化已走进年轻大学生的心中!事业后继有人,人生此乐何极!如此说来,张磊不仅有自我加压之使命,更有培养新苗之责任,肩上的担子自然越来越重啊!

武汉大学]

猜你喜欢

干校张磊咸宁
大踏步前进!华扬2021年销售增长50%,单品增长超100%,咸宁新产业园即将投产
涌泉相报!湖北咸宁驰援河北
Temperature and doping dependent flat-band superconductivity on the Lieb-lattice∗
西华“五七”干校遗留档案文献的保护修复技术探析
群星当年耀黄湖
——共青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系列传记(之八)
群星当年耀黄湖
——共青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系列传记(之五)
THE GLOBAL ATTRACTOR FOR A VISCOUS WEAKLY DISSIPATIVE GENERALIZED TWO-COMPONENT µ-HUNTER-SAXTON SYSTEM∗
“口”“ㄙ”偏旁混用趣谈
难忘老父亲的干校逸事
叶挺独立团奇袭汀泗桥占领咸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