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融供给侧改革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2016-11-25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 黄剑辉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我们关注但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的问题。今天的讲座就从这个问题出发,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上,探索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新思路。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的跃升。以这次会议为标志,我国宏观政策的重点转到了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9月初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也把结构性改革作为破解本轮全球经济危机的关键举措。这是近现代以来中国首次在宏观政策方面发挥全球性引领作用。
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就是要改革生产关系,用新制度供给来取代旧制度供给,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就是要适应经济基础变化,改革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发展和质量效率提升;就是要以新供给满足新需求,以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
(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分析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整个供给侧改革中处于什么位置,如何来理解?我经过近几年研究,提出从三组供求关系入手,加快推进整体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要从政府端入手,持续改善制度供给,致力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二是要从金融供给主体入手,促进金融有效供给与实体经济有效需求的匹配,这是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核心;三是要从实体经济端的供给主体入手,以居民的升级版的消费需求为目标,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方面着力推进有效供给,打造升级版的实体经济。这三个方面构成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框架。
下面简要分析现在的经济环境,以此为基础,思考怎样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普遍低于预期
从全球经济来看,世界金融形势复杂,地缘政治的影响、冲击更加频繁,各国经济复苏比较疲弱。美国经济增长今年还是低于预期;欧洲经济处于低速运行中,受英国脱欧的影响,未来三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速预计下降0.3%-0.5%,英国经济也有陷入衰退的可能;日本经济 2016年二季度环比增长只有0.7%,比一季度的2.1%大幅度下降,日本政府新近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并没有针对人口老龄化、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等结构性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二三季度,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有所回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有改善的态势。这是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状况。
(三)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显成效
在整个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我国经济整体稳健运行。2016年下半年,我国经济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强而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但从实际数据看,即便在没有实施比较大规模需求刺激的情况下,第三季度 GDP总体增长6.7%,与第一、二季度持平。
在全球贸易减速的情况下,中国的外贸形势逐步趋稳。2016年1到9月,我国出口总额15370亿美元,进口总额是11406亿美元,虽然与2015年同比下降,但是进口增速跌幅正在逐步收窄,显示我国内需正在逐步企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连续 4个月同比上涨不到2.0%,表现比较温和,未来有望回升,但是通胀压力并不很大。从新增贷款来看,货币活化的趋势比较明显,1到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0.16万亿人民币,9月新增1.22万亿美元,8月新增9487亿元,比7月的4636亿元,连续3个月显著回升。从汇率来看,自2015年8月11日中国央行实行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改革以来,至2016年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累计贬值近8%。2016年7月以来,人民币汇率呈现为双向波动的态势比较明显,9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6万亿美元,环比减少近188亿美元,这是连续第三个月下降,且创下了五年来新低。
全球经济复苏要走出这轮危机,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关键。全球经济问题表面看是需求不足,实际上是供给侧资本层面、劳动力层面、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层面都存在结构性的失衡问题。要破解这个难题单靠货币政策刺激是不够的,必须要在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方面作出更多的改进,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宏观政策方面,要在原来财政货币政策的基础上改革开放创新,把落脚点放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上,推动金融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教育改革、医疗改革等,通过创新创造、简政放权、减压减负,释放体制机制活力。
2016年 9月初在杭州召开的 G20的峰会上,我国为全球经济发展开出以结构性改革为主要措施的药方,可以说是直达全球经济治理中的病灶。过去,西方经济学的宏观政策框架都是从需求侧着手,用财政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结构性改革可以说是一个治本之策,为全球经济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冴调查
我们拿到了一份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协会做的 2014年经济转型与中小企业发展问卷调查数据。调查结果数据显示,80%的企业认为有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其中表示“非常困难”的占21%,表示“有一定困难,但困难不太大”的占55%,表示“不困难”的占24%。主要反馈意见包括:银行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要求比较苛刻;担保条件比较苛刻;银行缺乏专门针对小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流程设置不合理;除了各种外部因素,中小企业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融资难度:信用、抵押受限,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大
调查结果显示,中小企业普遍认为通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股市以及债券、票据等渠道融资,难度相对比较大;通过向亲朋好友、地下钱庄等渠道借款,难度比较小;通过城商行、农商行、小贷公司、P2P这些途径融资,难度比较适中。
在融资方式上,调查显示,79%的中小企业选取银行渠道融资,其中选取国有商业银行渠道的占30%,选取股份制商业银行渠道的占24%,选取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信用社渠道的占25%。虽然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由 2012年的 15.9%上升到了目前的25.9%,但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要渠道的中小企业占比只有4%。直接融资方式主要是由大型企业获得,因为大型企业信用程度比较高。
(二)融资成本:利率偏高,融资贵的问题普遍存在
调查表明,新型的融资方式由于融资便捷,已经逐步被接受,约有 7%的中小企业选择通过小贷公司以 P2P方式融资。融资成本被普遍认为偏高,也就是融资贵。有过半数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高于10%,有38%的中小企业融资利率为11%-15%,融资利率达16%-20%、21%-30%及30%以上的中小企业分别有10%、7%、1%,即有18%的中小企业融资利率高于16%。当然,还有一些中小企业根本没有获得融资。
从借贷成本来看,中小企业从银行借贷的成本接近10%,远高于央行基准利率;从小贷P2P和亲朋好友融资的利率是15%左右;地下钱庄的贷款利率是15%以上,有18%的中小企业从地下钱庄借贷,利率高达24%,确实很惊人。
(三)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面临增长压力
调查数据显示,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比较稳定,但也面临着增长压力。
一是信贷投放稳步增长,但贷款质量存在一定隐患。截至2016年3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4.3万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6642亿元,不良率2.7%,比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率高0.65个百分点。
二是从融资提供渠道现状看,中小金融机构增速比较快。我多年来一直有这样的观点,就是要通过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来匹配中小企业、小微企业。靠大型金融机构给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从结构上是错配的,因为风险偏好不同,在管理半径上也有一定难度。从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其贷款余额的增长高于股份制银行。比如非银行业的金融机构小微贷款增速高达46%,农商行和城商行的贷款增速分别是27.6%和22.3%。从省域来看,发达省份小微企业贷款排名明显靠前,浙江、江苏、广东省的贷款余额排名前三,均超过了2万亿。这主要是由于这些省份经济比较发达,中小企业经营比较活跃。
三是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发展速度偏慢。中小微企业已发行的债券包括中小企业集合债、集合票据、私募债、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它们的陆续推出,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服务,但是由于总体规模比较小,欺诈情况也时有发生,所以这项业务在近期作用有限。从中小企业发行股票的直接融资方式看,截至2016年9月,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分别是788家和532家。2013年底,新三板由试点高新区扩容到全国中小企业,吸引了很多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登陆新三板,截至 2016年 9月,股转系统挂牌的股票达到了 8977家。但是,新三板市场的活跃度比较低,地方区域性股票交易市场乱象比较多,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三、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成因
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出现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过去谈到融资难融资贵,会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金融机构。今天看来,要破解这个问题,需要从成因的角度进行全面系统分析。
(一)资金供需主体双方匹配程度低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全球性的问题,但是在我国又有它的特殊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从需求端来看,需要资金的大中小型企业90%以上是民营企业。但是,从供给主体来看,在我国的金融主体里边,银行是主体。银行里边,国有控股机构包括地方政府控股的城商行是主体。一端是以大中型银行、国有控股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供给结构,另一端是以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资金需求结构,这两者明显是不匹配的。这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核心问题。
从中小企业的角度看,融资难也因其自身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总体上比大型企业高。过去在利率没有市场化的情况下,要求金融机构、银行用基本上同样的利率去发放贷款,银行和金融机构必然喜欢找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企,因为经济金融的规律就是贷款的定价必须要跟风险相结合,过去风险议价没有在利率当中得到有效的体现,这也是造成贷款资金供给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中小企业存在担保难的问题。很多中小企业拿不出有效的担保,甚至拿出抵质押品也很困难。三是部分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信用观念不强,导致银行不太愿意给这类企业贷款。四是中小企业相关的信息披露比较低,透明度不高。金融机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使资金能够既贷得出又收得回,而且收得回是关键。如何能够实现收得回,很重要的就是要依据借款人相关的信息来适当地定价。如果信息透明度很低,那么就很难定价,这也是造成融资难的重要原因。
(二)金融市场体系及政策保障不健全
从社会环境方面分析,融资难的成因主要有四点。
一是金融市场不健全。主板市场融资门槛很高,中小企业的资质不能达到;利用创业板融资的小企业屈指可数;风险投资基金、创投基金在我们国家处于起步阶段;民间借贷市场的融资成本非常高;小企业难以获得除银行贷款以外的其他外部融资。
二是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政府层面没有建立完善的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社会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也偏弱,部分社会担保机构为了自身利益随意制定收费标准,增加收费项目,导致大部分小企业难以获得其担保支持。
三是政策性融资机构缺位。由财政直接出资或联合社会资本出资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参与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是欧美国家的成熟做法,而我们国家还没有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四是小企业融资的社会环境仍不完善。征信体系不完善,银行无法掌握小企业的税务、海关等数据,缺乏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渠道;小企业贷款风险的补偿机制、小企业贷款贴息和税收减免政策、小企业贷款的核销政策等不够完善;一些区域的金融信用环境较差,地方政府对企业逃废债的打击力度不够大,影响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
此外,大部分银行还没有开设专门的中小企业风险评级系统,银行主要还是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用一个标准来进行评级。用同样的标准一衡量,中小企业评级必然比较低,而银行风险管理定调比较高,这样中小企业被拒绝贷款的概率也就相应地高。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的管理成本确实比大企业要高,因为中小企业单笔贷款金额比较小,贷款频率比较高,期限短,所以导致单户的贷款收益就比较低。如果不能批量开展业务,就难以获得比较适当的收益,而要大规模开展这样的业务,又受到区域、小企业发展环境、金融机构编制等方面的制约,管理成本、交易成本都比较高。这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又一个原因。
四、美国、德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经验与做法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们可以参考、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一)美国:融资渠道完备,政策支持完善
为方便中小企业融资,美国建立了服务对象不同的融资市场,比如说为中小型科技企业设立的纳斯达克市场,为退市公司和更小型公司提供股票转让服务的柜台交易市场,另外还有商业银行贷款、小企业投资公司、地方性证券市场、场外市场、私人权益市场等,分别服务于不同需求的客户,多数小企业都是在场外市场进行交易。美国的私人权益市场也很发达,包括风投、天使投资等等,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在初期都是通过私人权益市场进行融资。
美国政府对企业融资有很完善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建立健全扶持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法规,包括《小企业法》《小企业投资法》《小企业经济政策法》《小企业技术革新促进法》《小企业开发中心法》等。美国政府设立的财政专项基金主要包括三种,一是向那些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前景较好的小企业发放直接贷款,但数量比较有限;二是向遭受自然灾害的企业提供自然灾害贷款;三是对小企业的创新研究提供一定的资助。财政专项基金就是做这几方面的事情。美国政府设立了联邦小企业管理局,它是一个小型、独立的联邦机构,任务是向小企业提供资助、咨询、帮助和保护,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增强国家整体发展的活力,协助灾后社区的经济复苏等。
除了国家政策支持之外,美国金融机构自身的一些做法也具有参考性。如美国的富国银行,在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是美国第五大银行,目前市值已经全球第一,它之所以能够在金融危机中生存并壮大,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它坚守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建立了以中小企业为中心交叉销售的综合化经营模式。具体做法为:一是细分小企业市场。富国银行设立了两个专门机构负责为不同规模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对于贷款上限10万美元以下的业务使用标准化的“企业通”产品,而对于需要贷款上限在100万美元或者更高的中小企业,则通过它的“小企业银行”负责。二是改造流程。将零售信贷的业务流程引用到中小企业授信业务中,而95%的中小企业定位为消费信贷市场下的一个特殊细分市场,对于这类客户运用批量自动化处理系统代替人工贷前审查和信贷管理,大部分贷款通过邮件、电话和分行柜台发放,不需要客户经理办理,大幅度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三是交叉销售。为每一个客户经理提供整合的客户信息库和金融产品库,客户经理能够针对小企业客户进行多元化产品销售和服务。根据富国银行发布的有关手册,一个客户经理可以为单一客户提供八个以上的金融产品,这种交叉销售是特别有效率的做法,能使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得到迅速或者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大大降低了产品销售成本和客户流失率,增加了单位雇员利润率。
(二)德国:金融服务体系完备,政策保障到位
德国构建了多层次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金融机构多达2000多家,包括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储蓄银行、州立银行、担保银行及合作银行等机构。德国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提供信贷和股权融资服务,如以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政府通过提供贴息的方式,引导和支持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发放中长期贷款。第二类是由政府参与和支持设立的小企业科技创投基金,包括发起设立高科技创投基金,推动设立科技创新联盟,为商业风险投资提供政策性信贷支持。第三类是政府在担保、财税及社会化中介服务方面进行扶持,包括以担保银行为核心的风险分担机制,税收优惠支持,法律、社会化信息和培训等中介服务。
德国的担保体系也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担保银行体系,主要为5万至100万欧元贷款提供担保;第二类是由州政府层面负责,为100万到350万欧元的贷款提供担保;第三类是由联邦政府层面负责,为350万欧元以上贷款提供担保。德国的担保银行是推动小微和创业企业的主要促进机构,它是由相关工商业行业协会、储蓄银行、国民银行、私人银行、保险公司等发起设立的股份制公司,是介于政府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公益性组织。担保银行不从事资金吸收和贷款发放业务,只对储蓄银行、合作银行、商业银行等贷款银行提供担保和风险分担。德国担保银行属区域性政策性服务机构,只为本行政区域内的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担保服务。目前全德国共有 17家担保银行,除巴伐利亚州有 2家外,每个州只有一家。
德国为什么能够构建一个良好的担保体系?关键是构建了担保银行的风险分担机制。怎么做呢?首先,商业银行与担保银行对担保的贷款,一般按照2∶8的比例来分担风险责任,也就是担保银行承担80%的风险责任,贷款银行承担20%的风险责任。其次,一旦发生损失,德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还会分别承担其中的39%、26%,担保银行只承担35%。最后,在部分州,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承担的贷款损失比例更是高达80%,有力地促进了商业银行向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
在税收方面,德国也对中小企业采取了多种优惠支持政策。一是德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处于创业阶段的中小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减免政策,规定新建企业动产投资额的50%可在所得税项前扣除;中小企业盈利中再投资的部分可免交财产税。二是德国将产品流转税改成增值税,增加了增值多的大企业的纳税额,减轻了增值少的中小企业税收负担,提升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还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三是德国政府还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营业税起征点。东德和西德统一以后,把东部地区的营业税起征点从15万马克提高到了100万马克;专门制定了面向中小企业的七年(1998-2005年)减税计划,将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率从1998年的25.9%逐步降低到2005年的15%。现在我们国家的所得税率是25%,明显比德国高。
德国政府还注重通过法律、社会化信息和培训等中介服务,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是颁布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营造外部环境。比如各州有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促进法》,联邦有《联邦政府关于中小企业研究与技术政策总方案》《中小企业结构政策的专项条例》《中小企业研究和发展工作的设想计划》。二是大力推动社会化信息、培训等中介服务。政府规定,所有工商企业都必须加入商会,每年缴纳会费。商会则为入会企业提供经济与法律评估、资信证明、信息交流、技术咨询、职业教育培训以及法律允许的其他方面的系列服务。三是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比如提供国内外的技术信息咨询和市场状态分析,提供克费咨询服务和咨询费补贴,包括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定位是政策性银行,它80%的股权由德国联邦政府持有,20%股权由州政府持有;该行不直接吸收存款,由德国财政部、德国经济技术部负责监管。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下设中小企业公司(简称KfW-tbg)负责为中小企业、创业初期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风险投资等业务提供中长期低息融资和股权融资。目前该公司(KfW-tbg)的贷款模式以商业银行转贷为主,原则上必须通过其他的商业银行来转贷给借款人,具体业务不受政府干预,始终保持经营决策的独立性、稳定性和灵活性。这种转贷方式有什么优势呢?一是能满足客户对中长期低息贷款的需求,留住客户。二是通过利益分成机制,将资本市场筹集的低利率资金和政府利息补贴的好处转给了中小企业客户及转贷银行,转贷资金最终以比较低的成本抵达中小企业客户手中。通过利益分成,转贷银行、中小企业都获得了好处,自身风险也比较低,这样比自营贷款其实收益还要更好一点。目前 KfW-tbg已经成为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最大的业务领域,占它全部业务总量的三分之一,2014年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达199亿欧元。
五、构建破解我国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新思路
面对公众关注多年,却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我提出了一个总体思路,就是政府、金融机构、中小企业都要开拓思路,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共同努力。
(一)政府:健全中小企业融资的社会环境
健全中小企业融资的社会环境,包括加快完善政策法规和配套制度,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培育和服务体系,帮助中小企业不断拓宽直接和间接的融资渠道,特别是在构建信用环境、制度环境方面,政府还有很多需要做的事情。
一是要建立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放松银行业准入限制,加快纯民营银行行政审批进度;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加快发展股权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尽快建立中小企业政策金融机构,或者是在现有政策金融机构里面设立专门部门,引导政策性机构与商业银行加强合作,探索委托贷款、股贷联动新模式。大力发展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加快建立政策性担保公司、行业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完善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引导风险投资、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鼓励探索小企业互助基金、政府种子基金等新的融资方式。
二是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促进小企业信用信息透明化。加强对企业信用管理的立法保护,推进对企业信用管理的综合性立法。规范企业信用记录的收集、整理、披露,逐步建立起一套按照市场规则运作的企业信用服务体系。以央行征信系统为基础,加快将工商、税务、海关、环保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将小企业实际控制人的个人信用记录与企业信用记录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高效率地识别中小企业信用,破解其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管控中小企业借贷风险。
三是通过财政税收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府可以通过专项补贴、贷款贴息、税收减免、提高折旧等政策,对符合经济转型方向的中小企业进行财税支持。对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的融资业务和融资创新给予鼓励,对融资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化门槛进行限制,提供融资便利,并且在增值税、所得税方面进行减免。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核销制度,还可以进行一定的突破,就是使核销变得比较容易,对不良贷款造成的损失允许在税前列支。这些都会有利于增强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动力。
四是通过监管政策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投入。监管部门在监管评价上要把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小企业产品创新、内部评级、风险容忍度、风险资产转换系数等方面,给予商业银行更多的政策倾斜。对小企业迫切需要但消耗风险资产较多且综合收益较低的保函、票据承兑、贴现等授信产品,建议监管部门出台差异化的政策。
五是鼓励中小企业探索创新和“走出去”。在实施“双创”战略过程中,在相关法律框架、社会化信息和培训等中介服务上加大政府引导支持力度,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实施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走出去”,落实出口退税等支持政策,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为有条件到境外开展业务的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保护。
(二)金融机构:增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实现自身转型发展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政府通过出台政策改善中小金融机构,这个是关键。通过政府监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努力,推动金融机构转变理念,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这是必然的趋势。同时也要增加金融主体的供给,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另外,金融机构自身在组织架构、产品风控、团队、包括 IT和使用新型科技方面,其实都是可以围绕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金融机构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就是增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是金融机构转型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是基于金融机构业务转型的内部压力。随着大企业的发展壮大,对间接金融的依赖度必然会下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比较少,但是中国小企业市场潜力非常巨大,所以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业务中具有更多的定价权,发展中小企业金融可以实现客户多元化,有效分散风险,实现交叉销售,提高综合收益水平。其次是基于市场竞争的外部动力。中小企业金融具有“蓝海”(指未知的市场空间)特征,推动蓝海战略正开始成为金融机构争夺的发力点,专业化和差异化的竞争正在被引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域。还有是基于政策扶持的引力。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小企业金融政策扶持力度,优惠力度不断加大,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有助于推进金融机构为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转变理念以后,如何行动起来,增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呢?
一要实行差异化的市场战略和客户定位,建立基于客户分层的产品体系。对于小微企业,从行业政策、准入标准、地区差异化等角度进行产品的标准化设计;将贷前、贷中、贷后的操作流程融入到产品中,制定比较详尽的产品说明手册,建立完备的产品售后监督机制;充分利用电子服务平台,开通智能手机的网络销售渠道,进一步提高业务处理效率,解放客户经理综合效能,使其得以把时间、精力用到更有效的方面。对于成长型小企业,在标准化信贷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产品的交叉销售;引入并深化“理财”概念,对企业及关联的个人提供投资银行、私人银行和零售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提高该类型企业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进一步“锁定”客户控制业务风险。
二要加大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对传统企业授信,我们原来是偏重于抵质押和有效担保。进行中小企业产品创新,我们可以按照小企业所在的“资金线”“产业链”“生意圈”给它设计相关的产品;积极探索中小企业联保贷款、应收款融资、供应链融资等新产品;积极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地方商会、园区管委会等合作,搭建一个多渠道、多元化的平台,为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还要设立专门的小企业产品研发部门,以此为依托来理顺产品审批流程,培养专业的产品经理队伍,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强化产品培训和推广应用,建立完善的产品创新机制。
三要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集中化、专业化管理体制。按照银监会提出的“三个独立”(独立的信贷计划、独立的财务资源配置、独立的信贷评审系统)、“六项机制”(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违约信息通报机制)的要求,积极探索中小企业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体制。理顺内部的考核和利益划分机制,鼓励支行将目标小企业客户推荐给专营机构,并通过考核与利益协调机制解决专营机构与经营单位的利益关系。建立高效、快捷的小企业授信流程,简化授信审批手续;坚持专业化的要求,按照“审贷分离,双线管理”的原则,建立审贷分离、岗位制衡、兼顾风控和效率的业务条线;通过专业化的营销队伍、多元化的产品体系、系统化的后台支持为小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建立小企业专营服务的物理场所,提升小企业客户体验,统一形象标识、确定场所的基本配置、制定标准的服务规范;拓展新兴电子渠道的服务范围,依托网络银行、手机银行,搭建中小企业客户的电子服务平台。
四要建立整体风险控制机制。在理念上,树立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大数定律”和“收益覆盖风险”意识,实现对特定目标客户群风险的整体把控。在流程上,将风险管理与批量化业务处理流程相结合,建立覆盖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管理的小企业全流程操作规程和标准化控制模块,适应小企业金融业务流程简化、高效以及集群营销、批量化操作等特点。在监测上,贷后管理由“个体管理模式”向“整体监测模式”转变,建立小企业信贷资产的批量监督和预警机制,研发行业趋势、企业经营、还款能力、违约动机等多个维度的贷后监测指标体系。在考核上,加强对专职信审人员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双线考核评价力度,鼓励信审人员在整体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支持业务发展。
五要构建全融合的渠道体系,转变企业的服务模式。通过供应链金融实现银企无障碍对接,提供金融+商务协同服务。以电子商务为切入点,构建场景与移动商业链条,嵌入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和产业链的管理,打造以核心企业延伸到整个产业链的金融服务平台、综合交易平台。借助互联网技术整合线上线下渠道和服务,加强渠道之间数据共享,构建“线上营销客户,线下锁定客户”的O2O模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从管控风险向经营风险、经营客户的前置转变。
六要重视交叉销售。创新营销服务模式,积极整合公司银行、投资银行、零售银行、私人银行、信用卡等综合金融服务产品。借助外部合作机构力量,搭建对内交叉销售平台和对外综合服务平台。为小企业客户经理提供整合以后的客户信息库和金融产品的知识库。建立目标客户识别与回应预测模型,使得客户经理能够针对小企业客户进行多元化产品销售和服务,进一步降低产品销售成本和客户流失率。不断提升对单一客户的营销服务深度,在增加客户忠诚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客户对银行的综合价值贡献度以及客户经理的人均利润率。
七要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打造小企业专家型服务团队。对小企业的客户经理、信审经理和专职审批官要实施资格准入,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对小企业专职营销人员的业绩奖励标准予以放大,强化营销激励,保护小企业金融从业人员积极性。加强制度约束,制定小企业授信的尽职和失职认定制度;对小企业从业人员计提风险金,以更好地防范道德风险;要加强岗位培训、产品培训和营销技能培训;提高小企业营销人员的风险甄别能力、产品组合运用能力。
(三)中小企业:坚持走具有自己品牌特色的发展道路
对中小企业来说,提升自身竞争力,首先要实现特色化经营,坚持走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避免片面追求多元化经营,做大却无法做强,关键就是要把自己的品牌特色打造好。其次要实现专业化经营,从市场和消费行为的特殊性出发,将资源集中于一两个有限的细分市场,进行专业化经营,寻找内部规模经济,在专业化基础上追求多元与专业的和谐统一。同时还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提升自己从外部各种金融机构获取金融服务的能力,使得自身的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这样既可以解决自身的融资难题,也能使银行作为金融供给端得到稳定的收益,最终实现银行和企业的双赢。
总之,只要政府、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三方共同努力,就能破解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三方共同努力的过程中,政府通过服务创新,提高服务效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劳动人口就业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我国综合国力;金融机构通过提供金融服务,既能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同时也使自身得到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在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中,可以提升自身信用能力、金融能力,生产出更好、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企业的股东、员工也都能实现很好的收益。这样,就能最终实现一个多方共赢共享的格局,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以扎实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